村情概況
芒里村隸屬雲南省德宏州潞西市風平鎮,地處風平鎮西南![](/img/b/729/nBnauM3XyEDOzMjM1gzM0U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4M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全村國土面積13.57平方公里,海拔910米,年平均氣溫16.5℃,年降水量215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小麥、玉米、蔬菜、甘蔗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5693畝,人均耕地1.6畝,林地17665.95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17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03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692畝(其中:田4424畝,地1268畝),人均耕![](/img/8/c5a/nBnauM3XxEzM3ETN1QjN0czM0MTM3QjM2IDMwADMwAjMxAzL0Y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img/3/295/nBnauM3XwcTO2YzM1gzM0U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4M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該村到鎮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4.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2輛,拖拉機649輛,機車28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4424畝,有效灌溉率為77.7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42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8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6戶。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無自然村通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5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26.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78萬![](/img/a/c36/nBnauM3XzADMxUDN1gzM0U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4M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56戶,鄉村人口3700人,其中:男性1852人,女性1848人。其中農業人口3700人,勞動力2260人。該村以傣族為主(是傣、漢族混居地),其中:傣族3462人,漢族238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540人,參合率99.49%;享受低保7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分院,衛生所面積為45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分院4公里。該村建有公廁5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生活無排水溝渠設施 個,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4所,校舍建築面積2,588.00平方米,擁有教師22人,距離鎮中學11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84人,其中:小學生384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2個、圖書室2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4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503.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年末集體總收入2.71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尚未成立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各項收入、支出及結餘等。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共有黨員51人。![文化活動室](/img/d/f3b/nBnauM3X3czM2cTN1gzM0U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4M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4個,共有團員120人。
人文地理
芒里村委會隸屬潞西市風平鎮,地處風平鎮西南面,距風平鎮政府所在地9.00公里,到鎮道路為砂石路,交通方便,距潞西市10公里。東鄰遮晏村委會,南鄰勐戛鎮,西鄰臘掌村委會,北鄰法帕村委會。轄芒里、芒弄、芒浩、盾中、黨良、新寨等1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756戶,有鄉村人口3700人,其中:農業人口3700人。全村以傣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3.55%。傣族為世居民族,有自己的姓氏,是一個團結、向上的民族,大多具有“從眾心理”。各村寨按年齡層次把男女老少分為不同的班,同一班著同樣的服裝,一同參加勞作和活動。傣族小姑娘多著短上衣和長褲,外加花帶短圍裙;青年婦女花包頭,對襟上衣和筒裙,衣襟上多飾有渡金或渡銀造型別致的花鳥、鳳凰等飾品;中老年婦女多著黑包頭,素色對襟上衣和黑筒裙;男子多為大襟衣,寬管褲,使人一看就能“一目了然,心中有數”。傣族喜食酸辣,以大米為主食,常配以醃菜,而“撒苤”、“撒大魯”、“酸筍煮肉”則是傳統的待客佳肴。傣族多選擇依山傍水,叢林翠竹環繞之地建蓋房屋,住房主要以土木和磚木為主,形成四合院之式。
傣族很早以前就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婚姻生活比較穩定,戀愛比較自由。婚嫁在小卜少、小卜冒自願,雙方父母同意的基礎上進行。婚禮一般為三天,即“過勒”、“晚相”、“晚外”是小卜少由姑娘兌變為家庭婦女的過程,也是從盤頭到包頭的轉變過程。傣族崇尚農耕,陪嫁品除父母送的一套金飾外就是一些農業生產用品,所以本地有一句流傳:想找好媳婦,非傣族姑娘莫屬。
傣族使用“傣那文”,屬漢藏語系壯侗族的壯傣語支,信奉巴利語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亦稱小乘佛教),同時還保留著原始宗教的殘餘,供奉樹和白馬廟,每個寨子都建有自己的奘房,每年按時祭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