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部概況
多數種植芒果的地區都有發生:越南、高棉、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尼泊爾、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奧里薩、泰米爾納德、特里普拉、卡納塔克、喀拉拉、馬哈拉施特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黎巴嫩、查戈斯群島、烏干達、肯亞、坦尚尼亞、莫三比克、尚比亞、馬達加斯加、塞席爾、模里西斯、留尼旺、南非、加彭、馬爾加什、澳大利亞(昆士蘭、新南威爾斯)、新喀里多尼亞、馬里亞納群島、瓦利斯島、美國(佛羅里達、加利福尼亞、夏威夷群島)。寄主植物
成蟲在實驗室內可在土豆、桃、荔枝、李、豆角及幾種蘋果上產卵,但幼蟲不能發育老熟。成蟲取食芒果種子肉,亦取食芒果果實,蘋果和花生。水、芒果種子和芒果果實,有助於性成熟。危害情況
芒果果核象甲對芒果產量的影響可能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可危害種子。由於成蟲在幼嫩果及成熟果果皮下產卵,幼蟲孵化後鑽蛀進入果核,並在其中發育化蛹,致使芒果失去食用和種用價值。受害的果實外表看,不見危害狀,切開種皮後,可見到子葉嚴重受害,並有害蟲糞便。受害果有時過早脫落。果實成熟期短於該蟲生活周期的品種受害較輕,成熟期長的受害重。據印度報導,秋芒品種被害率達73%以上。形態特徵
成蟲身體暗褐色,在前胸背板和鞘翅上有淺的黃白色鱗片斑。體長6—9mm,體寬4mm。頭部較小,身體粗短而堅硬,是典型的隱喙象亞科體型。受觸動時,足收縮向身體,喙緊緊地嵌入胸溝。喙的接受器長約等於寬,端部寬於兩側邊緣。前胸背板中隆線不很明顯,被兩側規則鱗片遮蓋。胸溝達前足基節之後。身體花斑有變異,基部花斑由彩色鱗片組成,由紅色至灰色,雜夾著淺色斑紋。雌蟲臀板端部有凹陷,雄蟲臀板的末端是圓的。該特徵能夠容易地將兩性成蟲區別開。鞘翅的奇數行間不隆起,行間上沒有小瘤狀突起。鞘翅前端的斜帶較窄,後端有一直帶。與近緣種芒果象Sternochetusolivieri(Faust)的區別:芒果象的奇數行間較隆,有一行鱗片瘤。鞘翅前端的斜帶很寬。喙不達前足基節之後。幼蟲幼蟲白色、無足,頭部褐色。在夏威夷幼蟲至少有5齡。蛹蛹初始為乳白色,後變為黃色,頭、足、翅及身體部分可見。
生物分析
卵單個地產在半成熟(綠色)到成熟的芒果上,雌蟲分泌褐色物將卵蓋住,然後在芒果果實的卵形後端處切割成一新月形切口,約l/4—1/2mm,受傷果實流出汁液,凝固後在卵外形成半透明的保護層,卵5—7天孵化,溫度是影響卵期長短的因素。一頭雌蟲一天可產卵15粒,3個月中最多產卵300粒。卵的孵化期,在夏威夷3-4月初,每天的溫度在18.3-30.0℃之間,卵期7天;但在5月底到6月,溫度略較高的情況下,卵期5-6天。幼蟲有5個齡期。幼齡幼蟲體長2-3mm,但亦有不足2mm的個體,常發現於種子內。在21.11-29.44℃下,幼蟲期約22天。新孵化的幼蟲鑽蛀果實進入果核,從幼蟲孵化到穿透種皮至少需要1天。幼蟲可容易地穿透各種芒果幼果的種皮,另發現,不能鑽進一些品種已成熟了的種皮。
通常在種子內化蛹,但也有時會發生在果肉內。蛹期約7天。新形成的蛹近於白色,但在成蟲羽化前不久變成淺紅色。
在每個果核內通常只有1頭成蟲成熟,但也有6個之多的報導。成蟲夜間活動,未觀察到飛翔,但翅發育良好。成蟲有假死習性,在缺少食物供給,並用軟木塞塞住的玻璃瓶內可存活40天,如供給食物和水的成蟲可存活21個月。在沒有芒果的季節,成蟲聚集休眠。
每年發生1代,成蟲在樹皮裂縫下、土壤中及莖稈周圍、腐爛果實和種子內越冬。
傳播途徑
可隨芒果的種子和成熟的果實傳播。檢疫防治
禁止從疫區進口芒果果實及引進芒果種子。少量用於科學研究而引進的種子,入境前必須清除果肉,發現害蟲立即銷毀。嚴禁帶土引入芒果種苗。芒果旺季要加強旅客檢疫。其他防治方法
1.保持果園清潔,清除芒果果核象甲的越冬場所。
2.種植時,仔細除去果核殼,避免損傷胚芽,去除在子葉上取食的幼蟲或果核內的其它蟲態,並立即殺滅。
3.在開花前,在樹幹上塗以膠帶,防止成蟲上樹,或塗煤油乳劑於樹幹以殺滅成蟲。
4.結果期每周2次清除落果並集中銷毀。
5.用γ射線是殺死果實內成蟲,或使其不孕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