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糍

艾糍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一叢叢艾草,綠色的葉子盤鏇而上,像寶塔似的非常可愛。這時客娘會帶著孩子們把它們採下來,回家將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里蒸熟,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製作方法

摘艾葉

春季清明時節左右,郊外的田間、房前、屋後會長出野生的艾葉,清香撲鼻,色澤喜人,
艾糍艾糍
摘下嫩葉部分,越多越香;
(在南越地區,艾草除了冬季以外都是很常見的。而且有一種植株大小外觀很像艾草的植物,有些人喚其叫“假艾草”。兩種草常會在一起,採摘時最簡單的辨別方法是聞它們有沒有艾草的香氣。“假艾草”不能用來做艾糍。)

摘洗柚子葉/芭蕉葉

農家果園裡摘之,柚子葉一小片一小片的摘下,芭蕉葉摘幾大片後均剪成巴掌大小的一小片洗淨(再放些油入熱水中煮煮更好)待用;

理艾葉

將嫩艾葉們拿石灰和水泡清兩三天以去污,然後洗淨撈起儘量剁碎;一種快速的做法是將剛採回來的艾葉挑選整理一次,留下嫩葉嫩莖,用清水洗幾次就可以放進鍋里煮(一般是三次就可以了,注意洗的時候手不要太用力扭出艾汁,不然做出的艾糍艾的味道不好)。

和面

放赤砂糖和水煮艾葉碎成糊,將其和入糯米粉中,加煮過艾葉的熱水和,艾糍外衣即成;

艾糍餡

推薦將炒花生碎後拌入赤砂糖和炒過的白芝麻(味甜而不膩且香);還有一種餡料是用刀刮蔗糖片的弄得糖碎末,加舂碎的炒花生,口感更柔;

包艾糍

將餡包入和入艾葉糊的麵團中,就象包湯圓一樣,但最後壓扁並給每個艾糍附上一小片柚子葉/芭蕉葉,環狀碼放入蒸籠里;
艾糍的外衣極難包,一種包法異於上面的說法,先要瓣一塊25克左右的小麵團,乾淨的雙手要同時用拇指按麵團中間,四指同時在外轉,不斷翻動,按出內圍包餡,最後按出一個過半圓的外衣,再小心地加餡,最後在本來沒有封頂的頂端加一個‘小尾巴’,手法要極其嫻熟,按皮的時候很容易失手按穿,薄厚最難把握,而阿嫲做成的艾糍們像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一樣,表面光滑完美無缺,不留接口的痕跡,這種做法做成的愛滋個子比較大。
另外,有些艾糍是包出來是長條形的,像餃子,應該是不同地區不同做法。

蒸艾糍

將蒸籠放入鍋里,通常蒸15~20分鐘(若蒸過長時間艾糍表面會象冒泡泡似的);

煮艾糍

另一種做法是用水煮,直接投入滾水中,煮到用筷子插下去沒有硬心,柔軟為止,但是這種簡單做法的香氣沒有用蒸的香,外表不粘;

炸艾糍

還有一種煮法是:油炸。像其他的糯米糍一樣可以用油炸的方法。
艾糍清香獨特,深受當地人的喜歡,尤其是小孩與老人,在製作與分享艾糍的場合常常能體現客家家庭的和諧與關愛。
因為做艾糍成本低,費心思費時間,製作之前家人往往想好了要送哪些朋友親戚,所以一送至少一兩家,有的多至做幾大鍋拿去派送,分送到艾糍的人家往往會很開心,把艾糍留著自己吃,做得好的艾糍特別受人歡迎
然而艾糍涼了以後容易出現硬心,涼的艾糍最好熱透心了再吃,品嘗起來味道也比較香甜。
另外,艾糍常用來當作早餐,街上小攤常將其與黃糍一起賣,做法是將已經蒸好的涼艾糍用一些油用慢火煎熟。廣東酒樓早茶檔有的也有這道小吃,也多是用煎熟的方法弄,包的是芝麻花生餡。
艾草味越香的艾糍味道越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