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冶之子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良冶之子
【作品出處】 禮記  
【作品年代】戰國時代

作品觀點

循序漸進才匝得下根 。

作品原文

良冶之子(1)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2)。良弓之子,比學為箕(3)。始駕者反之(4),車在馬前(5)。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作品注釋

(1)該文選自《學記》。
(2)冶:冶鑄金屬的工匠。裘:皮衣。
(3)弓:這裡指造弓的匠人。箕:簸箕。
(4)始駕:開始訓練小馬駕車。
(5)車在馬前:意思是說小馬跟在車後,習慣之後才到前面開始駕車。

作品譯文

優秀冶匠的兒子,必須先學習製作皮衣。優秀弓匠的兒子,必須先學習製作簸箕。剛開始訓練小馬在車後,車在它前面。君子懂得了這三件事中的道理,就可以立定求學的志向了。

作品讀解

心急吃不了熱湯圓,一口吃不成大胖子,欲速則不達。這些俗語說的道理都是做事情必須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進,直至達到目的。
這個道理適用於一切事情,學習自然也不能例外。就算是天才,有些必須經過的階段也不可能超越,充其量只不過比一般的人走得快一些,遇到的障礙少一些而已。
也許有的人會舉出集中突擊獲得成就的例子。是的,確實存在這種情形。但是。集中突出所掌握的東西,來得快。去得也快,不可能牢固地在心中紮下根。如同陣雨雖然細小,卻無孔不入,及至滲透到最深處。

作品出處

《良冶之子》出自《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