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突擊編隊

航空母艦突擊編隊

航空母艦突擊編隊主要由多用途突擊航母艦組成的艦艇戰役編隊,用於消滅敵海軍和航空兵,摧毀陸上目標,破壞其海上交通線,支援陸軍,保障艦艇編隊的行動,保衛本國海上交通。航空母艦突擊編隊由航空母艦多用途突擊群組成,有突擊航空母艦2-4艘,巡洋艦2-4艘,驅逐艦和護衛艦15-30艘組成,艦載機180-360架,彈道飛彈核潛艇2-4艘。航空母艦突擊編隊執行任務時,可編成統一作戰隊形,也可以獨立航空母艦群行動。若在海上加油和補充彈藥,航空母艦突擊編隊可在海上連續行動50-80晝夜,突擊縱深可達1,800公里。

美國編隊

在二戰及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美國的航母編隊為特混編隊、特混大隊和特混小隊三級編成。航母特混編隊一般由2~3個特混大隊組成,特混大隊的數量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增加,最多時曾由5個特混大隊組成;而特混大隊通常由幾艘攻擊型航母為核心編成。1956年,美國海軍航母編隊的編成發生重大變化,首次出現了以1艘航母為核心的特混大隊;經過一年左右的試驗,美國海軍正式確定了這種編成形式。採用單航母編隊編成不僅能有效應對敵方核彈的威脅,而且航母編隊行動獨立,更有利於防禦對方潛艇的攻擊、組織有效的反潛行動。美國的航母編隊通常由1艘航母、多艘巡洋艦和驅逐艦、1~2艘核動力攻擊型潛艇,以及若干艘後勤補給艦船組成。不過,根據任務性質的不同和強度的大小,航母編隊的編成往往有明顯的變化。一般來說,面對低強度威脅或作戰能力較弱的對手時,美國海軍只派出以1艘航母為核心,伴以2~3艘防空飛彈巡洋艦/驅逐艦、2~3艘反潛,防空驅護艦、1~2艘核動力攻擊型潛艇、1~2艘後勤支援艦,總計7~11艘艦艇組成的航母編隊。例如,1983年美國入侵格瑞那達時,由於對方兵力較少、作戰能力不強,因此美軍僅動用了以“獨立”號常規動力航母為核心,外加1艘兩棲攻擊艦組成的單航母編隊,就比較容易地切斷了格瑞那達的對外通道,順利完成了支援登入作戰的任務。

戰鬥編成

在實施中等強度的作戰或對手作戰力量較強時,美國海軍往往動用雙航母編隊的戰鬥編成,即包括2艘航母,伴以7~8艘防空飛彈巡洋艦,驅逐艦、4艘反潛/防空飛彈驅護艦、2~4艘核動力攻擊型潛艇、2~3艘後勤支援艦,總計17~21艘各型艦艇。雙航母編隊是美國用於實戰或應付海上局部戰爭的較為經典的編成形式。1986年4月的第二次美利(比亞)衝突中,美國海軍使用的就是雙航母編隊,取得了較為成功的打擊效果。

三航母編隊

三航母編隊則是在高威脅海區、實施高強度作戰時的航母編隊編成形式,具體為:3艘航母,伴以9~10艘防空飛彈巡洋艦/驅逐艦、12~14艘反潛/防空驅護艦、5~6艘核動力攻擊型潛艇、3~4艘後勤支援艦,總計32~37艘艦艇。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歷次高技術局部戰爭中,美國海軍派出的航母都遠遠超過3艘,甚至達到6~7艘的規模。

那么,究竟採用什麼樣形式的航母編隊編成為好呢?冷戰結束後,各國海軍的使命發生了巨大變化,航母編隊的編成也隨之調整,其中,美國航母編隊的編成調整與改進尤為引人注目,也最具典型性。

編成調整

近10多年來,美國海軍對航母編隊的編成進行過多次重大調整。1992年,美國海軍一改臨時由行政編組抽調兵力組成航母編隊的做法,將全部航母、大部分水面戰艦、部分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和航母艦載機聯隊,統一編為12個常設航母戰鬥大隊。每個航母大隊包括1艘航母、8~12艘水面艦艇、2艘核動力攻擊型潛艇,總數保持在12~15艘。時隔僅1年,美國又將航母戰鬥大隊的標準編成改為1艘航母、2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2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2艘“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2艘“洛杉磯”級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及1艘綜合補給船,共有各型艦船約10艘。1996年,美國又將航母戰鬥大隊改為核心航母戰鬥大隊,由1艘航母和2~3艘飛彈巡洋艦為核心;在擔負具體作戰任務時,每個大隊再配屬4~7艘水面戰艦、1~2艘攻擊型核潛艇和1~2艘後勤艦船。2003年,美國海軍為提高航母兵力的快速反應和部署能力,再次對航母編隊的編成進行全面改組,規模進一步縮小,各航母編隊內的護航艦艇被減至5~6艘,標準編成為1艘航母、1艘“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2~3艘驅逐艦、1艘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及1艘快速支援戰鬥艦。

艦艇角色

在航母編隊中,各護航艦艇根據各自專長和作戰能力,分別擔當不同角色。如美國航母編隊中最大的護航戰艦——“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從第6艘起即裝有SM-2MR“標準”艦空飛彈、“阿斯洛克”反潛飛彈,以及具有遠程對岸、對海打擊能力的“戰斧”巡航飛彈;其主要任務是組織防空武器或引導己方飛機為航母編隊提供對空防禦,同時也能對海上和陸上目標實施攻擊。“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是一級以防空為主的多用途飛彈驅逐艦,可在高威脅海區為航母編隊和其他水面作戰編隊,擔負防空、反潛和對海作戰等任務。“斯普魯恩斯”是一級以反潛作戰為主的飛彈驅逐艦,主要擔負航母編隊的搜潛和反潛任務,也具備反艦、對陸和防空作戰能力。“佩里”則是一級性能適中的通用型護衛艦,具有較強的對空作戰能力及相當的反潛和反艦作戰能力。“洛杉磯”級核動力攻擊型潛艇的主要任務是搜尋和攻擊敵潛艇、打擊敵水面艦艇,為己方航母編隊或運輸船隊護航,尤其是對航母編隊的作戰區域進行預先搜尋。快速戰鬥支援艦是在海上航行狀態下,利用專門的補給裝置或艦載直升機向航母編隊中的水面作戰艦艇提供燃油、彈藥、食品及備件等各種消耗品的輔助艦船,對各艦艇戰鬥力的保持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打擊威力

航空母艦的巨大打擊威力最終要靠它所攜帶的艦載機來體現。各國航母的艦載機及其編成方式不盡一致,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美國航母的艦載機聯隊。一個在線上約有80架飛機和2000餘名官兵,指揮官為上校聯隊長:一般由8~10箇中隊組成,中隊設正副中隊長各1名,中隊長為中校軍銜。根據作戰使命變化、艦載機種類與數量的調整以及航母的實際情況,美國海軍艦載機聯隊曾先後調整過多種編成形式,如“珊瑚海航母型”、“甘迺迪航母型”、“羅斯福航母型”、“常規型”等:而20世紀70年代以後主要是以下3種形式。

母艦種類

過渡型

第一種為“過渡型”。主要包括9個飛行中隊:2個F-14A“雄貓”戰鬥機中隊(20架)、2個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中隊(20架)、1個A-6E“入侵者”重型攻擊機中隊(16架,含4架KA-6D加油機)、1個E-2C“鷹眼”預警機中隊(4架)、1個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中隊(4架);1個S-3B“北歐海盜”反潛機中隊(6架)、1個SH-3“海王”(或SH-69F“拉姆普斯”)直升機中隊(8架),共78架作戰飛機。此外還有C-2A運輸機等支援飛機。由於這種艦載機聯隊編成更適合大洋作戰,因而成為冷戰時期美國與前蘇聯進行海上爭霸的主要工具。

兵力投送型

第二種為“兵力投送型”。它在“過渡型”的基礎上增加了4架F/A-18戰鬥/攻擊機,其他機種沒有大的變化。

自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以來,美國開始認識到:今後與俄羅斯海軍進行海上對決的可能性日益減小,而地區衝突卻逐漸增多,瀕海地區威脅更是持續上升。為此,美國海軍對其戰略進行調整,航母編隊的兵力編成也做了相應改進:一是將海軍陸戰隊所屬的部分F/A-18戰鬥,攻擊機編入現役航母編隊的飛行聯隊中;二是將用於特種作戰的海軍陸戰隊空陸特遣部隊(包括600餘人的海軍陸戰隊及6架CH-53D“海上種馬”運輸直升機、4架UH-IN“休伊”通用直升機)編入航母艦載機聯隊,取消原聯隊中的1個艦載機中隊。其後,美國海軍又對艦載機聯隊進行微調。從1997年起,美軍現役的11個艦載機聯隊陸續改為“標準型”配置。

標準型

最新的“標準型”編成包括:1個F-14“雄貓”戰鬥機中隊(14架)、2個F/A-18C“大黃蜂”海軍戰鬥/攻擊機中隊(24架)、1個F/A-18A“大黃蜂”海軍陸戰隊戰鬥/攻擊機中隊(12架)、1個E-2C“鷹眼”預警機中隊(4架)、1個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中隊(4架)、1個S-3B“北歐海盜”反潛機中隊(8架)、1個SH-60F“拉姆普斯”反潛直升機中隊(5架)。航母上共有8個飛行中隊,約71架各型飛機和直升機。此外還有2架HH-60H運輸直升機。

艦載機

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近日宣布新啟動“戰術利用偵察節點項目”,或稱之為“燕歐”項目,構想利用較小型的艦艇作為中空長航時固定翼無人機的機動發射與回收平台。按照計畫,下一代無人機將能夠在小型水面戰艦上起降,從而拓展美軍無人機的作戰範圍,使之能夠觸及更加遙遠的戰場。

燕歐項目

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近日宣布新啟動“戰術利用偵察節點項目”,或稱之為“燕歐”項目,構想利用較小型的艦艇作為中空長航時固定翼無人機的機動發射與回收平台。這種平台將用來運載非武裝間諜無人機和用於執行“打擊”任務的無人機。

“燕鷗”是對美國海軍對其一個重要無人機開發項目的補充。美國海軍希望配備有飛彈與先進間諜設備的無人機,能夠在全尺寸航母上起降,這是航空史上難度最大的動作之一。美國海軍正利用一架寬62.1英尺的蝠翼形X-47B無人機進行試驗,預計在2016年5月首次在航母甲板上起飛X-47B無人機。

“燕鷗”項目的一個具體要求是:尚未完成設計的“燕歐”無人機必須能夠攜帶重達600磅的感測器和武器系統,從起飛艦艇開始飛行600至900英里。這使“燕歐”無人機處於美國空軍的“捕食者”與“收割者”無人機處於同一級別——美國空軍的這兩種無人機都能夠持續攜帶攝像機、飛彈以及衛星通訊設備,飛行12個小時或更長的時間。

在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的概念構想中,描繪了一架類似“捕食者”的無人機,從“伯克”級驅逐艦上起飛——這款艦艇是美國海軍的主力戰艦,較瀕海戰鬥艦重三倍,但飛行甲板相對較小。這無疑給“燕歐”無人機項目帶來諸多挑戰,其中包括開發可靠的發射與回收技術,使大型飛機得以從體積較小的艦艇上起飛;設計一款航程、續航能力、有效荷載均可比擬陸基無人機的艦載無人機;確保整個系統能夠以最小程度的艦艇改造,並確保無人機行動與維護人員需求最低;確保新型無人機可適應艦上有限的空間。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計畫分三個階段推出“燕歐”無人機,耗時近40個月時間,推出全尺寸發射與回收驗證機。

無人機平台

“燕歐”將成為美國海軍無人機的重大飛躍。美國海軍能夠從驅逐艦和其他艦艇上起飛10英尺寬的“掃描鷹”無人機,能夠從瀕海戰鬥艦上起飛“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除研發X-47B原型機以及其航母艦載衍生型無人機之外,美國還在研發陸基非武裝巡邏“廣域海上監視(BAMS)”無人機,該款無人機以美國空軍的“全球鷹”無人機為研發基礎,而“全球鷹”無人機的體積與波音737相近。從理論上講,“廣域海上監視”無人機能夠藉助美國多數水面戰艦起飛——美國海軍列裝有122艘水面戰艦——但這種無人機在航程、速度和載荷方面欠佳。因此,美國缺少一種中等重量無人機:一款占用甲板空間小,並可在多種水面艦艇上起降的速度快、航程遠的武裝無人機。

據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稱,研發可靠發射與回收技術,是“燕歐”無人機項目面臨的一個重要技術障礙。瀕海戰鬥艦和驅逐艦沒有可供無人機從長跑道上起飛所需的甲板空間,因此它們依靠藉助飛機彈射器起飛的“掃描鷹”無人機和垂直起飛的無人直升機。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美國海軍4艘二戰時期的戰列艦配備有“先鋒”無人機——體積約為“掃描鷹”無人機的兩倍——這些無人機藉助捆綁式助推器發射升空。

“先鋒者”無人機藉助一道懸網著艦,“掃描鷹”無人機則藉助懸空線著艦,而“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則垂直著艦。與舊式無人機相比,高性能、固定翼無人機需要更強大的推動力,著艦難度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紀90年代,美國直升機製造商貝爾公司設計了一款小型“鷹眼”傾轉旋翼無人機——這款無人機類似同為該公司的V-22“魚鷹”式傾轉旋翼機——可像直升機一樣起飛和降落,但受益於其發動機短艙,這款無人機能夠像飛機一樣巡航飛行。不過,“鷹眼”無人機從未找到買家,最終被廢棄。“燕歐”無人機項目很可能會令“鷹眼”無人機項目復甦。

如果“燕歐”無人機獲得成功,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將做好擴大美國海軍無人機的規模,很可能會把幾乎所有軍艦轉變成移動無人機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