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舟過浯溪【作者】祁嶲藻【體裁】散文【年代】清代[1]
作品原文
舟過浯溪祁嶲藻[1]浯溪主人王大令[2],手撫石刻曾相贈[3]。兩載江帆幾千里,至今始覽江山勝。層巒峭壁臨清漪,岸草汀花斗明靚[4]。山僧導我渡香橋,一線飛流下危磴[5]。指雲此水即浯溪,雙井三泉原可證。大唐碑碣字琳琅,漫叟遺居但鐘磬。遂披榛蘚讀摩崖[6],文義慷慨字嚴正。兩京恢復日月新[7],小臣頌禱君王聖。元公顏公皆忠直,巨筆鴻詞寓恭敬。後人論古取鑑戒[8],比擬片石懸秦鏡[9]。黃米潘楊苦憑弔[10],其餘作者工題詠。下埋塵土上入雲,刻畫滿山無地剩。平生好古恣江頭,旦夕淹留意難罄[11]。亭峿台峙南北,倒影香波天綠淨。巉巉數峰對窊尊[12],想見酡顏助詩興[13]。在昔三吾創美名,自旌獨有誰與競?柳公愚溪亦偶然,安石爭墩且姑聽[14]。會須薙草辟書堂[15],況有祁山我同姓[16]
作品注釋
[1]祁嶲(xī)藻(1793—1866):清詩人。字叔穎,號淳甫,改為實甫,又號春圃、關齋,山西壽陽人。1814(嘉慶十九年)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出為湖南、江蘇學政,歷任內閣學士,兵、戶部尚書。1841(道光二十一年)授軍機大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致仕再起,以大學士銜領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講求吏治,舉薦賢達。倡樸學,為士林所推崇。通訓詁,明義理,長於詩文,其詩多為酬贈唱和與寫景詠物之作,部分作品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民間疾苦,並能顯出學問性情,對後來的“同光體”詩人頗有影響。[2]王大令:大令:舊時對縣令的尊稱。王大令,即王時敘,號遠山,商州(今屬河南)人。拔貢,1820(嘉慶二十五年)任祁陽知縣。工書法,與碑碣有不解之緣。[3]手撫石刻:手撫摩著浯溪詩文石刻本。[4]明靚:鮮亮艷麗。靚(jìng):艷麗。[5]磴(dèng):石頭台階。從峿台南下直至元顏祠。鑿石為梯,全是石砌磴道,由元結始建。[6]榛(zhēn)蘚:樹叢苔蘚。[7]兩京:755(天寶十四年),安祿山陷洛陽。756年,陷長安。兩京,指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8]鑑戒:引往事為教訓。[9]片石:指元顏的中興碑。秦鏡:相傳秦始皇有一面鏡子,能照見人的五臟六腑,知道人心的邪正。(見《西京雜記》卷三)後以稱頌官吏精明。[10]黃米潘楊:指宋代的黃庭堅、米芾、潘大臨、楊萬里,為當時詩壇巨擘。憑弔:對著遺蹟而懷念古人,感慨往事。[11]淹留:停留。罄(qìng):盡。[12]巉巉:山勢高峻的樣子。[13]酡顏:醉容。酡(tuó),飲酒臉紅。[14]安石爭墩:王安石晚年追求心境的寧靜,寓居金陵鐘山的謝公墩,此墩為東晉謝安所建。王安石有詩云:“我名公子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隨公。”世人認為王荊公與死人爭地盤。[15]薙(tì剃):除去野草。[16]祁山:座落於祁陽縣東北,南北走向,似城牆拱衛縣城。名出三國以前,縣以山名。
作品鑑賞
祁嶲藻對浯溪情有獨鍾,不遠千里而來,賞心覽勝,逸興遄飛,寫下了《舟過浯溪》一詩。詩人情乎於詞,對浯溪的勝跡娓娓道出,如數家珍,而行文上又給人以脈絡分明、針線綿密之感。首先寫濃厚的遊興,接著寫山僧的導引,再重點寫元顏中興碑的豐富內涵並昭示其“長為浩然氣,述作照乾坤”的深遠影響。最後指出“三吾”美名獨有,愚溪和謝公墩不能與之比肩,並打算在浯溪創建書堂,對元公的殊業和盛德,表示由衷的景仰。全篇既描繪了游浯溪時目之所見,又象中有興,即景時抒發了心之所感。如此運筆,頗值推敲和玩味。此詩今浯溪摩崖上不見,收錄在《祁陽縣誌》中。[1]
作者介紹
祁嶲(xī)藻(1793—1866):清詩人。字叔穎,號淳甫,改為實甫,又號春圃、關齋,山西壽陽人。嘉慶十九年(1814)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出為湖南、江蘇學政,歷任內閣學士,兵、戶部尚書。1841(道光二十一年)授軍機大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致仕再起,以大學士銜領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講求吏治,舉薦賢達。倡樸學,為士林所推崇。通訓詁,明義理,長於詩文,其詩多為酬贈唱和與寫景詠物之作,部分作品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民間疾苦,並能顯出學問性情,對後來的“同光體”詩人頗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