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過浯溪有感題石

舟過浯溪有感題石,是一首由宋代作者 張栻 著作,情感豐富,表達其鬱郁不得志的七言古詩。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舟過浯溪有感題石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張栻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黃河太行未得見,孽狐方射昭陽箭[1]。

大駕東巡走北征[2],提師吾父趨行殿[3]。

大戎憑陵亦何甚[4],滅之可卜遭天譴。

天賜君王自有智[5],吾親典職嘗鏖戰[6]。

想見鯨屍蔽浙江[7],捷隨春色馳郵傳[8]。

掃蕩妖氛盡廓清[9],兩河復我奇州縣。

中興青壁陋唐臣,燕然新勒書黃絹。

孤帆行盡湘水春,偃伏山樊此奚戀[10]。

歸棹終期下建康[11],金門有待真英彥[12]。

作品注釋

[1]孽狐:喻猖狂的金兵。昭陽:昭陽殿,代指皇宮。

[2]大駕:皇上出行的車駕。這裡代宋高宗

[3]吾父趨行殿:當指詩人父親張浚發兵勤王之事。行殿:皇帝行幸時所住的宮殿。

[4]犬戎憑陵:金人入侵。犬戎:殷周時居於我國西部戎族的一支,詩中指代金人。

[5]典職:肩負職責。典:掌管。鏖戰:激烈的戰鬥。

[6]鯨屍:喻敵軍的屍體。

[7]妖氛:指金人入侵的囂張氣焰。廓清:肅清,澄清。

[8]山樊:山傍,山之北。

[9]歸棹:歸舟。棹:船槳等搖船的工具,詩中借代船隻。建康:即南京,為六朝舊都。宋時設建康府。

[10]金門:即金馬門,詩中指代官署。英彥:英才,豪傑。

作品賞析

張栻的父親一生以收復中原為己志。張栻秉承父志,反對和議,力主抗金,曾為其父出謀劃策,並因軍事向孝宗皇帝進言,請求勵精圖治,報仇雪恥,匡復社稷,深得孝宗的賞識。該詩回顧了他年輕時隨父征戰,參贊軍務,大破敵軍,凱旋歸來的往事;表達了他對猖狂金兵的蔑視,期待請纓上陣,收復失地的豪邁氣概。 

作者簡介

張栻(1133—1180),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湖湘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四川綿竹人,字敬夫,一字樂齋,號南軒。1165年(乾道元年),他主教嶽麓書院,達8年之久。嶽麓書院在他主教之下,人才雅集,“一時從游之士,請業問難至千餘人,弦誦之聲洋溢於衡峰湘水”。張栻是張浚的長子,雖然生在西蜀,實際上在楚南長大,8歲便隨父親離開故鄉,來到長沙。後定居長沙城南妙高峰,張浚將其私家花園命名為“城南書院”。後來奉父親之命,前往衡山文定書院拜胡宏為師,請教二程之學。經名師指點,張栻的學業大進,後來成為與朱熹呂祖謙齊名的大理學家。他對宇宙的構成、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發生變化,特別是人和自然的關係以及如何組織一個和諧而理想的社會,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將胡宏所開創的湖湘學派,提升到了“最盛”的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