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美學

舞蹈美學aesthetics of dance 是研究舞蹈審美特質的一門科學,也是一般美學和舞蹈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舞蹈美學還處於幼稚階段,許多問題,包括它的研究對象和範圍,都需要在不斷的探索中逐漸完善。

舞蹈美學

內容

wudao meixue
舞蹈美學
aesthetics of dance

是研究舞蹈審美特質的一門科學,也是一般美學和舞蹈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舞蹈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至今還在初創階段,然而舞蹈卻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態之一。自原始部落社會起始,舞蹈在人們的生活中就具有巨大的意義。關於舞蹈美的探討,在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的著作中早已有所涉及;在近現代的舞蹈理論中,愈來愈趨向對舞蹈的特殊規律及其本質的探求,為舞蹈美學從一般美學和舞蹈理論中獨立出來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在探討舞蹈美的歷史過程中,一個值得重視的事實是,古代文獻中有關舞蹈的論述,往往是融合在音樂和戲劇中求其真善美的關係。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他晚年的著作《法律篇》中,把舞蹈的美和善等同起來,認為表現出身心德行的那些形象和曲調,就毫無例外是好的,好的就是美的(好壞在希臘文里往往是指善惡),美在道德內容而不在技巧。柏拉圖以貴族統治的倫理觀點,把善作為審美的絕對標準。他雖然承認藝術是現實世界的模擬,但在他心目中的現實世界卻是理性世界的影子,藝術不過是“影子的影子”。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主張樂舞應當盡善盡美,而善則是美的主要標準。在儒家美學思想影響下編寫的一部《樂記》,提出了以善為準則的審美標準。在物和心的關係上,認為人心被感動是受客觀事物的刺激,表明了樸素唯物論觀點,這和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是有區別的。儒家美學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占有統治地位,把樂舞納入了禮的範疇,強調禮樂的社會功能,把它作為鞏固封建統治的手段之一。印度古代的《樂舞論》(又稱《演劇論》,古代印度舞蹈與戲劇不分,梵文是用同一個字表達兩種意思。作者婆羅多)中認為舞蹈是神創造,為神服務的。《樂舞論》中提出了情和味的關係,即情感所至,味隨之,也是一種舞蹈美學思想。以上從古希臘、中國、印度具有代表性的論著中,可以看出舞蹈美學的萌芽思想。
 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隨著哲學、科學和藝術的發展,舞蹈逐漸成為一門獨立藝術關於藝術起源及其本質,在美學史上有過種種解釋:例如G.W.F.黑格爾認為是絕對理念”發展的結果; H.泰納認為是由心理活動產生的;H.斯賓塞認為產生於遊戲;還有的學者認為藝術產生於巫術等。..普列漢諾夫從唯物史觀出發,闡明了勞動先於藝術,功利先於審美的觀點。這些一般美學的發展,影響並促進了關於舞蹈本質的探討。由於舞蹈美學尚未形成一門獨立的科學,僅僅是在各種舞蹈理論中涉及舞蹈本質探討。
 “模擬論”認為舞蹈是以它的動作來模擬客觀世界的各種現象,如狩獵耕種戰爭戀愛以及其他。這表現在古希臘羅馬的許多啞劇大師的論著中強調舞蹈的再現性。德國美學家E.格羅塞,在他的《藝術起源》一書中以大量的篇幅探討了舞蹈的特質,在他看來,舞蹈是對於動物和人類動作的節奏的模仿,但也有一些舞蹈(格羅塞稱之謂“操練式”的舞蹈)的動作並不模擬任何自然界現象。他認為這兩種舞蹈在最原始的部落里是並駕齊驅的在18世紀法國啟蒙思潮中,“模擬論”得到發展,如法國舞蹈家J.-G.諾韋爾針對文藝復興以來,舞蹈愈來愈走向宮廷娛樂的傾向,主張舞蹈是大自然的忠實摹寫,他說:“一幅美麗的圖畫是自然的摹寫,而一出美好的舞劇則是自然本身,是為這一藝術的全部魅力所美化的自然本身。”他為舞劇的創立作出了重大的貢獻。20世紀初出現的一種機械美學,認為工業上大生產的出現,機器成為客觀現實的中心,自然美和藝術美應當讓位於機械美了。於是模仿大生產中機器的舞蹈風行一時。“模擬論”在揭示舞蹈和現實的關係中,肯定了客觀現實是第一性的,舞蹈是第二性的,但它對於舞蹈的表現性的本質估計不足。機械美學的形上學,在於將主觀完全消融在客觀中,否定或削弱了藝術思維的能動作用。19世紀30~40年代,浪漫主義舞派興起,他們認為舞蹈的本質在於表現人類的情感,強調舞蹈的表現性,崇尚想像和幻想,反對啞劇式的模擬。積極的浪漫主義擴大了舞蹈和舞劇表現生活的視野,豐富了審美的情感色彩。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情感論”普遍發展。情感論者高度肯定自身的情感價值,強烈要求衝破舊傳統的束縛,解放身體、解放精神。如I.鄧肯從古希臘文化中發現了與她崇尚的真善美極其相似的東西,她強調從音樂中尋求靈感,認為舞蹈發源於個人的感覺和心靈的衝動。之後,鄧肯的追隨者,將鄧肯的精神無限擴張,把舞蹈的情感因素強調為舞蹈的“源泉”,來自“內心的衝動”,甚至認為“舞蹈是由於生命力的爆發所產生的無意識的動作而產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形形色色的現代舞派風起雲湧。按評論家J.馬丁的說法,現代舞的目的在於“個人經驗的外化”。由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悲觀,他們試圖重新回到最原始、最基本、最有人性的情感中去,並產生了使人感到醜陋、粗俗、扭曲等表達抽象感情的人體動作。這種美學思想愈來愈脫離樸素的“情感論”,將客觀完全消融在主觀中,在審美意識上陷入主觀唯心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給美學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反映論為基礎的舞蹈美學思想,在蘇聯、中國以及其他各國逐漸發展起來。
 我們認為,舞蹈和其他藝術一樣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中國舞蹈美學思想,自古以來就具有樸素唯物論觀點。“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些話揭示了舞蹈是人們內心情感的表現的本質。
 舞蹈和其他藝術的區別,在於它是以人的身體作為物質材料這一特質所決定的。但人的身體動作,只能是舞蹈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人的身體動作一旦成為舞蹈藝術的表現手段,就必然和人的審美意識,即感知美、認識美、判斷美以及表現美等等審美活動發生密切關係,而人的審美活動是受一定社會、一定階級、一定民族的條件所制約的。情感是人們審美的主要動力,但情感本身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和思想認識分不開的。審美首先取決於直觀能力,但在審美活動中,直觀能力和邏輯能力往往交替出現。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才能激起情感,產生藝術創造的衝動,舞蹈也不例外。只是舞蹈側重於表現性,善於抒發情感,開拓想像,運用舞蹈的語言表情達意,喚起人們精神上的共鳴。
 關於舞蹈美學的研究範圍和對象,總體上是和一般美學有共同性的,基本上分為哲學的、心理學的、社會學的 3個方面,但它們都必須以舞蹈的審美特質為基點,自始至終要把握住舞蹈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規律,這是構成舞蹈美學這一學科的中心對象。從哲學方面揭示舞蹈的本質,是舞蹈美學中的根本問題,因為它是其他一系列問題的基礎。近現代心理學的發達,為舞蹈審美心理的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對於舞蹈的創作、表演和欣賞從審美心理方面提供了科學的借鑑。舞蹈的起源、舞蹈的社會功能、舞蹈和宗教,以及民族舞蹈的形成和它的繼承發展等等,屬於社會學範疇。中國的舞蹈美學應當有中國的特色,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作指導,認真研究西方、東方和中國的舞蹈思想史,並探求中國舞蹈的特殊規律,乃是中國舞蹈美學研究範圍中的重要課題。
 直接和舞蹈美學有著密切聯??用理論中,舞蹈史學、舞蹈評論中,都可以體現出舞蹈的美學思想。但舞蹈理論主要是研究舞蹈創作、欣賞、表演、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並給予理論上的指導,而舞蹈美學則是從總體上高度概括、抽象,上升到揭示舞蹈規律及其本質。舞蹈美學必須建立在對大量可靠的資料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才能體現出和實際相聯繫,又並非直接說明某個具體的實際問題的科學的概括和抽象。
 舞蹈美學還處於幼稚階段,許多問題,包括它的研究對象和範圍,都需要在不斷的探索中逐漸完善。

配圖

所屬分類

舞蹈
舞蹈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