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米湖擺手堂

舍米湖擺手堂

舍米湖擺手堂,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位於湖北省來鳳縣百福司鎮河東鄉土家山寨,始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擺手堂之一。為渝東、湘西、鄂西土家族擺手舞的發祥地,因而被譽為“擺手之鄉”、“神州第—擺手堂”。

歷史沿革

舍米湖擺手堂舍米湖擺手堂
舍米湖擺手堂,位於來鳳縣百福司鎮河東鄉土家山寨的舍米湖擺手堂,道光年間修建、是現存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之一。擺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慶祝豐收的集會場所。來鳳縣現存擺手堂3處,最大最完整的是舍米湖擺手堂。
來鳳舍米湖村地處湘鄂渝三省交界的群山中,全村170戶600多人都是土家族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姓彭。據襯裡老人講遷居此地的彭姓先祖彭相龍的後代。村里人世代事農,民風淳樸,不沾賭、不沾毒,唯好擺手舞。
據堂前石碑文字介紹,該堂曾於清同治二年進行過第二次修復,僅此依據,該堂也稱得上我國現存最早的擺手堂之一了。上千年的古寨,幾百年的古堂,為渝東、湘西、鄂西土家族擺手舞的發祥地,因而被譽為“擺手之鄉”、“神州第—擺手堂”。
近幾年來,來鳳縣大打土家民俗旅遊牌,啟動了舍米湖民俗村的建設,目前已完成擺手堂的修復以及通往擺手堂下近千米石板道的鋪設,通往舍米湖的公路黑色化及寨門建設項目也正在進行;一支專業擺手舞隊伍正由此堂走出,活躍在鄂、湘、渝三省邊區。

建築格局

舍米湖擺手堂舍米湖擺手堂
舍米湖擺手堂,位於村南的山坡上,占地500餘平方米,呈長方形,周圍圈以院牆,系用山石砌築。大門位於院牆前方正中,略呈牌坊狀,兩立柱和橫楣皆為長柱形條石,在立柱與橫楣接榫處,左右各鑲半月形石牙一塊,大門與神堂之間是一條石鋪甬道,位於院落的中線上,道旁夾植高大古柏五株,既增添幽靜氣氛,又便於跳擺手舞懸掛紅燈。神堂的牆壁也是石塊砌成,上覆“人”字披的黑瓦,無雕樑畫棟和斗檐飛拱,顯得簡單厚重,樸實無華,與一般佛寺道觀全然不同。有神堂三間,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漢塑像。
有古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維修擺手堂時所立。

文化

舍米湖擺手堂舍米湖擺手堂
每年新春佳節,舍米湖寨內熱鬧非凡,人們披紅戴綠,男女老少齊到擺手堂,場內松樹上張燈結彩,民眾圍繞松樹跳舞,鳴鑼擊鼓,通宵達旦。清鹹豐年間陳秉鈞在《題土王詞》一詩中形容:“五代兵殘銅柱冷,百蠻風古洞民多,而今野廟年年賽,里巷猶傳擺子歌。”同治年間彭施鋒著詩云:“福石(百福司)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點人千迭,一片纏綿擺子歌”,更證明擺手歌舞在該地相當盛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