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鄉上廟村

簡介自然概況經濟狀況村景介紹民俗文化展開 目前主要養殖業有;肉豬、肉雞、獺兔,鵪鶉等。 3、農田種植物主要有;洋芋、玉米、小麥、高粱、大蕎等。

上廟村
目錄
簡介自然概況經濟狀況村景介紹民俗文化展開 簡介自然概況經濟狀況村景介紹民俗文化展開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興隆鄉上廟村

簡介:

甘肅省西和縣興隆鄉上廟村位於西和縣城東部,北臨牟山村,東接下川壩村、西接下廟村。上廟村距離縣城6公里,平均海拔1420m。人口約988人,118餘戶,屬興隆鄉行政村,設立公立單位有興隆鄉糧站等。
(上廟村千年古槐)

自然概況

西和縣興隆鄉下廟村位於西和縣東部平均海拔1420米,境內地勢平坦,氣候溫潤,四季分明,屬暖溫半濕潤性氣候,年均降雨量500毫米,年平均氣溫7.7℃,全年無霜期150天。總耕地面積約1000多畝,糧食作物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洋芋為主,油料作物主要有菜籽、胡麻等,經濟作物主要種植黨參、黃芪、大黃、半夏、柴胡等。林用地主要用來栽培抗旱灌木喬木樹種,以保護水土資源。此外還種有經濟類作物如核桃、花椒等。
經濟狀況(一)特色產業與優勢資源;以自然存在的建築用石作為特色產業持續發展,其中以天然存在的建築大石塊為基礎,大力發展中小石塊為興隆鄉及全縣的建築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對本村的經濟發展起了引導作用。 (二)大力發展農、林、畜牧業;其中以洋芋,黃芪,黨參,半夏的種植為主。進而帶動林產業,千方百計抓好特色產業開發工作收入。 1、 目前主要養殖業有;肉豬、肉雞、獺兔,鵪鶉等。 2、蔬菜主要種植業主要有;蘑菇、白菜、胡蘿蔔、大蒜、花菜、蒜苔、菜瓜、黃瓜、青菜、黃瓜等, 3、農田種植物主要有;洋芋、玉米、小麥、高粱、大蕎等。

上廟村村景介紹

1,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興隆鄉上廟村村委會後面有棵古槐,我自己目測,該樹高近50米,樹冠覆蓋面積約半畝地,此樹是老樹孽生的小樹,老樹已經倒了只留下直徑2米多的樹根,樹幹周長近5米,要3個人手拉手才能抱住。據村民穆奎元介紹,這棵古槐樹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 古樹緊挨著古絲綢之路,千百年來,它目睹了人間滄桑,風雲變幻。隴南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華夏人文始祖伏羲,生於仇池(今隴南市西和縣);到了周朝,隴南的西和縣又成了秦國的發祥地;漢末三國鼎立,地處魏蜀交界的隴南成為雙方拼殺的重要戰場;民主**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二、四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長征都經過隴南。方圓近百里,樹齡近千年的古樹,僅剩下這一棵,村民們每逢初一十五都會去祭祀,更有很多村里人是古槐的乾兒子,感興趣的人可以去旅遊。 很少有高過50米的古槐,這可能與他生長的環境有關;古槐向下5米就能挖到地下水,所以至今枝繁葉茂。看過山西大槐樹,比起上廟村這個古槐,他們都是小弟弟了,估計是中國第一高的古槐了。一棵古樹就是一部歷史。思古樹之幽幽,發天地之感慨。縱橫千百年,綿延千萬里,能夠用生命見證茫茫歷史和世事滄桑的,唯有這至今仍然寶刀未老、綠意盎然的古樹了。靜靜矗立在蒼勁挺拔、生生不息的古樹前,你儘管回味那些神秘的傳說,儘管拓展你的想像空間好了。
2,南一華里的瓦窯溝(地名),有很多沙棘灌木叢林。每年的七、八月份滿坡的沙棘灌木結滿了紅紅的、小豆大小的沙棘果。有甜的,有酸的,味道美極,吃下去即可充飢又可解渴,同時吃後亦可醫治便秘。據化驗,它含有幾十種人體不能合成的胺基酸,是西北地區不多見的一種珍稀山野食品,也是現代人們生活中的美味佳果。
上廟村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土壤屬黑陸土,含有豐富的氮、磷、鉀,適合北方地區可生長的各種農作物。玉米畝產最高可達1200斤,土豆畝產3500斤,小麥畝產也曾達800斤之多。春夏之日到處綠樹成蔭,青草茵茵,鳥語花香。金秋時節,玉米穀子倉滿囤尖,瓜果梨桃果實纍纍,散發著誘人的芳香。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風景資源是人們進行“農家樂游”的理想之地,也是夏季天然的避暑勝地。
3,千年柏,萬年松,不如老槐歇歇工”古樹傳說之三老槐歇工 據老人們講,有一年春天,別的樹都已發芽長葉,而老槐樹卻一點動靜也沒有。人們開始憂,是不是老槐樹死了,人們為老樹澆水、施肥,盡力挽救。一晃兒到了夏天,古樹仍然沒有發芽,原來人們乘涼、下棋的地方沒有了,人們心裡很不是滋味。一時老槐樹死了的訊息不脛而走。村中最年長的王老太爺說,不要擔心,這是老槐在歇工呢,他太累了,每隔近百年他就要休息休息。俗話說,千年柏,萬年松,不如老槐歇歇工,老槐歇完工後,便會長得更旺。人們期待著第二年的春天的到來,果然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老樹早早地開始發芽,人們臉上露出了喜悅,夏天老槐樹枝葉更繁茂了,人們在樹下下棋、乘涼,婦女在樹下邊洗衣,孩子們在樹下追逐嬉戲,恢復了往日的歡樂。
農曆初一十五時,村里人會來,給槐樹掛上紅帳,擺上供品,焚香禱告,保佑平安,以表虔誠。時至今日仍然有人到大槐樹前,頂禮膜拜,以解脫個人的不幸,可見人們對它是無比的敬仰。槐樹附近至今還保留一個石臼。這是古人用其加工糧食的工具,俗稱“杵臼”,即用一個石杵或木杵,進行舂米,舂麥子做甜酒。
4,村里普遍存在石頭崇拜現象。在調查中發現,人們對石頭崇拜的表現形式比較單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在了字路口的房山牆上鑲嵌或在牆根埋放一塊寫有“泰山石敢當”的長型石塊,也有的寫“奉泰山石敢當”或只寫“石敢當”。廟山涼水泉旁邊一個大石頭,則什麼字都不寫,還收了不少乾兒子。
我感覺這棵古槐就是西和縣的一個亮點,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要學會欣賞愛護,古槐出名是遲早的事情,過幾天回老家我會拍些照片,好好把家鄉的古槐宣傳一下,他就是活著的文物!
5,古槐右面有象鼉山(廟山),它位於河中央,象鼉山上建立寺廟(四爺廟)是附近人尊教信仰之地。曾有作者對象鼉山這樣描寫:奇石恆古橫寒潭,百鍊愧未補蒼天。 祥雲時繞上下廟,甘雨常起天地間。 玉泉朝漲生龍津,蒼岩夜待歸老鸛。 家鄉也有誇說處,槐陰風清象鼉山。在廟山附近開山取石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很嚴重,雖然對本村的經濟發展起了引導作用,但是這種經濟模式沒有什麼可持續性,禁止是上策。每年四天四夜廟會文化是廟上地區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種極其複雜、古老而又新鮮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農民民眾長期積澱形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心理態勢。它世代延續、傳承和發展,歷久不衰,規模可觀。

民俗文化

1,剛和媽媽通了電話;她說張山村裡的社火來了,耳邊傳來的是鑼鼓喧天和社火歌,很熱鬧啊!真想現在就跑回去看看。社火是一種民間的文化娛樂活動,每逢春節或重大節日,在廟上都有社火表演,稱為“耍社火”。社火是由村鎮組成的集體活動,因表演時常常伴有煙火,而稱之為“社火”。一般諸如耍獅子、跑旱船、舞龍燈、扭秧歌、打腰鼓、打鞭子、大頭和尚、打春牛、跑驢等民間歌舞娛樂活動,都可稱為“社火”。但有時民間民眾只把化裝了的戲劇人物,以鐵芯子、踩高蹺、騎馬等形式表現各種姿勢、動作稱為“社火”。在甘肅西和縣各地,社火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娛樂形式,約有80多種,有“南關里的獅子,北關里的龍”。在興隆鄉一帶則流行滾燈、頂燈、跑仙鶴還有老漢,老阿婆,,喜鰲、打熊,度牛,跑旱船等。太平鼓是石狹鄉最著名的社火表演,氣勢雄渾豪邁,太平鼓有兩種表演方式,一種是平面大鼓,表演時一人擊鼓,周圍的人隨鼓點歌唱;另一種則是長約1米的腰鼓,掛在肩上,左手舉鼓身,右手用粗繩擊鼓,還伴有翻滾等動作,稱“身歌路鼓”,一般為群體表演,規模宏大,聲勢振天。
2, 乞巧節:乞巧節作為甘肅省文化同時也是本村的文化景點,村民們每年7月份都要組織一次活動為我省文化建設付出了較大的成果。
勤勞熱情的上廟村村民真誠希望社會各級組織,各界人士能夠關係和支持我們的發展,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為上廟村的開放與發展,繁榮與昌盛言獻策,增磚添瓦,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勝利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