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林西縣興隆莊鄉位於林西東北部,群山環抱三河競流,與巴林右旗隔河相
望地貌總趨勢屬半山半川形,河谷平川地居多,海拔800--1484米,屬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4℃,年降水量380--400mm,無霜期115--120天。境內有三條河流,查乾沐淪河從東向西流經興隆境內50華里;巴爾汰河從西向東流經興隆境內10華里;烏牛汰河從北向南流經境內10華里。全鄉總面積214平方公里,人口9257人,轄5個行政村(轎頂子山村、孤榆樹村、九連莊村、太平莊村、大馬金溝村),28個自然村。
人文資源
興隆莊開發悠久,鄉所在地九連莊村位於轎頂子山、天朝山兩山環抱,三川會合之處,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天朝山上現存多處日偽時期的防禦工事,已成為日本侵華的鐵證。上世紀60年代,這裡做為國防戰略重他,構築遍布天朝山的國防工程,故此,九連莊因軍民團結,共守邊疆而遠近聞名;這裡又是商賈必經之路和駐足之地,素有“金三角”之稱;九連莊村毗鄰左旗查乾沐淪嘎查,世代蒙漢團結演繹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鄉政府坐落的九連莊村經過數年的開發建設,美麗的山區小鎮已初具規模。
地理資源
境內三河穿境而過,水資源得天獨厚,沿河灘涂近5萬畝,可利用水面近20
00畝,世代勤勞的興隆人民視興修水利 為命脈,大力開發利用水資源。修渠首3處,萬畝灌渠3條,建水窖240個,大型提水工程6處,打深水井32眼,使全鄉水澆地達1.2萬畝。
境內群山起伏,水草相連,林草資源豐富,全鄉有林面積10多萬畝,其中山杏6萬多畝,年產杏核100多萬斤;種植檸條4萬多畝,被縣林業局確定為種核生產基地和種苗生產基地。全鄉擁有人工牧草12.5萬畝,被縣畜牧草原站確定為雜花苜蓿繁育基地。另有宜林荒山荒坡4.8萬畝待開發。
鄉依靠資源比較優勢,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立足項目謀求發展,依託產業招商引資,加快小城鎮建設和發展鄉鎮工業,農牧業生產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不斷引技術先進特色農業的品牌,大馬金的粉條以質優、價廉、營養豐富而名傳千里之外;新開發的孤榆樹大米在林西地區獨占鰲頭,稻穀畝產己達1000斤以上,雜糧雜豆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較大,畝產達400一500斤以上。主產業--畜牧業呈現做大做強趨勢。目前,全鄉大小畜存欄2.6萬頭只。發展方向是立草為業,實現草畜動態平衡。對準龍頭建立基地,調整最佳化畜種、品種畜群結構,重點抓好肉羊產業,建立四大品系肉羊繁育基地,發揮區位優勢,推出特色品牌。
該鄉可供利用的水面豐富,為發展養殖業帶來契機,年養殖肉鵝5萬隻,蛋鴨2萬隻,孤榆樹的鴨蛋以個大,味美著稱,在市場上頗受歡迎。
農業概況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興隆莊鄉七家村農民引進新品種發展保護
地,現已蔚成大觀。許志芳家的“四位一體”大棚里,一眼望不到頭的架上結滿了以色列番茄。新品種俗稱海澤拉,光一粒種子就六七角錢。專家管它叫“FA-189”,皮厚耐貯,口感還好,畝產超萬公斤,極受市場歡迎生態能源促成喀左。位於遼西乾旱半乾旱區丘陵地帶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全縣36萬農民的吃飯問題雖然已得到解決,然而在不愁無米下鍋後,卻開始愁起了灶中無柴,先在興隆莊鄉推廣。七家村搞起了第一個棚後,第一個小區隨之出現。
交通優勢
興隆地處三角地帶,交通四通八達,廟大線縱穿南北,嘎九線橫貫東西,鄉村公路交織成網,可達鄉內各自然村,為來興隆經商做買賣客戶提供暢通無阻的交通條件。
促農增收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民收入於“三農”之內。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
,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解決"三農"問題途徑之一在“三農”之內,興隆莊鎮凝神聚力做足做好現代農業這篇文章,在“三農”之內最大限度地增加農民收入。不斷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努力改變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和二元化種植結構,以現代農業技術提升農業,以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以現代產業體系發展農業,加快傳統農業向高效現代農業的轉變,促進農業顯著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發展。發展繁榮二三產業,提高農民收入於“三農”之外。興隆莊鎮堅持把發展非農產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非農收入在整個農民收入中的比重。依託全鎮已形成的造紙、化工、塑編、煤炭運銷及深加工、生物製藥、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各類特色加工群體,拉長產業鏈條,吸納更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從事各類加工業,取得現金收入,實現離土不離鄉,就近從事非農產業,形成一支數量龐大的非農產業大軍。充分發揮臨城靠礦、物流量和人流量較大的優勢,積極引導民眾大力發展餐飲、娛樂、商品流通等三產服務業,活躍各類農貿市場,共吸納近6000農民進入農產品儲運、加工、行銷等環節,民眾致富步伐不斷加快。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科技培訓,不斷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增強農民的轉崗就業能力。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打造一支外出務工隊伍,不斷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通過市外國內外出務工“離土離鄉”輸出一批,市鎮企業“離土不離鄉”直接就業一批,城鄉建設轉移一批,鼓勵推動農民離土離鄉,進鎮進城,形成一支龐大的外出勞務大軍,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輸出達到1.1萬人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