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窪骨笛

興隆窪骨笛

興隆窪文化是中國東北地區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距今8000年左右,是紅山文化的重要源頭。興隆窪骨笛出土於興隆窪遺址,該遺址曾出土世界最早的玉耳環及規劃有序的環壕聚落。這隻骨笛於1986年出土後一直保存在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資料庫,經專家認真修復和笛子演奏家的反覆摸索吹奏,使8000年前的古韻得以重回人間。

簡介

興隆窪骨笛 興隆窪骨笛

發現過程

在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8000年骨笛研究成果發布會上,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發掘出土的距今8000年前的骨笛,在經歷了12年的封存之後,通過精心的修復實驗,終於吹響了《牧歌》、《歡樂頌》等悠揚的樂曲,從而將中國樂器史向前推進了約3000年。興隆窪文化是中國東北地區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距今8000年左右,是紅山文化的重要源頭。骨笛出土於興隆窪遺址,該遺址曾出土世界最早的玉耳環及規劃有序的環壕聚落。

中國社科院劉國祥教授介紹說,骨笛於1986年發掘出土後,一直存放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資料庫。2009年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借回赤峰,進行了研究實驗,通過技術手段對骨笛進行了復原修補。赤峰學院院長、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席永傑認為,這隻骨笛是目前發現的西遼河流域最早的、音律最準、音孔最多的骨質笛樂器,有完整的7個音階,表明早在約8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認識和掌握了樂器的製作技術。對這支骨笛的研究,能夠使我們重新審視古人類科技發展水平和古代人類的社會形態和物質生活、精神生活。

重要意義

吹奏興隆窪骨笛 吹奏興隆窪骨笛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召開發布會,宣布興隆窪遺址發掘出土的約八千年前的骨笛能演奏完整樂曲。這一研究成果把中國樂器史向前推進了約三千年。據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赤峰學院院長席永傑介紹,為進一步加強對興隆窪文化的研究,前不久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將1986年在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發掘出土、後一直存放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資料庫的約八千年前的骨笛報批取回,進行了深入研究。

據介紹骨笛取回後,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通過技術手段對骨笛進行了復原修補。發布會上,赤峰市竹笛研究會會長楊國慶用出土的骨笛現場演奏了《國歌》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兩個曲目。骨笛奏響了天籟之音,有完整的七個音階。 席永傑說:“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講,這支骨笛把中國樂器史提前了約三千年。”他認為,這支骨笛的成功演奏,表明早在約八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認識和掌握了樂器的製作技術。對這支骨笛的研究,也使我們重新審視古人類科技發展水平和古代人類的社會形態和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興隆窪文化是東北亞地區十分發達的一支考古學文化,在中國考古學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迄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距今7250-8000年。

骨笛演奏

“經過科學復原和專業測試,我們終於揭開8000年前興隆窪骨笛關於材質、音域和演奏指法的謎底,現在請大家一起欣賞8000年前骨笛演奏出的七音階古韻。”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在近日舉行的興隆窪骨笛研究成果發布會上說。8000年興隆窪骨笛研究成果發布會和座談會在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內蒙古隊駐地——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舉行,來自國內的30多名考古界、音樂界專家和媒體記者聆聽了首次公開吹奏的骨笛聲。

有著8000年歷史的興隆窪骨笛發出精準的七音階古韻聲調,讓悠揚的《草原牧歌》和古曲片斷久久迴蕩。“太神奇!”“太震撼!”“太不可思議!”一連幾個感嘆詞,表達了赤峰市竹笛研究會會長楊國慶教授吹奏骨笛之後的激動心情。“我在這支骨笛上反覆進行各種演奏指法的嘗試,目前已可以通過3種指法變調吹出完整的清樂七聲調式,可以證明我們8000年前的祖先在生活、生產、祭祀中,用熟練、熟記的樂譜進行變調吹奏”。楊國慶教授強調:“先人那時已熟練掌握了制笛技術與演奏方法,並達到了相當精準的程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