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山地花鼓

興山地花鼓

地花鼓(俗稱花鼓子)是流傳在宜昌市域秭歸、興山、宜昌等縣的漢族古老的民間舞蹈之一,是一種載歌載舞的演唱形式。

基本簡介

文化遺產名稱:興山地花鼓

所屬地區: 湖北 · 宜昌 · 興山縣

遺產編號:Ⅲ-19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7年

地花鼓地花鼓

申報人/申報單位:興山縣

遺產級別: 省

演出時間

地花鼓屬燈舞類,最初僅限於春節等傳統佳節時與大鬧花燈活動穿插進行,匯同“獅子”、“龍燈”、“彩蓮船”一起進行表演,載歌載舞,情節生動,內容樸實,表演風趣,喜聞樂見。這種文化習俗後來逐漸進入人們日常生活領域,民間操辦紅白喜事也打起花鼓子來。

表演形式

地花鼓多為兩人表演,一旦一醜(扮成一對情人或一對夫妻),旦角自古來是男扮女裝,後才發展為男扮男,女扮女;也有四、六、八人花鼓,男女成雙。表演時醜執行摺扇,旦執綢巾,不扮演人物,無情節貫穿,有小鼓、陰鑼、大缽、馬鑼等擊樂伴奏。鑼鼓聲中先由丑角出場,手持摺扇,詠罷介詞(登場詩),接著與鑼鼓班子搭白,與觀眾交流,插科打渾,有固定的台詞,也有即興創作的,然後請出旦角邊唱邊舞。丑角表演詼諧、大方、旦角表演含蓄、羞澀。

表演內容

地花鼓表演的內容大多是勞動和愛情生活,如“數花”、“探郎”、“奴在閨房悶沉沉”、“十二個月”、“五更”、“十愛”等,也有唱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的,如“烏魚招親”、“玉堂春”、“一出寶台面朝東”、“一進門來把腳跌”等,有的內容是恭賀、祝福之詞,這類大多是即興創作。

舞蹈特點

地花鼓舞蹈動作新穎,節奏明朗,動態優美,舞蹈性強,有固定的步伐和造型。特點是下沉、扣胸、稍曲膝、扭腰、晃肩、繞扇花等。無論調度和造型,角都相距很近,來往舞時“背靠背,面對面”,不能超過一條板凳的長度,所以表演不受場地限制,堂屋、稻場、屋場、階檐均可演出。

音樂唱腔

地花鼓音樂唱腔多採用民歌小調,沒有固定的曲牌,因而造成唱腔自由化的特點,加上各地藝人把自己熟悉的民歌小調大量滲入使用,又使地花鼓更為生動豐富,結構完整。各地的地花鼓雖同出一源,但風格特色各有差異,有代表性的如秭歸三閭花鼓子、茅坪建東花鼓、兩河跳花鼓、新灘琵琶絲弦、興山南陽地花鼓、榛子地花鼓、古夫地花鼓、高橋地花鼓和宜昌平善壩地花鼓、蓮沱地花鼓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