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

《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是著名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

【創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李白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⑴

安石泛溟渤⑵,獨嘯長風還。

逸韻動海上⑶,高情出人間。

靈異可並跡,澹然與世閒。

我來五松下,置酒窮躋攀。

征古絕遺老,因名五松山⑷

五松何清幽,勝境美沃洲⑸。

蕭颯鳴洞壑,終年風雨秋。

響入百泉去⑹,聽如三峽流⑺。

剪竹掃天花⑻,且從傲吏游⑼。

龍堂若可憩⑽,吾欲歸精修。

作品注釋

⑴原註:山在南陵銅井西五里,有古精舍。南陵縣,隸宣州。《容齋隨筆》:唐人呼縣丞為贊府。《潛確居類書》:《輿地紀勝》:五松山,在銅陵縣南,銅官西南。山舊有松,一本五枝,蒼鱗老乾,翠色參天。

⑵溟渤,海也。

⑶《世說》:謝太傅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涌,孫、王諸人色並遽,便唱使還。太傅神情方王,吟嘯不言,舟人以公貌閒意悅,猶去不止。既風轉急,浪猛,諸人皆喧動不坐,公徐云:“如此將無歸。”舟人即承響而回。於是審其量足以鎮安朝野。

⑷胡震亨曰:觀此詩,是五松非山本名,乃太白所名,亦如名九華也。

⑸《太平寰宇記》:沃洲山,在越州剡縣東七十二里。施宿《會稽志》:沃洲山,在新昌縣東三十二里。晉白道猷、法深、支遁,皆居之。戴、許、王、謝十八人與之游,號為勝會,亦白蓮社之比也。唐白樂天《山院記》云:東南山水,判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山有靈漱、杖錫泉、養馬坡、放鶴峰,皆因支道林得名。吳虎臣《漫錄》云:沃州、天姥。號山水奇絕處。自異僧白道猷來自西天竺,賦詩云:“連峰數十里,修林帶平律。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晉、宋之世,隱逸為多。

⑹《詩經·大雅》:“逝彼百泉。”

⑺《通鑑地理通釋》:三峽,廣溪峽、巫峽、西陵峽也。廣溪為三峽之首,昔禹鑿以通江,所謂巴東之峽,東至西陵七百里。蕭颯、風雨、百泉、三峽,皆狀五松濤聲之美。

⑻《法華經》: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花,香風時來,吹去萎者,更雨新者。

郭璞詩:“漆園有傲吏。”

⑽《江南通志》:龍堂精舍,在南陵縣五松山。李白與南陵常贊府游此,有詩。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