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自願失業是“非自願失業”的對稱,是由英國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阿瑟·塞西爾·庇古提出的經濟概念,指工人由於不接受現行的工資或比現行工資稍低的工資而出現的失業現象。這種說法的目的在於掩蓋資本主義的矛盾,把失業的責任歸於工人自身。另外,薩克里頓(J.R.Shackleton)這樣定義自願失業:如果自願失業者寧願選擇不工作也不願參加他們能獲得的可勝任的工作,因為工資或其他工作條件同不工作的選擇相比,缺乏吸引力,這樣產生的失業現象就叫做自願失業。
現代西方經濟學家在分析失業原因時提到的自願失業的概念與皮古的概念略有不同,它指自願放棄工作機會而不願意尋找工作所造成的失業。
原因
造成自願失業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幾種情況:
①立法方面的原因;
②社會風俗習慣;
③工資福利方面進行的集體談判不能達成協定;
④工人的個性執拗;
⑤為失業者支付的失業救濟金過高,有的甚至比他們在職時獲得的納稅後收入還要多,致使一些人寧願失業,靠救濟金生活;
⑥人們過分挑選工作種類和工作條件;
⑦準備升學以便將來得到更優越的工作;
⑧貪圖閒暇與安逸等等。
現象
在中國大中城市也出現了一些青年自願失業者,表現在:有些行業和職業招工難,同時城鎮每年有200多萬青年失業。這部分青年失業,不能用勞動力供過於求、就業機會不足來解釋,也不能用結構性失業來解釋。這種現象是由於超前就業意識,使城市青年自願失業。他們不惜延長失業持續時間,加大就業機會成本,在一般就業和理想就業之間進行苛刻選擇。為此,必須加強對青年的就業指導,以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
措施
企業家都應該是現實主義者。高校教育滯後,大學生心理期望過高,自身的缺點很明顯。
用人單位至少可以在兩個方面改進工作。
一是主動進入校園。像寶潔、微軟、三一重工、華為那樣進入校園,利用實習生方案和提前進入校園等方式,直接參與到人才生產的上游鏈條。此舉既盡到了社會責任,又為公司贏得了人才爭奪戰的頭陣,儲備了人才梯隊。
大學生是企業發展壯大的一股重要人力資源。他們雖然沒有特別的經驗,但他們的潛力、創造性、思維的開拓性非常強。大學生就像一張白紙,沒有其他企業文化的痕跡,因此一旦融入企業,忠誠度特別高。企業如果僅僅招聘外來人,雖然可能很快進入角色,但也有可能年年招,年年走,留不住人。
普遍而言外企在針對大學生的人才戰中搶得了先機。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公司從2000年起就在北京知名大學的會計、財務管理和法律專業學生中成立“德勤俱樂部”,俱樂部幾乎每月組織一次活動,主要是公司的部門經理、員工和大學生們交流、討論並做專題講座。
二是換位思考,誰都是從新手過來的,誰都有第一次。考慮如何設定“新人養成計畫”,通過制度、流程來保證新人成長。這樣的計畫可能是“溫柔的”,也可能是嚴厲的,但決不應該是把新人置之不理,晾在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