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江陵沿流道中

自江陵沿流道中

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 漁父:漁翁,泛指打漁的人。 這首詩寫江陵地理位置,江上所見景色,並抒發歷史感慨。

作品原文

自江陵沿流道中
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
月夜歌謠有漁父,風天氣色屬商人。
沙村好處多逢寺,山葉紅時覺勝春。
行到南朝征戰地,古來名將盡為神。

注釋譯文

江陵:即荊州唐代設江陵府,在江漢平原西部,是長江沿岸的重要交通口岸,在湖北省中部,稱荊沙市。作者出三峽後,再從江陵沿江而下,途中作了這首七律。
“三千”兩句:西江,是唐代民間對這一段長江的稱謂;津,指渡口;在京廣鐵路修建之前,江陵也是南北陸路交通的通道,所以說“要路津”,即水路交通的要道。
漁父:漁翁,泛指打漁的人。
沙村:指沙市,在長江北岸,原為江陵縣的一個村鎮,因貿易交通而逐漸繁榮,闢為通商口岸,1949年改稱沙市,後與江陵縣合稱荊沙市。
南朝:從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到589年隋朝統一,其間共一百七十年,形成南北對峙的政治局面,又稱南北朝,南朝從劉裕代晉,到陳朝滅亡,歷經宋、齊、梁、陳四個朝代。

作品鑑賞

這首詩寫江陵地理位置,江上所見景色,並抒發歷史感慨。首聯取意民間歌謠,寫長江水程之長,江陵地理位置重要。頷聯寫江面上漁翁在月夜唱著民歌,而船上往來貿易的商人只關心天氣。頸聯說沙市沿江一帶寺院很多,楓葉放紅時秋光勝春光。尾聯抒發感慨:這又是戰略要地,南朝一百七十年在這裡征戰不斷,而那些名將全都亡故;言外之意在呼應前聯:人民各安生理,漁夫唱民歌、打漁,商人觀察著天氣,眾多的寺廟中罄聲不斷,而江山依舊美好,大江東流,秋光勝春。

作者簡介

劉禹錫像劉禹錫像
劉禹錫(772-842),漢族。字夢得,洛陽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哲學家、文學家,有“詩豪”之稱。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一度奉詔還京後,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後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裡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後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傑作。
劉禹錫存詩800餘首。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詞作亦存四十餘首,具有民歌特色,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共創《憶江南》詞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