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箭爐至前後藏途程圖

自打箭爐至前後藏途程圖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安成繪製。絹底彩繪本。一幅,圖縱41厘米,橫314厘米,捲軸裝。打箭爐即現在四川省的康定縣。打箭爐自古為荒地,元代以後才成為河西、魚通、寧遠三土司之地。清雍正十一年(1733)設打箭爐廳治在此,隸屬四川雅州府,光緒年間升為直隸廳,後又改為康定府,隸屬川滇邊務大臣,民國年間改為康定縣。相傳,諸葛亮南征時派遣將領郭達在這裡安爐打箭,因故得此地名。打箭爐地處大雪山,在大渡河、雅礱江之間,是從西藏入四川的第一要道。因此,不少西藏地圖均與打箭爐有關。西藏,古為三危,漢代為羌,唐宋時期為吐蕃地,元為宣政院所轄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地。明為烏思藏、朵甘二都指揮使司及闡化、輔教等王地。清代分為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康(即喀木)、阿里四部分,總稱西藏。西藏之名基於藏部,故又稱衛藏。

簡介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安成繪製。絹底彩繪本。一幅,圖縱41厘米,橫314厘米,捲軸裝。

打箭爐即現在四川省的康定縣。打箭爐自古為荒地,元代以後才成為河西、魚通、寧遠三土司之地。清雍正十一年(1733)設打箭爐廳治在此,隸屬四川雅州府,光緒年間升為直隸廳,後又改為康定府,隸屬川滇邊務大臣,民國年間改為康定縣。相傳,諸葛亮南征時派遣將領郭達在這裡安爐打箭,因故得此地名。打箭爐地處大雪山,在大渡河、雅礱江之間,是從西藏入四川的第一要道。因此,不少西藏地圖均與打箭爐有關。

西藏,古為三危,漢代為羌,唐宋時期為吐蕃地,元為宣政院所轄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地。明為烏思藏、朵甘二都指揮使司及闡化、輔教等王地。清代分為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康(即喀木)、阿里四部分,總稱西藏。西藏之名基於藏部,故又稱衛藏。

地圖路線

《自打箭爐至前後藏途程圖》就是一幅詳細反映從打箭爐到西藏的北、中、南三條路線的實用地圖。該圖右下部用文字說明了三條路線的情況:北道,出打箭爐北門,穿過草地直達前、後藏,是三條道中最近的一條;中道,出打箭爐南關赴察木多,是一條茶商之道;南道由里塘、巴塘入藏,是一條官道,駐藏大臣和官兵均由此路行於西藏。因為南路天氣較暖,居民稠密,驛站較多,利於官兵辦事、行進,但此路曲折路長。如此一番描述使圖中三條路線的利弊得失一目了然。

該圖用形象畫法,較詳細地繪出了土司寨、寺廟、村落、山脈等,尤其將拉薩的布達拉宮和日喀則的札什倫布寺繪製精細、醒目。拉薩是前藏的首府,布達拉宮是達賴喇嘛的居住地。布達拉是普陀羅的梵語譯音,因此,虔誠的佛教徒是將此地比喻為第二殊境--普陀山,並頂禮膜拜。而日喀則則是後藏的首府,札什倫布寺是班禪喇嘛的坐床之所。如此重要的兩處建築自然應該突出。

西藏交通道路圖

由於西藏的自然條件較惡劣,交通不便,因此,古代所繪西藏圖中以交通道路圖居多。如清光緒年間的《前後藏交通圖》、《爐察(察土多)間南北兩路形勢圖》、《打箭爐至西藏全圖》、《爐關以外形勢圖》等等均以交通作為主要繪製要素。這幅《自打箭爐至前後藏途程圖》是繪製較精、現存較早的官繪入藏道路圖。

欄目關鍵字: 善本特藏

輔助分類項: 善本特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