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台[謝朓詩臨高台]

《臨高台》是南朝齊詩人謝朓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首兩句寫遊子登高而思鄉,三至六句都是寫登台所見景色,特別是“孤鳥”惹動了遊子的鄉關之思,最後兩句與首句呼應,由“誰知”二字,見出遊子滿懷悲鬱。這首詩以景襯情,融情入景,讀來意味深沉,淒楚動人。

作品原文

臨高台

千里 常 思歸,登台臨綺翼 。

才見孤鳥還,未辨連山極 。

四面動 清風,朝夜起寒色。

誰知倦遊者 ,嗟 此故鄉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臨高台:漢《鐃歌》十八曲舊題。

⑵千里:離家的路程。

⑶常:長久。

⑷綺(qǐ)翼:像鳥羽毛一樣薄而美的絲織品,這裡指窗簾。

⑸極:盡頭。

⑹動:吹來。

⑺倦遊者:倦於奔走求官之人。此為作者自指。

⑻嗟(jiē):感嘆。

白話譯文

在千里之外常常會想回歸故里,卻只能在高台,在窗簾邊往外看。

然孤鳥倦飛尚能還巢,詩人卻只能憑欄眺望,峰巒連綿,未能辨識家山何在。

高台上四周涼風習習,暮色降臨,唯覺寒氣襲人。

又有誰知道倦於奔走求官之人呢!感嘆這些故鄉的回憶。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永明八年(490年)歲末,謝朓被任命為蕭子隆鎮西府中的功曹,隨即又轉為文學。這首詩是作者與沈約、王融等詩友的唱和之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首句點明一篇主旨——“思歸”。“千里”,寫離家路程之遠。“常”,寫離家時間之久和“思歸”之心切。次句寫登台。因“思歸”而來登台,目的是想遠眺故鄉所在,以慰鄉關之思。

“才見孤鳥還,未辨連山極”,寫登台所見。他登上高台,憑窗舉目,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倦飛歸巢的孤鳥。“孤”字似寫飛鳥之狀,而實寄抒情主人公自己遠離故鄉,客羈異地之情。“孤鳥”離巢思歸而自歸,而客羈異地的自己,“常”是“思歸”卻是回歸不得。以有情之人喻無情之鳥,卻人不如鳥,則更見離人思歸不得愁苦之深。接著,主人公目光由近而遠,向他家鄉方向望去。他多么想藉此高台一覽其故鄉所在。然而,極目遠天,唯見山巒連綿。望斷關山,“未辨”家鄉何處。上句“見”字,寫無意中被動地看到;下句“辨”字,寫有意地主動遠眺。“未辨”二字,用意尤苦,是說:主人公翹首痴立,凝目遠方,尋找故鄉,辨盡千山都不是,然心猶未灰,而在繼續辨認,以期辨得故鄉之所在。可見抒情主人公思鄉之情是何等之切。

上面二句寫目之所見,接著“四面動清風,朝夜起寒色”二句寫身所感受。因是高台,四面皆窗,故能感到“四面”清風之“動”。詩人早晨即來登台,辨認故鄉所在,一直辨認至夜晚。“朝夜”,寫辨認時間之長。孤身遠羈、思歸不能、望鄉不見,已是十分淒涼。不見故鄉而不願離台而去,暮色降臨,清風四起,寒氣砭人,此境此景此情,更是無限淒涼。

“誰知倦遊者”句,與首句照應,揭示“思歸”之意。詩人早期憑藉自己的文學才華,奔走“游”歷於蕭齊權貴之門,以謀求官職。然而直至當時,還僅是一名官卑職微的地方王的文學侍從。他自然感到極度的疲“倦”。但這種心情是能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故“誰知”二字,正是有口難言所致。而“倦遊”一語實含萬般辛酸。最後“嗟此”一句,把胸中這萬般辛酸傾盆倒出。而“嗟此”一聲的悲慨鬱結之氣遠達於高台四野。

全詩八句,從“思歸”起,到“故鄉憶”結。明寫“思歸”之情,實寫“倦遊”之意。以景襯情,融情入景。如走珠流玉,讀來意味深沉,淒楚動人。

名家點評

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趙敏俐《中國詩歌通史魏晉南北朝卷》:“此詩造詣出於精工綺麗之外,離巧飾的作風已經很遠,表現出詩人真正的美感與情感。‘才見’兩句,尤其遠離修辭之工而直造真境,覺山川氣象,混沌而來,可以說是思有妙悟。”

作者簡介

謝朓(464~499年),南朝齊文學家。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與同族前輩謝靈運均擅長山水詩,並稱“大小謝”。謝朓先在京城任職,經常出入竟陵王蕭子良的藩邸,為“竟陵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學聲譽。後在荊州任隨王蕭子隆幕僚,深受賞愛。永明十一年(493年),謝朓因遭受讒言被召回京師後,逐漸陷入困境。雖然,他的官職不斷提高,從宣城太守做到尚書吏部郎,但由於他的家族和個人的聲譽,從蕭鸞(明帝)篡政,到始安王蕭遙光謀廢東昏侯自立,都曾拉攏他以為羽翼,使他深感危險。最終他還是因為有意泄漏了蕭遙光的陰謀,被誣陷下獄而死,年僅三十六歲。有《謝宣城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