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天保四年(553),廢臨渙郡、渙北縣,復置臨渙縣,改屬譙州譙郡,仍同治。武平三年(572),設臨渙縣屬譙郡。南朝·陳太建五年(573)十二月入陳,沒有恢復臨渙建制。北朝入北周,仍設臨渙縣,仍屬譙州譙郡。隋朝大定元年(581)二月,隋代北周,臨渙縣仍屬譙州譙郡。開皇三年(583),廢譙郡,臨渙直屬譙州。大業初(約605),廢譙州,臨渙縣改屬亳州。三年(607)四月,改屬譙郡(治今亳州市)。從此,今淮北市轄區北部屬蕭縣,南部屬臨渙縣。隋末,在臨渙縣僑置譙州,領臨渙四縣。以臨渙、永城(今屬河南)、山桑(今蒙城縣境)、蘄(今宿州市蘄縣鎮)四縣置北譙州,治臨渙。貞觀十七年(643),廢北譙州,臨渙縣改屬亳州。開元二十一年(733),臨渙縣屬河南道亳州;九年(814),改屬宿州,屬徐泗節度轄。大和三年(829),復屬亳州;七年(833)復屬宿州。
臨渙縣分屬五代的後梁(907—923)、後唐(923—936)、後晉(936—946)、後漢(947—950)、後周(951—960)的武寧軍節度(治今徐州市)轄下的宿州。
北宋臨渙縣屬淮南道宿州。北宋滅亡後,臨渙縣初屬金附庸偽楚(1127年3—4月)、南宋(1127.5—1130.7)汴京路、金附庸偽齊(1130.7—1137.11)、金。紹興十年(1140)為南宋收復,後復入金,改屬山東西路。蒙古汗國至元二年(1265),撤銷臨渙縣,併入宿州。
相關詞條
-
臨渙
臨渙鎮隸屬於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全鎮轄19個村,總面積168平方公里,2007年該鎮總人口8.9萬人。臨渙鎮是古茶鎮、歷史悠久的古城。特產有臨渙包瓜、臨...
概況 -
臨渙鎮
臨渙鎮坐落在美麗富饒的淮北平原,位於濉溪縣西南35公里處,北與相城疏達,南與蒙城通融,西與渦陽接壤,東與宿州比鄰,肖淮公路穿城而過,交通十分便利。
宗教文化 特色茶藝 民俗 歷史沿革 相關詞條 -
臨渙茶館
早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臨渙的茶館是以茶攤的形式出現的。進入唐代,臨渙地區水路運輸便利,對外交流頻繁,商業交往發達。為適應經濟活動的需要,臨渙古城出現了茶...
茶館信息 沿革現狀 興衰更替 發展壯大 優勢特色 -
臨渙城址
位於安徽省濉溪縣城西南35公里臨渙鎮內。古城呈正方形,總邊長1300米,殘高約7米。城址上出土許多漢代布紋、雲紋瓦片、瓦當等文物。
信息 簡介 城址 -
臨渙古城牆遺址
臨渙古城牆遺址位於國家園林城市——淮北市西南40公里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臨渙鎮境內,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牆古今 構造簡介 -
濉溪縣臨渙中心學校
濉溪縣臨渙中心學校創建於1949年,是濉溪縣教育局直屬的公立市級示範九年制學校,是淮北地區一所規模較大、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典型示範作用的農村中學。 臨渙自...
教學思想 學校榮譽 未來展望 -
濉溪縣臨渙古城址
濉溪縣臨渙古城址在濉溪縣城南35公里臨渙鎮。 城址呈正方形,每邊長達1300米。 其南城牆外又有一小城遺址,每邊長約百餘米。
-
袁渙
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今河南太康西北)人。東漢末年官員,出身“陳郡袁氏”,為司徒袁滂之子。 袁渙早年曾任郡功曹,後被公府徵辟,相繼被舉為高第、秀才。漢...
人物生平 性格特徵 歷史評價 家族成員 個人作品 -
李健[濉溪縣臨渙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李健,漢族,1962年11月出生,籍貫安徽烈山區,現任濉溪縣臨渙鎮黨委副書記、鎮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