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河鄉

臨河鄉位於息縣偏東南部,鄉政府駐地臨河店距縣城24公里(直線)。臨河鄉氣候溫和,雨量適宜,冬冷夏熱,季節分明,土質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盛產優質小麥、水稻、花生、紅薯、油菜籽等。

基本信息

1、河北省獻縣臨河鄉

臨河鄉(LinheXiang)地處獻縣西部20公里處,歷史上屬於欽定泛區,與饒陽、武強接壤。把守獻縣的西南門。轄19個行政村,總面積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9723畝,全鄉人口2.8萬人。鄉政府駐地臨河村是該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裡有鄉衛生院、糧站、信用社、供電所、敬老院等機構,還有較大的集貿市場、商業門店雲集,臨河車站有每天8次往返縣城的公車和直達滄州、天津、泊頭、濟南的公共汽車。該鄉具素來有的農業、林果業、養殖業種養傳統,具有豐富的勞動力及石油資源,發展前景廣闊。交通便利,有總長50餘公里的柏油路貫穿19個村,通訊發達,電力充沛。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農業大鄉,以小麥、棉花、辣椒為主。鄉鎮企業主要有紡織、鑄造、手工藝品製作等。
代碼
代碼130929210:~201路莊村~202張支根村~203東三角村~204陳三角村~205李三角村~206趙三角村~207冉三角村~208西鎮上村~209東鎮上村~210南鎮上村~211富莊村~212尹堡寨村~213李疃村~214臨河村~215石疃村~216梁莊村~217西尹官村~218東尹官村~219橫頭村
沿革
臨河鄉始建於1961年,原稱臨河公社,由張村高級社劃分而建,1983年改稱臨河鄉。

東鎮上

東鎮上位於臨河鄉駐地西北3.9公里處。該村與西鎮上、南鎮上連在一起。地勢較為平坦,多屬壤土質。有2000餘人,均為漢族耕地面積3553畝。為東鎮上村委會駐地。
據傳:此處為北宋與遼爭殺陣地,北宋末年此處建村,起名陣上後改為鎮上。明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該村斷人,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王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仍用原名。後按方位分為三個村,東鎮上、南鎮上、西鎮上,該村居東,故稱東鎮上

歷史

四十八村”位於獻縣西部,地處滹沱河北大堤以南,滏陽河以西,滏陽河與滹沱河匯流的夾角地帶。包括張村、臨河、小平王三個鄉的48個自然村,“四十八村”又被稱作“獻縣泛區”,面積173平方公里,其中心點距縣城21公里。 
關於“四十八村”的情況,有一首民謠作了概括地說明。 
陳家莊北邊挨河口, 
古莊的人們賣香油。 
賈莊橋有伙修橋的匠, 
王莊出了個舉人頭。 
八里莊新起橋一座, 
大章趕廟是兩頭。 
萬家寨的好外出, 
賈莊打蓋簾兒集上賣。 
文都村栽種果木樹, 
文大夫搬家到枝頭。 
李謝愛把園子種, 
要吃豆角兒上堤口。 
杜凌花出了同樂會, 
雙村南邊是天平溝。 
馮莊的鄉親賣山藥, 
拋軍哨好象望天猴。 
劉莊村子一掐火, 
參軍鎮的葦子沒有頭。 
小平王的人們編蒲囤, 
祝莊有伙兒吹鼓手。 
權寺出了伙兒泥瓦匠, 
張支根有個李星武。 
梁家莊,一個頭, 
三角祖先冉伯牛。 
富莊有個張大炮, 
張村本是九個頭。 
臨河修起廟一座, 
李家疃的當會頭。 
尹官的人們賣花樣, 
河堤南邊兒是橫頭。 
石家疃的織褥面兒, 
十字大街元昌樓。 
路莊常把帶子賣, 
王家莊的燒餅沒有油。 
鎮上出了個“燕子李”, 
關尹莊起了兩座大高樓。
經濟
近兩年,臨河鄉農業結構調整,制定了“保糧、擴棗、林棉椒間作、興養殖、上企業”的發展思路,並積極加以引導,收到了良好效果。到2004年春,全鄉小麥播種面積12000畝,紅棗1.8萬畝,速生楊1.3萬餘畝。另外,以冉三角、南鎮、路莊為主的中草藥種植基地,也成為該鄉的特色產業,種植規模在5000畝左右。養殖業以富莊村生豬繁養基地最具規模,該村500餘戶中,就有400多戶從事養殖生豬或繁育子豬,養豬最多的戶存欄達400多頭,生豬遠銷天津、保定、青縣、北京等地。特色養殖為趙三角村的藍狐養殖業,目前已發展到2000隻,深受裘皮客商青睞。鄉鎮企業方面大力推行品牌戰略,從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人才入手,引導企業由規模型向效益型轉變,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擴大產品的知名度,增強市場競爭力。東三角生產的液壓齒輪泵和高壓噴霧器,以其質量高、信譽好銷往全國各地,並獲得了省質量認證。石疃興奧棉織廠的產品獲國家專利,填補了歷史空白,是空調居室必備佳品,該廠還獲得河北省信用良好企業證書。品牌使企業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2、河南省息縣臨河鄉

臨河鄉位於息縣偏東南部,鄉政府駐地臨河店距縣城24公里(直線)。現轄單台、高集等15個行政村,227個村民組,9153戶,40193人。該鄉地跨淮河兩岸,地勢較為平坦。全鄉呈梯形,東西長13公里,南北長9公里,總面積81.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4087畝。境內臨朱公路直穿南北,與羅淮公路相連;息陳公路橫貫東西,與106國道相接,交通十分便利。 臨河鄉氣候溫和,雨量適宜,冬冷夏熱,季節分明,土質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盛產優質小麥、水稻、花生、紅薯、油菜籽等。2004年,全鄉糧食總產量43126噸,全年農業總產值14681萬元,其中種植業總產值9650萬元。全年鄉鎮生產總值完成134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94元。 全鄉鄉鎮企業發展迅速,2004年全鄉工業企業總產值達23301萬元。主要企業有:臨興農工貿有限公司、臨河黃沙開發公司、臨河皇冢農林廠、黃莊金銀灘林廠、臨河綜合加工廠、玉克精製米廠、志華精米加工廠等。該鄉資源豐厚,擁有黃沙林業等天然資源,發展潛力很大,投資環境十分優越。 近年來,全鄉林業經濟效益逐年上升,發展速生豐產楊樹片林8000畝,森林覆蓋率33%。建成規模在百畝以上的果園六個,主要品種:晶水梨、板栗、銀杏、葡萄、國慶桃、布朗李等。同時,建有立體農業生態示範園1處,實施“果—稻—魚”等多種立體養殖。 臨河的商業集市貿易自古較為繁榮,現有臨河、單台、高集三個集鎮,已逐漸形成三個農產品集散地。尤其臨河集始建於隋,興於唐,歷史悠久,素有“烏臨包張”之俗稱,是歷史上息縣四大名鎮之一,現已建成三縱三橫六條街,縱橫相交,暢通無阻。尤其是“工字街”,鄉直主要部門匯聚於此,位置得天獨厚,充滿無限商機。鄉境內有馮寨遺址、皇陵冢遺址、霸王台遺址。上述遺址對研究西周、漢代和清代文化具有很寶貴的價值。 臨河一烈士 於文彬 於文彬(1916年10月----1938年2月) 又名余士珍,化名余振芳、於啟明,河南省息縣臨河店人。出生於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先在家鄉讀私塾,後就讀於臨河高等國小、開封省立第一中學。1927年,臨河店發生了黨領導的“抗稅”鬥爭,使他受到愛國救民的思想薰陶。1932年,考入焦作私立中學高中部,後被選為焦作中學學生自治會主席。 當時,擔任國文課的老師李常青(當時名叫李耀光),是中共焦作中心縣委書記,經常在課堂上講授抗日救國的道理,介紹一些進步讀物。受老師的影響,他進步很快,在黨團組織的幫助下,發起成立了讀書社。  1934年秋,經焦作地下黨支部書記陳荻羅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他利用擔任學生自治會主席職務的條件,領導和組織各班同學出牆報、演話劇、散傳單,宣傳抗日救國主張,揭露蔣介石的賣國罪行。通過這些活動,使許多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理。 1934年10月,焦作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11月,他離開焦作到了北平,開始了新的戰鬥生活。他通過同鄉關係,在華北學院辦了一個學生證,以此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為了求得家庭的救濟,以在北平上學為名,讓其父及時寄給生活費。他拿到錢後,總是將錢用於革命活動,或幫助生活困難的同志。後來,父親得知他在北平的活動,極為惱怒,斷然停止了經濟上的支持。此後,生活極為艱苦,但他立志革命,從不叫苦。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時,按照黨組織的決定,他參加了東北大學的遊行隊伍,喊出了“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還同反動軍警展開搏鬥。1936年4月,和關山復等組成新一屆共青團北平市委,他任書記。5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撤銷了白區的團組織,他也於同月轉為中共黨員,並任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幹事、市委大學部書記。1937年1月,不幸被捕。在獄中,他倍受折磨,但始終堅貞不屈,仍利用一些機會做黨的工作,鼓勵一些被捕的同志堅持鬥爭。同年7月27日,由於他的耐心教育,一位看守將他扮成獄卒,放出了監獄。 1937年8月底,經天津、青島,輾轉月余到達濟南,在平津同學會國際部工作。中共山東省委遵照劉少奇的指示,決定開闢冀魯邊區的抗日工作,派他前往接收原河北省津南特委和山東魯北樂陵中心縣委所轄11個縣的組織關係,籌建魯北特委。到達冀魯邊區後,成立了魯北特委,他任書記。同年10月,魯北特委改為冀魯邊工委,仍任書記。期間,他深入發動民眾,積極準備武裝起義,先後在鹽山、慶雲、無棣、寧津、滄縣、南皮、東光、樂陵等縣建立抗日救國會,後又組成“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聯合廣大愛國人士參加抗日。11月,他爭取和改造了一些掌握在愛國人士手中的地方武裝,成立了游擊小組,並收集國民黨散兵游勇遺棄的槍枝彈藥,向土豪劣紳借槍、募捐,擴大力量。在鹽山、樂陵、寧津、慶雲、無棣等地舉行抗日武裝起義,組織了“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任救國軍政治部副主任。他工作深入,注意啟發廣大幹部、戰士的革命覺悟,使部隊屢建戰功,發展成為冀魯邊抗日武裝的主要力量,為開闢冀魯邊抗日根據地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1938年2月,不幸犧牲,他的靈柩被安葬在鹽山縣(現屬河北省)雀口鎮西。全國解放後,又遷葬於鹽山縣烈士陵園。

3、四川省萬源市臨河鄉

地處川陝交界的大巴山腹心地帶,位於萬源市東北部,距城區71公里,東西與本市大竹鎮、陝西省紫陽縣麻柳鎮接壤,南北與本市紫溪鄉、陝西省紫陽縣毛壩鎮相鄰。幅員面積43.5平方公里,轄7個村,29個農業合作社,現有1234戶,4706人。有耕地4890畝,其中:田480畝。2005年全鄉GDP 2018萬元,比上年增長8.5%,農村經濟總收入1173萬元,人均純純收入2344元,比上年增長18.5%。 全鄉境內有4個村不通公路,通電率達100%;通訊方便,4個村通程控電話,7個村通行動電話。 全鄉農作物主要以土豆、玉米、紅苕、豆雜糧為主,其主要農村經濟項目有:茶葉,現有茶園3000畝,年產茶葉15萬公斤;蠶桑,現有桑樹300萬株,年飼養量800餘張,產繭40噸;中藥材,現有杜仲150萬株,其它藥材2500畝;畜牧業,板角山羊飼養量達4500隻,母豬飼養量1200頭,年產仔豬15000隻;乾果業,現有核桃樹60萬株,優質板栗樹35萬株。 已於2006年9月撤銷,原所屬行政區域併入大竹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