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臨河鎮

長臨河鎮

長臨河鎮,是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轄鎮,位於肥東縣最南端,瀕臨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西接安徽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合肥市濱湖新區。作為環湖首鎮,其鎮域面積達100平方公里,擁有19.8公里黃金湖岸線,轄6個社區,14個村,人口5.2萬,為魚米之鄉,也是安徽省第一僑鄉。 近年來,長臨河鎮以“打造環湖首鎮,建設生態慢城”為目標,砥礪前行。先後榮獲“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全國重點鎮”、“全國建制鎮示範試點鎮”、“全國文明村鎮”、“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全國無邪教示範鎮”等國字號榮譽稱號。多項工作獲得國家以及省市縣表彰,自2013年以來,連續4年獲得肥東縣科學發展一等獎稱號。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長臨河鎮寺門口村有座長寧寺,建於三國東吳赤烏年間,青陽山之水從寺前流至 龍庵注入巢湖,久之形成河,河名長寧河,因此地濱臨巢湖,後更名為長臨河。鎮名源於長臨河地名。

建國前,長臨河曾以鎮的建制三次分別隸屬巢湖縣和合肥縣管轄。1949年4月,成立長臨河鄉。1956年8月撤鄉建鎮。1959年12月,撤銷長臨河鎮,恢復長臨河鄉建制。1958年,政社合一,成立長臨河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成立長臨河鄉。1992年恢復長臨河鎮建制。2006年11月,六家畈鎮併入長臨河鎮。

2010年轄2個社區、18個村。全鎮面積102.17平方公里,人口5萬人。

長臨河鎮交通便利,店(埠)中(廟)公路縱穿南北,每天有往返合肥、店埠、中廟客運班車;水路有施口、板橋兩個碼頭,可通客運、貨運。據悉,2015年7月1日合福高鐵正式開通,長臨河站將正式投入運營。

長臨河鎮依山傍水,山水秀麗,湖上煙波浩渺,景色如畫。四頂山的“四頂朝霞”舊為“廬陽八景”之一。位於東紅村的長臨河漁場(2814項目),是聯合國糧農計畫署與中國政府合辦的水產綜合開發項目之一。

地方特產有巢湖銀魚。

長臨河鎮歷史名人較多,革命烈士蔡永祥就是長臨河鎮人。

全鎮有衛生院2所;中國小、幼稚園24所;敬老院1所。

歷史沿革

長臨河鎮因青陽山北麓之水經長寧寺注入巢湖,謂之長寧河,地因河得名,又瀕巢湖,遂更名為長臨河。

新石器時期,先人耕作於此,始有人居住,現存有東光村大、小鈸灘遺蹟。

夏商時為淮夷部落。

戰國時屬楚巢邑管轄,已形成集市。

秦漢時期屬九江郡。

三國時期屬於吳、魏爭鋒之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湖口戍,是巢湖北岸緊鄰南淝河入湖口的一個軍事聚落。

隋初,設定廬州,自此長臨河到清代皆屬廬州。

元末軍閥混戰,戰火破壞嚴重,居民十不存一。後遷江西“瓦屑壩”移民,形成現今的長臨河古鎮特色的江淮古建築群。

清朝,由於漕運興盛,古鎮成為巢湖北岸地區的商品分銷集散地,有“小上海”之稱。

1949年4月,成立長臨河鄉。

1956年8月撤鄉建鎮。

1959年12月,撤銷長臨河鎮,恢復長臨河鄉建制。

1958年,政社合一,成立長臨河人民公社。

1983年,政社分設,成立長臨河鄉。

1992年恢復長臨河鎮建制。

2006年11月,六家畈鎮併入長臨河鎮。

地理環境

長臨河鎮 長臨河鎮

長臨河鎮地處安徽省東部,江淮之間,東與巢湖市黃麓鎮交界,南與巢湖市中廟街道接壤,西面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同時與濱湖新區無縫對接,北與撮鎮相連,全鎮轄區面積100平方公里,交通便捷,合福高鐵設有站點,環巢湖大道、店忠路、石長路、長黃路穿境而過,南淝河在此入湖,位於肥東、包河、巢湖三市縣交界處,水陸交通便利,地理條件優越。

地形地貌

長臨河鎮域形狀呈帶狀,南北長約20km,東西寬約10km,西部為湖濱圩畈區,中部為丘陵山區緩衝平原,東北部為崗丘地,高低懸殊,地形多垾。

氣候

季風型亞熱帶濕潤氣候地區,全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季風明顯,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2.9—15.6度,最高氣溫40.5度,累年平均無霜期224天,長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和西北風。

社會事業

文化發展

長臨河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不斷充實古鎮文化內涵,經常性舉辦廬劇演出、攝影作品展、書畫作品展、周末大舞台等民眾參與度高的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挖掘古鎮文化資源,開發吳忠性舊居、民俗文化館、六家畈古民居、牛門洪拳、牛家海剪紙、老報館、根雕館、老油坊、老照相館等傳承文化景點,展示巢湖岸邊水鄉古鎮文化特色。突出主題宣傳,做好文化包裝。以長臨河歷史人文、建設發展、山水風光為題材製作了《親親長臨河》主題音樂MV、《古鎮春韻》中華經典誦讀展演等作品,圍繞國際馬拉松賽、世界鐵人三項賽、環湖毅行、千人萬米長跑、肥東美食節等,把長臨河的建設成就、山水資源、和諧生態以音樂、宣傳片的形式展現給外界,同時,組隊第二次參加合肥市文博會,進一步打開長臨河宣傳的視窗和舞台。

民生工程

長臨河鎮民生工作始終走在全縣前列,民生工程投入占財政支出比重逐年增加。據初步測算,財政民生支出五年累計2.2億元,占全部地方財政支出的75%,有力地保障了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文化項目、移民搬遷、食品環保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設、農林水等各項重點民生建設。同年,共實施民生工程34項,發放財政惠農補貼2240.21萬元,其中城鄉低保322.87萬元、農村五保179.05萬元、計生獎特扶111.35萬元、農村危房改造74.2萬元、城鄉合作醫療244.51萬元、社會定救及重度殘疾人生活救助46.07萬元。

拆遷安置

在拆遷工作中,本著“拆遷一處,造福一片,穩定一方”的原則,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依法行政,平安拆遷,保障了征遷工作健康有序進行。2013年以來,長臨河鎮先後開展了環湖大道、南淝河河堤退建、店忠路、長山路建設、大孔文化產業基地、環湖綠道二期、災後重建搬遷項目的洪葛、施口、姚埠、東紅、全勝村搬遷,搬遷面積近50萬平方米。啟動安置房建設,該鎮拆遷安置點南區占地面積138畝,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包括3棟商業用房、2棟商住房,1棟幼稚園及38棟多層住宅,1124套;拆遷安置點北區,占地面積250.7畝,建築面積約34.4萬㎡,包括36棟高層,27棟多層,1棟商業用房。

綜治維穩

長臨河鎮堅持法治主導,實現社會穩定和諧。同年遭遇洪水災害,部分民眾遭受重大損失,為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堅持民主、法治精神,對水毀村莊搬遷安置項目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定風險預案。在綠道建設中,積極聽取民眾意見,對綠道工程進行評估。在節假日期間和敏感節點,特別是G20會議期間,實施立體式防控,實現無到省進京群體越級上訪目標。在平安創建工作中,深化“格線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推進社會治安立體防控,深入開展食品藥品、消防、交通安全等專項治理,堅決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在信訪方面,實行條塊結合的矛盾化解制度,加強便民服務、市民問政、正風問效、行風熱線等平台建設,一一回應民眾關切的問題。

旅遊景點

國家4A級長臨河古街景區

l準提寺

l老報館

l百年郵政

l民俗館

l吳氏舊居

1、準提寺

準提寺位於長臨河鎮古街景區北街口,大廟始建於南宋,門頭上橫有大的牌匾,上書工整的“準提寺”三個醒目大字,該牌匾由安徽省佛教協會會長妙安大和尚親自題寫。大門兩邊兩隻石鼓雕工精細,工藝考究,栩栩如生,分立兩旁。

前殿正門三間佛堂,屋內寬敞,供有常年含笑的大肚彌勒佛。兩邊的柱子上寫有對聯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顏一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二層大殿供奉三洲感應護法韋陀尊天菩薩。

後院主殿,氣勢雄偉,殿內供有高大的準提佛尊。準提佛尊坐在蓮花盤上,數雙粗背大手四方伸展,遠遠望去,常被誤認為是千手觀音。準提佛尊三隻眼睛好像是看破紅塵,看透眾生的心靈。準提寺解放前由法號“濟明”和尚主持,香火旺盛,遠近聞名。解放後由政府收回作為國有資產交肥東縣輕工業局、長臨農具社經營。2000年企業改制,大廟資產處理給個人所有。2012年由縣政府將大廟收回,移交給忠廟寺主持修復管理寺務,充實古鎮文化內涵,開門迎接八方善男信女。

2、老報館

2015年由安徽聚賢文化發展中心投資,在古街景區內創建的“聚賢中華老報館”正式開館,主館由老民居改造而成,面積約500平方米。經過重修復建後,一座素雅整潔的史實館重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館內藏有明朝崇禎時期至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歷史年代的各種報紙、雜誌、圖書、史料、票證等。

它是目前國內民間藏量最大的“老報刊史料館”之一,不僅記錄了我國近代報紙文化的發展歷史,同時記載了對於當時國內外重要歷史事件的報導。館內報刊資源豐富,大多數都是珍藏的老報刊原件,內容保存完整,對研究不同時期報刊內容的主流導向、輿論焦點、文化民生、社會風貌等有及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是館內對於抗日戰爭時期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社會重大事件的記錄和當時先進思想的發展定位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

3、百年郵政

長臨河古街老郵政局為三進四廂兩院,全木結構房屋,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現房屋產權屬合肥郵政局、電信局。之前是淮軍將領吳毓芬、吳毓蘭的老宅。民國初年,這裡成為肥東縣最早的三家郵政局之一,見證長臨河郵政的百年歷史。

如今這裡正在舉辦《郵政百年——見證大湖名城歷史回顧展》,館內的展陳面積近500平方米,120塊精美的展板圖文並茂地呈現了郵政事業的變遷。在老宅院內的兩棵廣玉蘭高大茂盛,當時是作為一種“榮耀樹”賞賜給有戰功的淮軍將士。過去誰家房前屋後種有廣玉蘭,大家就會知道他家是為國立過功勞、受過封賞之戶,廣玉蘭後來也逐漸成為合肥人心中的“榮耀樹”。

4、民俗館

長臨河民俗文化博物館坐落於巢湖岸邊肥東縣長臨河古街景區,建築面積670多平方米,三進式磚木結構房子。最早以前是淮軍將領的老宅。目前是作為以“留存民間物件,展示農耕文化”為主旨的民俗文化博物館在對外免費開放中。

該館是民辦公益事業,陳列展示了環巢湖地區各個歷史時期留存下來的1361件生產生活物件及史料,對研究江淮地區,尤其是環巢湖地域的民間文化,弘揚傳統文明,傳承人類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目前民俗館由“實用器皿廳”、“生活用品廳”、“生產工具廳”、“民間佛堂”、“匠人工藝廳”、“農家起居廳”、“農耕石器坊”七部分組成,真實反映了當地古民居、古民俗、古民風、古文化,是江淮地區生產生活的一個縮影,是農耕文化的一個片段。

5、吳氏舊居

在長臨河古街景區東街25號,一座青磚小瓦房顯得寧靜而素雅。這裡就是“測繪將軍”吳忠性先生的舊居,整座舊居正屋共117平方米,由肥東縣縣政府於1993年重新為吳忠性先生核發了房產證,1994年先生長子吳邦傑將房產委託給長臨河鎮鎮政府代為保管,現在被評為縣市兩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座舊居座南朝北,臨街四間半正屋,正屋後面有二間廂房。舊居的正門朝北偏東,寓有“日出東方,紫氣東來”之意。廂房之間是天井小院,為磚木、小青瓦結構,在道家養生學說中,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氣,中居人脈,有天地人三者合一的象徵意義,具有皖中徽派古民居建築的特色。

四頂山森林公園

四頂山位於肥東縣境內,主峰海拔174米,因四峰並列,故名。此山又因仿佛是只巨大的香爐,四足朝天倒立,亦稱四鼎山。

山雖不高,但由於緊靠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顯得尤為峻偉壯觀。四頂山景色之美,以朝霞為最。每當雨霽露晨,旭日東升,則霞光四射,滿山璀璨,所以“四頂朝霞”聞名海內,先後被列入廬陽八景和巢湖八景。

四頂聖境,不僅吸引了大批古今遊客,也留下了成篇累卷膾炙人口的詩賦。晚唐詩人羅隱曾詠道:“一山分四頂,三面瞰平湖。過夏僧無熱,凌冬草不枯。遊人來至此,願舍發和須。”宋代文人張彥修也在詩中讚揚四頂山:“翠巒齊聳壓平湖,晚綠朝紅畫不如。寄語商山賢四皓,好來個各一峰居。”明代詩人許蕃春的詩專門描繪了四頂山春色:“亭午過朝霞,山溪約略斜。細泉分石齒,晴鳥亂銀沙。地遠昔年夢,春濃野詩花。晚煙迷短騎,歸路柳條遮。”

白馬山旅遊度假區

白馬山旅遊度假區,地處安徽省第一僑鄉——肥東縣長臨河鎮東部的白馬山腳下,距合肥市區僅38公里 ,離縣城店埠27公里。

白馬山,肥東東南部海拔最高的山脈,海拔266米。白馬山山形較好,有渾圓屹立之勢,山坡陡緩不一,既可行人,也可走車馬,老少皆可登山、越野和觀景;白馬山地連綿百里,山地匯水面廣大,具備得天獨厚的泉水源。泉水沿山窪順流而下,一年四季不斷,是白馬山靈性之所在;白馬山麓樹木青翠,山下果園連片,鮮花遍布,清香四溢。

山下有果園千畝,並與苗木花卉相間,四季花香,月月有果,有“花果山”之美稱。白馬山旅遊度假區全場土地面積2080畝,其中可耕地1500多畝。現有果園500多畝,有金枝國槐、福建紫薇、深山含笑等珍稀品種樹種260多個,以“山野”、“花果”、“泉水”為三大特色。曾先後被評為合肥市鄉村旅遊示範點、國家2A級旅遊景區。

生態馬鞍山

長臨河鎮馬鞍山位於店忠路33公里處東側,緊鄰店忠路,面積280畝左右,海拔高度73.4米,東南與巢湖市忠廟街道接壤,西與四頂山遙遙相對,北依羊羚山,距巢湖水面近在咫尺,離姥山島僅3.5公里之遙,湖光山色,美不勝收。山上林木蔥蘢,枝繁葉茂,四季常青,林木覆蓋率高達80%,生態環境十分優美。白鷺、斑鳩等珍稀鳥類繁多,且常年棲息在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理想的居住場所。

玉帶河公園

玉帶河是圍繞長臨河鎮六家畈的內陸河,是六家畈地區與巢湖水域相連線的一條重要河道。長臨河鎮玉帶河公園建設項目,是肥東縣為推動長臨河鎮的旅遊和經濟發展,促進區域自然人文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而建設的。於2015年5月正式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約5000萬元,總規劃面積約99公頃,按照“以保護生態為基礎、以打造慢城為特色、以發展旅遊為主線、以弘揚文化為目的”的定位實施規劃與建設。主要是對玉帶河兩側50米、沿湖及振湖塔周邊實施綠化、道路、景觀建設。

項目規劃主要分為紅石咀風景區、生態教育基地、河口景觀區、濕地景觀區、民耕文化園、沿河慢道區。項目建設後,沿湖景觀帶將依託巢湖、向廣大遊客展現最優美瑰麗的湖光山色,沿河景觀帶將利用沿河濕地田野村莊的生態慢道,給廣大遊客提供一種田園與鄉村與傳統文化的悠閒體驗。項目整體規劃分期實施,一期投資約900萬元的中日友好林改造提升項目,主要實施綠化提升、園林小品、鋪地改造等,目前,一期各項建設已基本完工,二期、三期規劃設計等前期建設正在緊張有序地推進中。

茶壺山革命烈士陵園

茶壺山坐落在四頂山風景區內,山名因主峰狀如茶壺而得,山高不過百餘米,卻因山腳下一座紀念碑而醒目。

1951年,我省決定組建第一康復醫院,收治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中受傷的革命戰士。由於當時剛剛建國,短時間內很難在一個地方建設一個大型醫院,後來就選中了六家畈的古民居群。於是,從1951年到1956年,先後有1000多名傷員在此療傷。有50多名經治療無效後犧牲。其中有10多位烈士因傷勢太重,沒辦法說出自己的籍貫和姓名。故當地政府在茶壺山腳下為這些烈士修造了紀念碑。

2013年,縣政府投資以茶壺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為中心修建烈士陵園,2014年1月,烈士陵園投入使用。在烈士英名紀念牆上鐫刻著建國前後962名烈士的英名(含原紀念碑記載的50名),遷葬了響導鄉趙集阻擊戰無名烈士墓、王子城戰役無名烈士墓、黃疃廟戰役無名烈士墓、陳集圍殲戰無名烈士墓。2014年4月再次遷葬了第一批20名有名烈士墓,縣內其他174座烈士墓也將分批遷入烈士陵園安葬。

自此茶壺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及烈士陵園廣為大家所知並在各類活動中發揮著愛國主義教育作用。

蔡永祥烈士紀念館

蔡永祥烈士紀念館坐落在肥東縣長臨河鎮(原名湖濱鄉)美麗的四頂山腳下,建好已近40年。此館系磚瓦結構,坐東朝西,有房屋12間,170多平方米。已接待參觀民眾達數十萬人次。

蔡永祥,(1948-1966年),安徽肥東人,浙江省軍區三支隊三連戰士。蔡永祥所在連隊擔負著守衛錢塘江鐵路大橋的任務。他熱愛自己的戰鬥崗位,執勤時嚴肅認真,一絲不苟。

1966年10月10日凌晨,蔡永祥在大橋南頭執勤。這時,由南昌開往北京的764次列車向著大橋飛馳而來,在列車燈光的照射下,蔡永祥突然發現前方40米左右的鐵軌上橫置著一段木頭,在這一瞬間,他為了保衛旅客列車,衝上前去,用盡全力抱起木頭,向鐵路右側躍去!障礙排除了,列車安全駛過了,而蔡永祥由於自身騰挪不及,獻出了年輕生命。南京部隊黨委決定,給蔡永祥追記一等功,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振湖古塔

長臨河、六家畈集鎮向西行,出馬槽巷,可以到達巢湖岸邊,遠遠地看到一座巍峨的古塔——振湖塔。塔上系有銅鈴,風吹著鈴鐺,叮噹有聲,給人一種清脆悠遠之感。該塔為清光緒18年間的吳氏家族的人集資而建。高12丈、7層,塔身為六面形密檐式磚石結構,門楣與塔內均嵌有浮雕佛像,內有螺鏇式階梯,緣梯而上可登塔頂層,俯瞰四周,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振湖塔在水邊平野上高高矗立,擎天柱似的顯得雄渾壯麗。塔上有十二處石刻題詞,其中十處系吳姓人所題。塔的最上層的頂端,繪一仙鶴,凌空欲飛,蒼勁有姿。之所以建此塔原因有二,一此地為長臨河六家畈風水寶地,二此塔為長臨河六家畈外出經商返鄉的人起到航標作用。登塔遠眺,更是觀覽巢湖風光之佳處。此塔也是合肥市三縣一郊保存尚好的唯一的一座古塔,被列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目前為了更好地保護修繕一新的古塔,振湖塔已被暫時封閉,待修繕後才對遊人開放。

六家畈古民居群

長臨河鎮六家畈是一個瀕臨巢湖的古村鎮,位於肥東縣南端,系原湖濱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六家畈居民中以吳姓居多。據吳氏宗譜記載:南宋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吳氏一世祖吳宛廷夫婦自古徽州婺源遷至茶壺山東,二世祖吳再三生六子遷至現在居住地從事農耕,因人丁興旺,蔚然成村,故名:六家畈。

據了解,村中人才輩出,如淮軍將領、北洋軍閥時期的代理總長、國民黨少將等等。他們大多官高位顯,在家鄉大興土木,蓋房置地,使得六家畈空前繁榮。六家畈古民居豪宅共有六大片。有房屋13幢、33路,計205間正屋、111間廂房及5條走巷;花園兩處;公、私祠堂各1處;望湖樓一座。這些房屋均屬徽派建築,磚木結構,磚雕木雕精細,青磚灰瓦,齊山飛檐,每棟房屋兩邊設有封火牆,建築設計精緻考究。解放後,曾作為淮委文工團、地質勘測隊、康復第一醫院以及後作為湖濱鄉政府和湖濱中學而保留至今。

桂花台

桂花台觀景平台是古廬陽八景之一的“四頂朝霞”的最佳觀景點,位於長臨河鎮羅洪村,緊鄰環巢湖大道北岸,離南淝河大橋約1500米。該平台建設停車場2300平方米、綠化1400平方米,已於2012年9月建成。

古廬州八景和巢湖八景都將“四頂朝霞”納入其中,清代《廬州府志》、《合肥縣誌》、《巢湖志》等均有記載,當代《中國名勝詞典》、《中國旅遊名勝大辭典》等書也都收錄了“四頂朝霞”,將其作為“國”字號名揚四海。

清代廬州府學政朱弦曾對“四頂朝霞”做了詳細描述:“一日晨起,徘徊於是螺髻之側。適當初晴露旦,草木含滋,旭日東升,奇光四射,俯視四、五里許,恍乎涌五色琉璃中,我始悟。”

羅家疃農業觀光旅遊

長臨河鎮羅洪村羅家疃中心村位於巢湖北岸、長臨河鎮中部,坐擁巢湖黃金水岸,以盛產“巢湖三寶”:銀魚、毛魚、和白米蝦而聞名,尤其是本地特產“羅家疃小蘿蔔”素有“小人參”之稱。其以個小形異、香脆甘甜、營養豐富而名揚四海。南淝河大橋建成通車後,合肥環巢湖旅遊大道穿境而過,為羅家疃的旅遊業和特色農業帶來了發展契機。通過土地流轉和招商引資重點發展農業觀光旅遊和採摘旅遊,為合肥市民周末出行遊玩提供了新去處。

長臨漁場垂釣休閒度假區

肥東縣長臨漁場南瀕中國五大淡水湖之——巢湖,西臨合肥母親河——南淝河,距合肥市僅25公里,占地面積5650畝,其中連片精養魚塘3500畝,是合肥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場內池塘星羅棋布,溝渠縱橫交錯,水質清新無污染,生態環境優良。相繼開發建成“農家生態莊園”、“休閒垂釣園”等項目,修通了場內到每一塘口的道路。區內建築布局合理,建築結構良好,功能完善,設施齊全。漁場養殖品種齊全,養殖技術標準,先後被評為“安徽省水產標準化養殖示範區”和“農業部水產生態健康養殖示範區”。

長臨河鎮六家畈古民居

六家畈共有古民居豪宅6大片,房屋13幢,33路正房,客廳505間,廂房205間,走巷5條,吳氏公、私祠各一座,望湖樓一座,花園兩處。這些房屋均屬徽派建築,青磚灰瓦、齊山飛檐,每棟房屋兩邊都有高大的封火牆,磚雕木雕精細,建工考究。明萬曆甲午年(1594年)吳姓在六家畈老街北頭西側建有一座富麗堂皇的宗祠(民間有“六家畈祠堂一枝花”之說)祠堂為三進,每進五間,磚瓦結構,大門樓為宮殿式建築,有著濃厚的民族色彩,門前有石鼓、旗桿,是吳氏出過舉人、進士的標誌。黑漆大門紅膛黑字對聯是“渤海家聲遠,興隆世澤長”。廳前院內向西有一角門,通往清廷敕建淮軍統領吳伯華的專祠,祠內掛吳伯華的畫像,上方有金底黑字慈禧太后題頒的“壽”字橫匾,兩邊還有李鴻章、李瀚章題的匾額。廳前院內有一長方形花台,植牡丹、芍藥各一株,院南為花廳,門上題有“挹翠”二字。

人文歷史

文可治國、武能安邦的余闕

余闕(1303—1358),生於廬州(今肥東縣),字廷心,又字天心,自號青陽先生,元代官員。

余闕先世為唐兀人,世居河西武威(今屬甘肅),其父沙剌藏卜任職廬州,余闕遂生於合肥。余闕早年喪父,家道中落,課授生徒以奉養母親,嘗讀書於廬州城東南的青陽山。其與儒學大師吳澄的弟子廬州人張恆交往,學問日進。元統元年(1333年)他會試第二,進士右榜一甲第二名(榜眼),授同知泗州事。不久他入朝任翰林應奉,轉任刑部主事,以與本部主官不合,一度棄官回家。至正三年(1343年),詔修宋、遼、金三史,余闕應召入朝,授翰林院修撰,與危素等人負責《宋史》列傳部分。至正五年(1345年),改監察御史,歷湖廣行省左右司郎中、浙東道廉訪司僉事。

至正十二年(1352年),余闕任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府僉事,率兵鎮守安慶。時紅巾軍橫掃江淮,安慶已淪為一座孤城。至正十三年(1353年),安慶路宣慰司改為都元帥府,余闕因戰功卓著,升都元帥,至正十五年(1355年)任淮南行省左丞相,賜二品服。至正十八年(1358年),余闕堅守安慶七年,終因糧盡援絕,被陳友諒大軍攻破城池而自刎。元朝追封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謚“忠宣公”。

洪武江陰侯——吳良

吳良,六家畈吳氏世祖。豪放剛直,與弟禎俱以勇略聞。從太祖起濠梁,為帳前先鋒。良能沒水偵探,禎每易服為間諜。禎別有傳。良從取滁、和,占採石,克太平,下溧水,溧陽,定集慶,功多。又從徐達克鎮江,下常州,進鎮撫,守丹陽。與趙繼祖等取江陰。張士誠兵據秦山,良攻奪之,逐克江陰。即命為指揮使守之。

洪武三年進都督同知,封江陰侯,食祿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討靖州、綏寧諸蠻。五年,廣西蠻叛,副征南將軍鄧愈平章李伯昇出靖州討之。數月盡平左右兩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銅鼓、五開,收潭溪,開太平,殲清洞、崖山之眾於銅關鐵寨。諸蠻皆震慍內附,粵西遂平。八年督田鳳陽。十二年,齊王封青州。王妃,良女也,遂命良往建王府。十四年卒於青,年五十八。贈江國公,謚襄烈。

子高嗣侯,屢出山西、北平、河南練兵,從北征,帥蕃軍討百夷。二十八年,有罪調廣西,從征趙宗壽。燕師起,高守遼東,與楊文數出帥攻永平。燕王謀去高,日:高雖怯,差密,文勇而無謀,去高,文無能為也。乃遺二人書,盛譽高,極詆文,故易其函授之。二人得書,並以聞。建文帝果疑高,削爵徙廣西,獨文守遼東,竟敗。永樂初,復召高鎮守大同,上言備邊方略。八年,帝北征班師,高稱疾不朝。被劾,廢為庶人,奪券。洪熙元年,帝見高名,日:高往年多行無禮,其謫戍海南。高已死,徙其家,會赦得釋。宣德十年,子異乞嗣,不許。

代理海軍總長——吳紉禮

吳紉禮(1874-1963),字佩之,安徽肥東人,安徽肥東長臨河鎮人。曾任保定北洋陸軍速成學堂監督,海軍次長、代理總長。

1890年入威海水師學堂學習。1895年畢業,後入天津水師學堂深造。北洋海軍重建後,1897年任“海圻”巡洋艦協長,1901年任“海圻”艦大副,1902年任保定陸軍學校教訓處檢閱股委員及英法文總教習、監督。1910年12月4日任清政府海軍部參贊廳二等參謀官。民國成立後,1912年9月6日,任海軍部軍械司司長,1912年12月30日,授海軍上校,1915年9月29日,晉授海軍少將。1925年5月16日,任軍事善後會議海軍委員。1926年1月9日,任海軍部次長兼總務廳廳長,編纂委員會會長,代行總長,2月2曰,晉升海軍中將,7月被免職。1929年任南京國民政府海軍部參議、候補員。1938年1月列名海軍總司令部中將候補員。

抗戰勝利後,時海軍司令陳紹寬派一小輪送吳紉禮全家回合肥鄉下。吳紉禮在家鄉六家畈主動出任養正國小校長,以為鄉人育英才而盡心盡力。1947年11月22曰,被國民政府授為海軍中將並除役。新中國成立後,吳紉禮曾致函當時中央人民政府李濟深副主席,表示願為人民海軍建設出力。李濟深是吳紉禮的學生。李濟深函復吳氏:“先生以古稀之年,猶欲為人民海軍盡力,可欽可佩。倘有機緣,再為函請出馬。”1954年,吳紉禮被安排為安徽省政協委員,人民政府按月發給生活費。1963年春,吳紉禮以九秩之遐齡終老於本鄉女兒處。吳紉禮也曾為蔣介石的老師。孫女吳靜嫻為台灣著名演員,曾主演《星星知我心》。

紅色特工——劉鴻文

劉鴻文(1916-1979),原名劉先富,曾用名劉季溫,長臨河鎮劉壽三村人。副省級領導幹部。劉鴻文幼年跟隨執教的姐夫吳端禮在撮鎮國小讀書,後考入安慶師範學校讀書。因在安慶受到共產主義影響,參加學生運動而被開除,遂於1935年去上海參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劉鴻文在上海時,深入郊區從事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和抗日救亡工作。抗戰爆發後,轉入白區工作,任中共霍邱縣委書記兼皖北中心縣委宣傳部長,在複雜的環境中,他機智沉著,頑強戰鬥,逐步擴大革命力量,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後在解放區歷任全椒、合肥、定合縣委書記、縣長,江北游擊縱隊政治部民運科長,皖東專署黨團書記兼秘書長,淮南路東地委城工部部長,淮南區黨委城工部副部長等職,領導和發動民眾,組織地方力量,發展黨的組織,擴大抗日根據地,開展和堅持抗日游擊戰爭。

解放戰爭期間,奉晉冀魯豫中央局和劉伯承、鄧小平的指示,再次到白區進行地下工作,與國民黨上層軍官面對面進行鬥爭,粉碎國民黨企圖決堤放黃河水阻止劉鄧大軍南下的陰謀。

新中國建立後,一直在河南省工作,歷任開封特別市副市長,河南省委統戰部副部長、部長,河南省委組織部部長、省委委員、省委常委、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省委副書記等職,先後當選為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第三、第四屆政協副主席,在黨的統一戰線、組織和外事工作中頗多建樹。

“文化大革命”中,他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堅決的抵制和鬥爭,因而長期受到打擊和迫害,身患重病。1979年1月30日逝世,享年63歲。

吳世珊

長臨河鎮是安徽省第一僑鄉,擁有“三胞”眷屬4000多人,有著一批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知名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有美籍華人、著名社會活動家、美國《婦女心聲》雜誌社主編吳世珊博士。

吳世珊1922年出生於六家畈,1937年抗戰爆發後,她隨家人輾轉來到重慶。1942年進入重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讀書。在一次和美軍聯歡的舞會上,能歌善舞的“校花”認識了美軍小伙弗蘭克。兩人相識並相愛了。

1946年,新婚燕爾的吳世珊和丈夫弗蘭克來到美國。剛下飛機,他們就被眾多的新聞記者包圍。因為吳世珊當時是第一個被美國政府批准進入美國的中國新娘。到達美國德克薩斯州時,吳世珊第一眼看到的兩件事令她終生難忘:一是在火車站中明確標識一個廁所是給白人用的,另一個是給有色人種用的;二是在中國洗衣店前站著的一個老華僑失落的神態。

1947年,在丈夫的支持下,已經加入美國國籍的吳世珊在其居住地——紐約市皇后區,聯合一些事業有成的華僑創辦了“吳阿姨服務中心”為中國留學生、華人華僑、在美國的非洲人、拉丁人義務提供就業、教育保健、法律等各類服務,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積極向美國社會宣傳中國文化,開始了她的社會活動生涯。

“吳阿姨服務中心”解決了大批華人華僑和拉丁移民的實際生活問題,同時積極參加各種維護人權、環保遊行、集會,義務為皇后社區各項事業做貢獻,獲得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民的尊重,被美國媒體評為無私奉獻的“平凡英雄”。幾十年來,歷屆美國總統都寫信表彰吳世珊和她的“吳阿姨服務中心”。

吳世珊先後獲得美國國會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頒發的“傑出婦女領袖獎”。紐約市議會頒發的“紐約社區貢獻獎”等近百項獎勵,並被聯合國聘為特別諮詢顧問,出席聯合國有關婦女、環保和人權問題等大會。吳世珊總是利用一切機會宣傳中國文化,宣傳家鄉,合肥市政府授予“合肥榮譽市民”稱號。

榮獲多枚戰爭勳章——劉光甫

劉光甫,民國12年(1923年)11月生,長臨河鎮劉壽三村人。兵團級領導幹部。民國27年(1938年)10月,劉光甫受胞兄劉鴻文(中共地下黨員,建國後曾任河南省委副書記)的影響,國中尚未畢業的劉光甫,投筆從戎,偕妹妹劉靜一道去巢湖南參加廬江縣抗日救亡工作團。民國28年(193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參加新四軍,轉戰在淮南抗日根據地路西路東。曾任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戰士、班長、排長、連指導員、第二師營教導員、營長,華東野戰軍副團長。民國38年(1949年)春任第三野戰軍第21軍63師188團團長。先後參加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戰役。戰鬥中,劉光甫身先士卒,4次負傷。

新中國建立後,劉光甫任第21軍63師參謀長。1952年3月入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員、系副主任。1962年3月後歷任第25軍74師師長、24軍參謀長、北京衛戍區參謀長、北京衛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四人幫”迫害,被關押4年。1974年9月後,任總參情報部副部長、部長。1982年1月任蘭州軍區參謀長。1983年1月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是第七屆、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98年12月離休。曾榮獲抗日戰爭三級獨立自由勳章、解放戰爭二級解放勳章。

劉和謙

1926年,劉和謙生於肥東縣長臨河鎮劉家嘴,與胞兄劉和鼎先後任國民黨上將,坊間戲稱為劉府“一門兩將星”。1949年間發生“海軍白色恐怖事件”,劉和謙受牽連成了階下囚。1954年7月任台“副總統”陳誠侍從官。後歷任“海軍”作戰處長、艦長、署長、軍區司令。1981年,主持談判和從荷蘭購買了潛艇。1983年被擢“海軍總司令”並且參加研製了第二代護衛艦。1983年至1988年任台“海軍總司令”。1986年調任“國防部”聯訓部主任,1989年聘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同年被晉升為“海軍二級上將”。1991年11月晉升“海軍一級上將”,並擢升“參謀總長”,國民黨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1992年劉和謙主持擬訂“十年兵力整建計畫”(1993.7.1-2003.6.30),擬分三個階段對台軍進行調整整編,精簡重點為陸軍。1995年6月離開“參謀本部”參謀總長一職。20世紀90年代末,劉和謙反對李登輝挑起兩岸對抗,並且告誡李登輝,台灣軍隊根本沒有力量同大陸對抗,結果觸怒李登輝而被剝奪軍權。

羅本立

羅本立,又名羅世傑,民國16年(1927年)生,長臨河鎮人。去台軍官。羅本立早年就讀於肥西中學、六安高級中學、安徽學院法律系。1949年3月畢業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十二期步兵科。畢業後分配至國民黨陸軍70軍見習官、機槍連排長、副連長、台灣“反共救國軍”補給科科長、“總統府”第二局參謀、陸軍軍官學校指揮官、陸軍第8軍參謀長。

1974年1月晉升少將。1974年9月任陸軍第109師師長。1977年2月任陸軍第十軍團參謀長。1979年6月任陸軍69軍軍長。1980年12月任陸軍指揮參謀學院院長。1981年1月晉升中將。1981年任陸軍第八軍團司令。1983年任陸軍第六軍團司令。1985年7月任陸軍副總司令。1987年6月任三軍大學校長。1987年12月晉升陸軍二級上將。1989年11月任台軍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總司令。1993年7月任參謀總部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1995年7月任台“參謀總長”,晉台陸軍一級上將,為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中,坐鎮台灣的最高將領。1998年3月卸職,獲頒青天白日勳章乙座、並任“總統府”戰略顧問。

2005年,因為礙於台灣地區高級軍官不得前往大陸地區的法令限制,想要回安徽祭祖的羅本立主動申請卸下"戰略顧問"與台灣地區陸軍一級上將職位參謀總部參謀總長。

丁之發

丁之發,又名瞻之零。民國24年(1935年)出生,長臨河鎮丁家橋村人。去台軍官。丁之發早年父病故,由其同鄉表叔王志純(曾任國民黨少將處長)扶養長大。1949年去台。1958年畢業於台灣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十八期,後相繼入台灣三軍大學陸軍指揮參謀學院1978年班、三軍大學戰爭學院1983年班和美國陸軍參謀大學深造。

歷任台陸軍第17師中校作戰科長、陸軍第109師上校副師長兼東犬守備隊指揮官,1979年1月晉升為少將,同年3月任陸軍第109師代師長,後任陸軍第257師少將師長,馬祖防衛部北高守備區指揮官,陸軍第193師少將師長,馬祖防衛部司令陸軍第21師中將軍長,陸軍後勤司令部司令等職。1991年任國防部常務次長。1994年5月任陸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同年任參謀本部督察部主任。1995年1月晉升為二級上將。1996年7月任聯合勤務總司令部司令。其早年在馬祖島當連長時,被前往視察的蔣經國暱稱為“丁連長”,至蔣經國去世終未改變這一稱呼。1998年退役。2000年5月丁之發回鄉探親。

解放軍少將——劉正宗

劉正宗,民國27年(1938年)4月生,長臨河鎮劉壽三村人。解放軍少將。劉正宗早孤,就讀於六家畈養正國小。1956年1月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戰士、文書、保密員,後調入江蘇省軍區南通軍分區,任政治部群工幹事、副科長。

1972年12月調解放軍總參謀部,任參謀。 1978年2月劉正宗入解放軍軍事學院基本系學習,在院多次受表彰,被評為三學標兵、學雷鋒積極分子。1982年後,任總參謀部動員部副處長(副師),總參謀部動員部辦公室主任(正師)。1990年6月調任安徽省軍區副司令、黨委委員。同年9月,入中央黨校進修部進修。1993年2月任安徽省第八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同年4月入國防大學國防研究系學習,畢業論文載入《中國軍事文庫》一書。1993年8月晉升少將軍銜。

劉正宗在部隊工作中多次受嘉獎,被團部評為先進工作者、二級優秀射手、二級值勤能手,被軍分區、省軍區、南京軍區評為學習積極分子,兩次榮立三等功。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災時表現突出受到解放軍總參謀部表彰,並出席在京召開的全國抗震英模表彰大會。曾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軍事百科全書》(動員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用主題詞表》,主編《安徽省軍區組織史》。1993年撰寫《加強民兵工作的幾點意見》選入《中國軍事文庫》一書。次年9月任安徽師範大學兼職教授。退休後鑽研書法,作品數十次入選軍內外大型書畫展和典集,多次獲金獎、銀獎。

少將戴正華

戴正華(1901~1966),湖濱鄉六家畈人。幼年在六家畈、撮鎮私塾讀書。民國10年(1921)去上海考入南洋專門學校學醫,積極參加五卅運動。民國14年畢業後,先後任黃浦軍官學校軍醫、廣東國民黨總兵站醫院內科主任、國民政府陸軍四十四軍衛生隊隊長和第五十六師少校軍醫。在軍營生活中,他耳聞目睹官場內部的相互傾軋和社會制度的腐敗,思想彷徨,亟想尋求新的生活出路。

民國20年,蔣介石糾集20萬兵力對中央根據地進行第二次“圍剿”,戴正華所在的第五十六師被紅軍殲滅3個團,他被紅軍解放,便毅然斷絕與國民黨的關係,參加紅三軍團任軍醫。面對敵軍的不斷“圍剿”和嚴密封鎖,紅軍傷病員增多,醫療條件低劣,他同其他醫護人員一起,自製手術刀、剪子、鑷子等醫療器械和藥品,搶救傷病員。民國21年春,他在根據地的永新縣黃崗醫院,一面克服困難治療傷病員,一面辦起醫訓班,自編教材講課,培養醫護人才。他懂幾國語言,凡從戰場繳獲的進口藥品,別人看不懂的,他都能一一譯出,使藥品得以及時提供使用。民國22年9月,他調任湘贛軍區司令部醫務主任。次年1月,跟隨肖克、王震指揮的紅軍第十七師北出南潯。經受嚴酷戰爭的考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民國23年10月,戴正華任六軍團衛生部部長,隨部隊長征北上,組織上配給他的馬,他讓給傷病員騎,自己步行在部隊的首尾,隨時為傷病員治療。經阿壩過草地時,有的戰士帶的乾糧吃完了,他就節省一點乾糧讓戰士吃,自己則挖野菜草根充飢。二萬五千里長徵結束後,他被提任中央紅軍總衛生部醫務主任。

民國29年,戴正華調任八路軍一二○師衛生部政委,從延安率領一支醫療隊爬山涉水,迂廻繞道,衝破日軍的封鎖線,輾轉一個多月,到達晉西北的根據地後,在河家川創辦一二○師醫院,治癒了一大批抗日負傷將士。抗戰勝利後,他歷任晉察冀軍區衛生部副部長、晉察冀軍區後勤部參謀長、東北軍區衛生部衛生主任等職,致力于軍隊衛生幹部隊伍的培養和醫療事業的建設,卓有成效。全國解放後,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為支持抗美援朝戰爭,曾多次率領醫務人員志願入朝,及時研究解決了志願軍後勤衛生部門工作中的許多困難,為保障志願軍將士的健康作出貢獻。

吳邦國

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黨組書記,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黨組書記。吳邦國委員長祖居吳忠性舊居,位於長臨河鎮老街東巷25號。面積110平方米,正屋四間,廂房兩間,為青磚小瓦結構的皖中舊民居。

其祖居購置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當時吳委員長祖父吳顯鮑在陝西做官,去世的時候吳委員長父親僅6歲。其祖母靠小土地出租,勤儉持家,積攢了積蓄,後在親屬的幫助下購置此座住宅。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吳委員長的祖母、母親和唯一在祖居出生、年僅4歲的哥哥吳邦傑從長臨搬遷到貴州。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當時吳委員長5歲,和全家回到長臨,在祖居住兩個多月。1948年,吳委員長哥哥吳邦傑回到長臨讀書,在祖居住一年多時間。解放後,1950年,吳委員長父母送祖母和弟弟吳邦勝回長臨,在此居住,之後祖母和弟弟一直在祖屋居住到1951年。其後將祖居委託本家兄弟吳邦達照料。

1993年,肥東縣政府對祖居落實了產權,給委員長父親吳忠性(原吳家驥)核發了房產證。

1994年,其兄吳邦傑回到肥東,將祖居委託長臨河鎮政府代管。

鑒於年久失修,房屋損壞較重,1999年,縣政府委託鎮政府對祖居進行保護性維修,維持祖居的原貌和風格。

其親屬陸續回到長臨,來過祖居逗留。

空軍少將——王學剛

王學剛,民國31年(1942年)11月生,長臨河鎮羅家疃王村人。解放軍少將,軍級領導幹部。1962年6月蚌埠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前夕,應徵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196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6年3月後,歷任南京軍區空軍39034部隊戰士、班長、排長、參謀、組織處幹事、副處長,86615部隊(團級)副政委、政委,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部長,39797部隊(師級)政委。1993年1月任39034部隊(軍級)政委,1997年4月任瀋陽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2000年7月調任南京軍區空軍副政委。王學剛1966年、1967年兩次赴越,參加援越抗美作戰。任師政治委員期間,師黨委領導班子曾連續三年被空軍司令部評為先進集體,王學剛因此榮立三等功一次。1993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空軍少將軍銜。

經濟發展

長臨河鎮搶抓發展機遇,圍繞“生態為綱、旅遊為擎、文化為魂”這一主線,加大基礎投入,開展文明創建,建設美麗鄉村,推進新型城鎮化,引進重大項目,全面提高經濟實力。2016年,全年經濟發展態勢良好,財政收入9578萬元,增幅23.1%;固定資產投資16.01億元,增幅6.7%;招商引資3.6億元,增幅227%;服務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088萬元,增幅5.7%。引進的重點項目有:白馬山國家籃球公園項目、安徽置地長臨花港項目、中國收藏文化產業基地項目、皖新十八聯圩都市田園文創綜合體項目、六家畈淮軍民國文化小鎮項目、基金小鎮項目等,目前均按進度推進。

城鄉建設

為推進城鄉建設,長臨河鎮堅持規劃引領,制定《長臨河鎮總體規劃(2013-2030年)》(已成功獲批並榮獲全國城鄉規劃設計一等獎)。根據規劃,突出城鄉配套功能完善及產業布局調整,完善基礎建設,發展第三產業,創建文明村鎮。 城鄉建設成效顯著。新建安置房1627套,在建安置房34萬㎡。實施美麗村鎮建設,四頂大紅中心村和美麗集鎮(街巷改造)建設全面完成並通過驗收;生態文明建設有序推進。實施全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查處違法建設,拆除違反禁養規定養殖場4家。旅遊發展步入軌道,創建國家4A級景區,建設完成5萬平方米的景觀公園和1.7萬平方米濱湖觀景平台,為居民和遊客提供文化活動和休閒觀光場所。長黃路、環湖綠道建設里程48KM,官塘路、永久路等鎮區主幹道建設有序推進。電網、自來水實現了“村村通”;新建小區全面接通天然氣;污水處理廠運行正常;管網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

重大項目

長臨河鎮充分發揮環巢湖生態示範區建設核心優勢,利用全國建制鎮示範試點鎮契機,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引進高端、環保、創新項目。已供地實施項目有以民國文化為特色的六家畈淮軍民國文化小鎮;皖新十八聯圩都市田園文創綜合體,重點打造綠色創意小鎮、綠色教育小鎮、綠色康養小鎮、綠色農業小鎮、特色莊園,拓展遊樂、生態實踐基地、科普觀察走廊、生產實踐基地、藝術景觀走廊、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區、綠色運動休閒區;白馬山籃球公園項目,占地面積約5500畝,建設國際籃球訓練基地、籃球學校、東方龍運動中心、田園運動社區、籃球夢工場等;中國收藏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總規劃用地約200畝,建設總面積11.7萬平米,主要建設精品博物館、特色博物館群落、文化創意街區、酒店。重點洽談的項目有基金小鎮,總規劃用地約2.8平方公里。安徽新華發行集團、文一投資控股集團、安徽置地投資有限公司、安徽斌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實力名企紛紛落戶投資,多元投資與精準招商正將長臨河鎮推上前所未有發展的快車道。

產業結構

傳統農業

長臨河鎮鎮自古即為“農業鎮”,傳統農產品有水稻、棉花、花生、玉米、山芋、大豆、芝麻、甘蔗等。1990年代末由於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農田荒置現象嚴重。到2002年,政府考慮到糧食價格,號召農民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即調整雙季稻種植面積,擴大油菜及經濟作物種植面積。

2006年該鎮引導農民民眾按照“穩糧擴油、經濟作物增收、規模化養殖、品種調優”的思路發展農業,強調要穩定糧食生產面積

長臨河鎮 長臨河鎮

,保障糧食安全。該鎮主要種植“一稻一油”兩種耕作物,這兩種大宗農作物生產全部推行優良品種,並連片種植,其中水稻收成面積為5萬畝,糧食產量35萬噸;油菜面積為2.75萬畝,5000畝蔬菜、瓜果生產基地和5000畝經果林、苗木花卉生產基地,糧、經、飼種植比例大致為38:52:10,趨於協調。農作物種植機械化水平逐步提高,機械化耕作逐步替代傳統的牛耕地和人工收割方式。休閒農業、觀光農業將逐步成為發展趨勢,投資亮點。

林業

為了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1997年政府號召民眾加大經濟作物種植力度,在低產田上種植果樹,栽上板栗、石榴、大棗、蘋果等,受到領導首肯。2001年,長臨河鎮鎮根據國家關於退耕還林政策,按照政府要求,在全鎮利用低產田、拋荒田實施了退耕還林及長江防護林造林工程。全鎮通過驗收的退耕還林總面積達34004畝。全鎮林地面積1.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8%。有林地森林林種分布情況為:防護林約9000畝,其中國家公益林5586畝,主要樹種有馬尾松、黑松、外松、杉木等等;用材林有2000畝,主要樹種是意楊;經果林約800畝,主要分布在白馬、茶山、虹光、長崗、迎霞等村,主要樹種有油桃、李、杏、柿、棗、蘋果、板栗、石榴、葡萄等等;苗圃花卉基地共500畝,主要分布在湖濱、茶山、虹光、白馬等村,主要樹種有香樟、紅葉李、廣玉蘭、加拿大合歡、垂柳、銀杏、楓香、桂花等等。

長臨河鎮 長臨河鎮

長臨河鎮鎮經果林業和花木苗圃林業發展勢頭十分迅猛,主要集中在青陽村、白馬村、虹光村和茶山村。以白馬村的白馬山果園場為例,該場地處肥東縣東南部白馬山腳下,占地面積1500多畝,其中山地面積近千畝,現有正式職工5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8人,具有中級以上職稱2人。是個以果樹新品種研究和生產為主的專業場,場區內共發展優質葡萄、棗、桃、李、杏、石榴各種果園600多畝,並長期與安徽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共同合作研究果樹新品種引進改良與推廣。2004年該場引進了省林業廳種苗總站投資500萬元建設省級林木良種繁育中心和省花協租地發展苗木基地項目。省級林木良種繁育中心建設已建成3600平方米低檔大棚9個,1200㎡中檔溫室大棚1個,栽植苗木14萬餘株,同時省花協苗木基地項目也已栽植各類風景樹苗7萬餘株。該場還與省電力公司簽定果園認養契約,認養面積達60畝,為進一步完善和最佳化該場的經營管理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白馬山果園場下一步將加大林果經濟發展力度,擴大規模,突出特色,堅持按照“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為農戶提供好一系列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走出一條林果規模化經營致富之路。同時,依託該場的區位優勢和林木、山場、水等資源優勢,從開展農家樂旅遊進行定位,逐步構建旅遊觀光農業的基礎,大力發展旅遊經濟。

漁業

長臨“2814”漁場占地5600畝,有精養魚塘403口,水產品上市總量2200噸,產值1100萬元,純得300萬元,上繳特產稅42萬元,上繳其他稅費20萬元。被農業部確定為“生態家園工程項目示範區”,“豬-沼-魚”生態農業模式已初步形成,並將逐步發揮效益。長臨“2814”漁場的發展,有力地帶動和促進了全鎮水產業的。其他地方利用荒水養魚1000多畝,水產品上市量約200噸,產值100萬元,純利25萬元。2001年迎霞村利用圩內的拋荒田、低產田230畝挖塘發包給個人養魚、養蝦。現在該村是全鎮擁有最大放養面積的水產養殖基地,面積為300畝,實現魚、蝦、蟹、鴨混養的立體養殖。同時,沿巢湖一些村莊的農民平時忙農活,閒暇時進行水產品捕撈,屬於非職業漁民。這些捕撈活動受到巢湖管理處統一

管理,需要交費,並且必須按照規定捕撈特定品種,保護巢湖生態資源。該鎮的三個圩口和迎霞村等都設有休閒釣魚處,供當地人和外來遊人休閒活動,現發展勢頭較好。

工業發展

長臨河鎮工業創辦於1966年,即長臨機械廠。振興於1980—1992年,到1995年底已有鎮辦工業企業17家主要以機械製造加工和紡織品製造加工為主,截止到1995年底,鎮辦工業產值達到1.92億元,為全省鄉鎮企業發展先進鄉鎮。1996年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國有企業改制步伐的加快,鄉鎮工業由於技術力量有限,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原因開始走下坡路,直至倒閉破產。2000年鎮黨委政府著手對企業進行改制,到2006年底,通過盤活閒置資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陸續將鎮辦集體工業改制為民營企業,形成了以長臨紡織品有限公司、申龍鑄鍛有限公司為龍頭的一批中、小民營企業。2006年底,工業總產值達1.37億元。合肥徽窖酒廠、合肥豐華叉車廠也將落戶長臨投資發展。湖濱建安公司1991年被授予“全國優秀鄉鎮企業”,成為國家資質一級建築企業,現該企業進行了重組改制,建成股份企業,一直活躍在合肥及周邊城市。

第三產業發展

餐飲業長臨河鎮的餐飲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良好勢頭。規模較大的飯店有4家,都分布在集鎮上,其中以小王飯店最為出名、規模最大。小王飯店以巢湖水產品、山珍(野兔、野雞等)和土菜為特色招牌菜,運用傳統土燒法進行加工,深受合肥地區和江蘇地區客人的歡迎,回頭客人十分多,大多都是老主顧。特別是水產品,供貨商是長臨丁家巷村有名的水產大戶丁曉虎家,都是純天然的巢湖野生魚類及其他水產品。

旅遊業

現已開發的旅遊資源主要是巢湖觀光休閒遊的四頂山旅遊和僑鄉游。這兩個主要的旅遊資源涉及的區域精品旅遊線路為巢湖觀光休閒遊,“市區-義城鎮-四頂山-中廟-姥山”的線路和僑鄉游,“市區-長臨河鎮”的線路。

商貿業

長臨河鎮歷史上就是商貿重鎮,市場繁榮。1992年撤鄉建鎮後,鎮黨委政府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新建了集貿市場,促進了城鎮商貿的發展。到2006年底全鎮註冊商家700家,年集市貿易額在3.2億元左右。

鎮區發展

長臨河鎮在鎮區建設和農村住房建設方面有了較大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基礎設施建設趨於完善,在教育、文衛等公共設施方面也有了發展,但是文化體育等設施方面的建設還不能較好的滿足人們需要,有待更好的提高。

基礎設施

道路交通建設

長臨河鎮原僅有一條縣級店中路通過,這條路1992年前為砂石路,1993年改建為柏油路面,但路面較窄,為兩車道,路基、路面質量較差。2002年省政府投資1.27億改造該路,加固、加寬了路基、路面,使其成為三車道。自1986年起就要求各行政村興修砂石路,經過幾年整修,到1998年全鄉基本實現了砂石公路通到每個自然村,其路面也有所拓寬,客車可到達各自然村。店中路和環巢湖旅遊大道,交通便利。

高鐵

長臨河站是合福高鐵第二站,建築面積3997平方米,其整體設計風格體現山水交融特色,站場規模為2台4線。站前廣場20000多平方米,最多可聚集600人。長臨河鎮站是距離巢湖最近的高鐵站,成為遊客到環巢湖旅遊的重要集散地。

水利建設

受地域的特殊環境影響,水利一直是影響長臨河鎮發展的關鍵所在。該鎮擁有沿巢湖的湖岸線長達20多公里,有長臨、星光、施口、湖濱、迎霞、萬石等村。1995年,日本投資建設了中日友好湖濱電灌站,支援該鎮水利建設,改善了灌溉條件。自1998年全鎮以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新挖、擴挖當家塘。該鎮的農業用水現主要依靠當家塘蓄水和電灌站從巢湖提水灌溉,並且電灌站可實現三級提水。

供電

2000年開始,鎮電力管理站抓住國家加大對農村電網改造的投入契機,先後兩次對全鎮配電台區進行了整改,使農村用電線路規範、整齊。標準絕緣線拉到農戶的門口,降低了電損、線損,減少了用電事故,電價也降到了國家規定的0.73元/度電範圍之內。現有長臨河與六家畈兩個集鎮,不斷湧現出商住樓,方便了廣大民眾生產、生活。鎮政府每年號召全鎮人民做好“四旁”種樹工作,即村旁、路旁、屋旁、溝旁,綠化長臨河大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