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骨疣是脊椎退化過程中所伴隨的一種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脊椎構造也會跟著退化,當骨頭與軟組織接壤的地方因長期承受壓力、拉力、損傷,造成脊椎與脊椎間的軟骨漸漸失去水分與彈性,致使骨骼出現退化性改變,這種骨骼退化性改變就會導致骨質增生,而形成骨疣。另外,反覆活動或不適當的運動,也常會使關節部位的骨骼及軟組織過度磨損,而長出骨刺。1、性別
大量資料分析表明:在50歲以前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高2倍,但50歲以後兩性之間基本相等。
2、年齡增大
增齡是骨關節炎發病最強的危險因素。據屍檢資料顯示,從20歲開始約5%的人關節就有退行性改變,40歲時,幾乎90%的負重關節都有或多或少的骨質增生改變。對地區進行調查2063名成人進行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6~30歲、31~40歲、41~50歲、51~60歲、大於60歲年齡組有膝痛者中,骨贅陽性率分別為10.6%、14.8%、29.1%、51.8%、78.5%,隨年齡增長而陽性率增高。
3、姿勢不良
如長期伏案工作者、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適者頸椎骨質增生的發病率特別高。這是由於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勞損,並由於頸椎的部分肌肉呈持續緊張狀態,久之這些肌肉發生靜力性損傷,進而使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而引起骨質增生。也與頸椎關節長期受力不均,使壓力(應力)集中於關節內的某處造成應力過度而損傷關節。
4、遺傳因素
英國人發病率最高而西非人最低,白種人比黑種人發病率高;伴有Heberden結節的骨關節炎婦女,她們的母親和姐妹患本病者分別為普通人群的2~3倍。並且骨關節炎病人的HLA-A1、HLA-B8的檢出率增高。
5、體質因素
體重增加使本來已遭磨損的退化的關節再加上重荷,當然就更容易破壞,所以骨質增生多發生於負重較大的髖、膝、跟骨、腰椎等部位。另外由於關節疼痛,患者不自覺地限制了活動而使體重增加,相互影響又加重了關節病變。美國《今日關節炎》發表一份研究資料指出:通過跟蹤觀察30~46歲的1178名男性,發現超過標準體重20磅的人發生骨關節炎的可能性比正常體重者多3。5倍的機會。發生部位多是髖、膝關節。
6、職業
骨質增生與職業有關。長期反覆使用某些關節,可引起這些關節患病率的增加。如鑄造工的肘、肩關節,礦工的脊柱和膝關節,裝卸工的膝踝關節,駕駛員的肩關節,修理工和紡織工的腕關節,芭蕾舞演員的跖趾關節,長期從事刺繡、打字、伏案工作者的頸椎關節,較長時間站位工作如紡織女工、營業員、迎賓小姐、儀仗隊員的跟骨。以上這些部位因長期反覆做某一個動作,使該關節經常受到磨損而引起骨質增生。1994年《風濕病年鑑》中指出,通過對年齡在50歲以上患有骨關節炎的109名男女病人與218名無骨關節炎的人相比較,發現每日蹲位或跪位超過30分鐘或每日爬樓梯超過10層的人有明顯的膝關節骨質增生高發病率。
症狀
1、膝蓋骨質增生初期,起病緩慢者膝關節疼痛不嚴重,有可持續性隱痛,氣溫降低時疼痛加重。在行走、慢跑、上下樓梯、久立、下蹲、跑步時疼痛或是伴有麻木,關節彈響,關節伸屈功能障礙,休息後緩解。此病的發病氣候變化有關,晨起後開始活動,長時間行走,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開始走時膝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後好轉,膝關節發軟,易摔倒。
2、蹲起時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酸痛脹痛,跛行走,合併風濕病者關節紅腫,畸形,功能受限,伸屈活動有彈響聲。膝蓋骨質增生的症狀表現天氣寒冷或潮濕時疼痛加重,早晨起床或久坐起立時膝關節疼痛麻木僵硬。
3、嚴重者膝關節腫脹,關節積液,晨僵及久坐後膠著,關節伸屈功能障礙,上下台階、久立時,膝關節症狀加重。少數病人可見關節積液,局部有明顯腫脹、壓縮現象,膝其中關節前內側條索樣腫塊伴伸膝障礙,膝關節周圍骨贅形成,關節周圍伴有骨質疏鬆與骨質硬化。
4、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毛糙不平,其內側脛骨關節面受累明顯,關節間隙變窄。其中多數會發生內側間隙狹窄,髕骨骨刺形成。
檢查
骨疣不見得一定會產生症狀,要看是否有壓迫到神經根或是脊椎,如果沒有的話就不會有什麼讓人不適的症狀產生。相反的,如果骨刺剛好壓迫到附近的神經根或是壓迫到脊椎,就可能會有身體僵硬不能靈活彎身、疼痛、紅腫、麻痹、關節變形、肌肉無力等症狀。骨疣會引起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腰椎狹窄症、退化性膝關節炎等併發症,這些併發症會導致患者生活上的不適,甚至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輕微的併發症狀,可以休息、藥物或是遵循復健師的建議,做一些物理治療來緩解症狀。不過,當併發症嚴重時,就需要進一步接受手術治療。
鑑別
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區分
骨質疏鬆,是因為人體內分泌代謝異常,骨骼的骨量減少,骨的微細結構破壞,骨生物力學性能下降,表現的是以骨骼內部質和量的病變為表現的全身性骨病。它的發生與激素調控、營養狀況、運動日光、免疫機能和遺傳等因素的變化密切相關。
骨質增生,則是由於可運動關節的軟骨變性、破壞而導致關節軟骨、軟骨下骨、滑膜、關節囊等關節組成成分的一系列損害。它的發生則與軟骨代謝異常、酶代謝異常、生化學、營養學改變,損傷及自身免疫異常等相關因素有關。
臨床上,骨質疏鬆的發病部位多在脊柱、四肢長骨骨幹。其疼痛在發病早期不一定出現,一旦疼痛,通常發生在勞累或夜間。與負重的時間和程度有關,與氣候、溫度變化也相關,骨質疏鬆較重的患者還會出現前胸、兩肋、腹部及腹股溝軟組織的放射痛,這是因為脊柱椎體骨折畸形所致。骨質疏鬆一般無關節紅腫,無積液,關節活動正常。
骨質增生主要發病部位是關節及軟組織。輕時外觀無異常,僅表現為關節剛活動時疼痛,隨著活動的繼續,疼痛可逐步好轉、消失。病情加重後,會出現關節紅腫、積液,甚至變形,疼痛程度不斷加重,關節活動不斷受限。骨性關節炎的疼痛情況與關節負重運動,氣候溫度變化關係密切。
值得一提的是,臨床上這兩種病因、病理都不同的運動系統慢性疼痛經常會同時出現,在同一個病人身上發生。所以及時、準確的診斷對疼痛的有效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治療
一、理療法:
理療法是物理療法的簡稱。就是套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如聲、光、電、熱、磁等作用於人體,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
二、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法:
目前國內主要利用藥物導入熱療儀,把液體的藥物離子主要利用機器產生的中頻電流和同步產生的熱療效應,把藥液離子經皮膚汗腺導管口毛孔穿過皮下黏膜、上皮細胞間隙直接進入患處骨組織,直達患處,其生理治療作用除結合了理療中的電和熱的模式,同時更好的發揮了藥物治療的效果,治療效率更高,且不刺激腸胃。患者更容易接受。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法充分發揮高效的了藥物的作用。治療方便,且可以作為家庭,門診長期的治療選擇。
三、按摩與牽引:
按摩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止痛用作;牽引可減輕骨刺對局部神經、組織的壓迫而起到暫時緩解疼痛的作用。適用於頸、腰椎骨質增生症。按摩與牽引完全靠外力的作用,只對局部進行治療卻忽視了對人體內整體地調節,因此,只能起到暫時的止痛作用,而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四、針灸:
針灸可通經活血並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症,但對骨質增生來說,針灸只能起輔助作用。
五、藥物治療:
一般來說藥物治療絕大多數都是服用止痛藥來緩解膝關節骨質增生引起的疼痛,治標不治本,並不能從根本上阻止骨質繼續增生。
六、手術切除:
這是比較傳統的治療骨質增生的一種方法,就是通過手術的方法將增生的骨質去除,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的退行性變還是會導致增生的骨質繼續增長,因此這並不是徹底治癒的方法。
預防
預防骨疣的發生其實不難,儘可能避免長時間久坐、久站,如果無法避免可適時活動筋骨;平時也應注意坐姿及站姿,避免因為不正確的姿勢,增加腰椎負荷;養成 規律的運動習慣;日常的飲食對預防骨疣的發生也能有所幫助,因此可以多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而生物類黃酮可以預防自由基的破壞、減緩發炎反應、加速運動傷害的復原及強化膠質的形成,也能經由補充這些物質達到預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