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腹膜透析導管:是最常用的腹透管,有直管和捲曲管(俗稱:豬尾巴管)兩種;
鵝頸(SwanNeck)管:特點是兩個滌綸套之間有一個永久性的弧形彎曲;
還有TWH(TorontoWesternHospital)導管等。
還可以根據滌綸套的數量分類:有單滌綸套(cuff)、雙滌綸套及無滌綸套(現已淘汰)等三種矽膠腹膜透析管。目前慢性腎衰常用的是雙滌綸套。滌綸套的主要功能是固定管路,封閉皮下隧道,防止逆行性感染。
置管方法
目前植管方法有3種:外科直視手術切開法,盲穿法和腹膜鏡置管術。所有方法都可由腎科醫生或外科醫生實施。
外科直視手術切開法:請參考《腹膜透析治療學》余學清主編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盲穿法:用套管針在臍與恥骨聯合線上1/3處穿刺,然後通過套針將透析管送入腹腔直腸膀胱窩中,或手術分層切開腹膜,將腹膜透析管插入直腸膀胱窩中,即可行透析。這種方式容易損傷內臟,危險性大。這種方式目前已在臨床上極少使用。
位置選擇
腹膜透析導管的置入體表位置選擇,是建立通暢腹膜透析通路的一項非常重要步驟。要保持腹膜透析引流通暢,減少置管併發症的發生,就必須熟悉腹部前側壁的解剖結構,選擇最適當的腹透導管置入點。通常放置腹透導管體表皮膚切口選擇在正中線或正中線旁臍下3cm處。前者手術簡單,易掌握,但後者可能會減少皮膚出口滲漏和腹壁疝,故較常用。此外,身材高的病人切口可選擇左旁正中,身材矮的病人可選擇右旁正中,對於性生活活躍的病人尚可選擇麥氏點對側左下腹相應位置。目前,Tenckhoff腹透導管的體表定位常選用以下部位:
(1)臍下2~3cm經左旁正中切口(經腹直肌) 是目前國內較常用的定位方法,它避免了腹壁大血管的走向,植管後透析液引流障礙發生率在10%左右。
(2)臍下2cm經正中穿刺點 該處沒有大血管,也沒有肌肉組織,因此,穿刺時引起出血的機率較少。
(3)反麥氏點切口 在左側髂前上棘與臍連線中外1/3處。有人認為此部位大網膜分布少而稀疏,被大網膜包裹的機會較少。
(4)髂前上棘與正中線之間的中點 該點通過左側腹直肌鞘的外側緣,此處無腹壁大血管,也無太多的肌肉組織,有學者認為可做穿刺法置管點。
(5)恥骨聯合上緣8~9cm經左旁正中點 有人採用此體表定位方法植管七百餘例,其腹透液引流不暢發生率小於3%。
併發症
腹膜透析插管常見的併發症主要有三個:
(1)腹透管周圍漏
通常發生在導管植入手術後,症狀表現為出口處敷料變濕。將造影劑注入腹腔,並進行CT掃描可以明確診斷。治療上應該引流腹膜透析液,放空腹腔,停止透析至少24-48小時,其放空時間越長,滲漏癒合的機會越大,無效者應拔除導管在其他部位重新植入。必須注意在滲漏的出口部位進行結紮對治療沒有幫助,相反可使滲漏液進入周圍的皮下組織。
(2)透析液流出不暢
當透析液放出的量顯著低於輸入量又沒有管周滲漏時,應考慮引流不暢。常見的原因有腹透管扭曲,腹透液流入和流出均受阻,這種情況需重新放置腹透管;腸蠕動減弱,患者多出現便秘也是造成腹透液流出不暢的常見原因,此時需採用輕瀉劑或鹽水灌腸,促進腸蠕動恢復後,可解決50%的流出不暢;纖維蛋白凝塊淤堵,觀察腹透放出液有無纖維蛋白凝塊,如有,則在腹透液中加入肝素200-500U/L,以預防纖維阻塞管路,如肝素無效,可試用尿激酶或鏈激酶等溶栓劑;大網膜或其他臟器包裹透析管,此時,要在X線下、腹腔鏡下或外科手術來使腹透管復位;若合併腹膜炎時,要積極治療腹膜炎。
(3)皮膚出口或隧道感染 大約1/4的腹膜炎發作與出口或隧道感染有關。出口感染的發生率為每24-48個患者月發作一次。主要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革蘭陰性菌所致,治療需局部清創、換藥以及抗炎處理等。如果治療4周后,出口感染無改善,一般就拔管。
拔除情況
腹透管是維持腹透交換腹透液的必要途徑,因此,要努力加以保護,但當出現下列情況時應當拔除透析管。①皮下隧道內難以控制的化膿性炎症;②難以治癒的透析管出口處嚴重感染;③難以控制的多發性腹膜炎,尤其是真菌性腹膜炎。④糞性腹膜炎;⑤持續性透析液漏;⑥透析液引流不暢,且經其他方法處理仍不能恢復正常引流者;⑦透析管完全堵塞者;⑧可逆行尿毒症,腎功能恢復而停止腹膜透析治療;⑨改行血透或腎移植者。
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Peritonealdialysis)是利用腹膜作為半滲透膜,利用重力作用將配製好的透析液經導管灌入患者的腹膜腔,這樣,在腹膜兩側存在溶質的濃度梯度差,高濃度一側的溶質向低濃度一側移動(彌散作用);水分則從低滲一側向高滲一側移動(滲透作用)。通過腹腔透析液不斷地更換,以達到清除體內代謝產物、毒性物質及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