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是經肛門將腸鏡循腔插至回盲部,從黏膜側觀察結腸病變的檢查方法。是目前診斷大腸黏膜病變的最佳選擇,它是通過安裝於腸鏡前端的電子攝像探頭將結腸黏膜的圖像傳輸於電子計算機處理中心,後顯示於監視器螢幕上,可觀察到大腸黏膜的微小變化。腸鏡檢查是目前發現腸道腫瘤及癌前病變最簡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其實質就是在檢查前經靜脈注射一種起效快、有效時間短、作用確切的麻醉藥物,使患者在數秒鐘內入睡,完成全部檢查後早期即能甦醒,檢查過程中不會有任何的不適和痛苦感覺,因此越來越受到患者的喜愛。

基本信息

注意事項

適應症:

1、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包括明顯出血或持續隱血陽性者。

2、腹痛、里急後重、粘液血便、大便習慣改變、慢性腹瀉、便秘、排便困難、貧血、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乏力。

3、大腸癌手術後隨訪,大腸息肉摘除術後隨訪,對某些癌前病變作定期防癌隨訪,藥物療效觀察隨訪。

禁忌症:

1、肛管直腸狹窄,腸鏡無法插入時,不宜做腸鏡檢查。

2、有腹膜刺激症狀的患者,如腸穿孔、腹膜炎等,禁忌做此項檢查。

3、肛管直腸急性期感染或有疼痛性病灶,如肛裂、肛周膿腫等,避免做腸鏡檢查。

4、婦女月經期不宜檢查,妊娠期應慎做。

5、年老體衰、嚴重高血壓、貧血、冠心病、心肺功能不全者,不宜做腸鏡檢查。

6、腹腔、盆腔手術後早期,懷疑有穿孔、腸瘺或廣泛腹腔粘連者,禁忌做此項檢查。

檢查過程

腸鏡檢查是目前發現腸道腫瘤及癌前病變最簡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但畢竟內鏡檢查是一種侵入性檢查方式,有一定的不適和併發症,因此,有不少人畏懼這種檢查,致使一些大腸病變甚至腫瘤不能早期確診,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近年來隨著麻醉藥品和醫療監護技術的進步,出現了無痛腸鏡檢查。其實質就是在檢查前經靜脈注射一種起效快、有效時間短、作用確切的麻醉藥物,使患者在數秒鐘內入睡,完成全部檢查後早期即能甦醒,檢查過程中不會有任何的不適和痛苦感覺,因此越來越受到患者的喜愛。

相關疾病

腸道息肉病,結腸血管畸形,結腸黑變病,腸道血管畸形,腹脹,噁心和嘔吐,小兒潰瘍性結腸炎,胃腸道間質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血吸蟲病

流程步驟

1、飲食要求:腸鏡檢查前一天進流食(,檢查當天早晨禁食。

2、腸道準備:患者在預定檢查時間5小時前服用3000ml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溶液。即(6A+6B)共溶於750ml溫水中(1杯),兩個小時內服完4杯。腸道的清潔度是影響腸鏡檢查成敗的關鍵因素,腸道越清潔,檢查效果越理想。因此,一定要選擇安全有效的腸道準備方法。

3、觀察終點:排便7-8次,直到排出清水樣便(腸道基本排空)即可進行腸鏡檢查。

4、脫去褲子,穿上腸鏡檢查專用的開襠褲,側躺在檢查床台上,全身放鬆,準備接受檢查。

醫生將帶攝像鏡頭的細管從肛門插入腸道,並在插入後不斷往裡推進。由於推進中可能在加氣擴充腸道以便腸鏡進入,所以此時有較強的肚子脹的感覺。腸鏡到達檢查的部位時,在一旁的電腦顯示器中,醫患雙方都可以觀察到腸道內部的情況。如果需要,醫生還會利用腸鏡在腸道取樣進行下一步的活檢。(圖3)

5、檢查完畢。取活檢或息肉電切除術後請您絕對臥床休息,三天內勿劇烈運動,不做鋇灌腸檢查。息肉電切除術後,醫生根據您的情況,一般禁食三天,給予靜脈輸液。如無排血便,情況滿意,您便可以出院。若出現持續性腹痛,或大便帶出血量多情況,您應及時告訴醫生,以免出現意外。

相關症狀

電子結腸鏡檢查的適應症相當廣泛,凡屬於下列情況而無禁忌症時均可行電子結腸鏡檢查。

1、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

2、原因不明的慢性腹瀉。

3、原因不明的腹部腫塊,不能排除大腸及迴腸末端病變者。

4、原因不明的中下腹疼痛。

5、疑有良性或惡性結腸腫瘤,經x線檢查不能確診者。

6、疑有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

7、鋇劑灌腸或腸系檢查發現異常,需進一步明確病變的性質和範圍。

8、結腸癌手術前確定病變範圍,結腸癌、息肉術後複查及療效隨訪。

9、原因不明的低位腸梗阻。

腸鏡檢查 - 腸道準備方法 方法一(1)腸鏡檢查前一天進流食(無渣飲食,禁食乳製品),檢查當天早餐禁食。

(2)服用時間:上午檢查的患者在檢查前5小時服用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下午檢查的患者在早晨6點服用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

(3)將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6袋A劑+6袋B劑共溶於750毫升溫水中,每30分鐘服用750ml,共服用3000ml,兩個小時內服完。

(4)服用期間,囑患者來回走動,輕揉腹部,加快排泄速度。

(5)觀察終點:清水樣便。

(6)清腸後應嚴格禁食。

方法二

(1)檢查前一日晚餐進半流質少渣飲食,如稀飯等,不吃蔬菜及西瓜等帶籽水果。

(2)於檢查前4小時左右,成人50克、兒童25-35克硫酸鎂粉加溫開水100毫升口服,此後1小時內口服溫開水2000-2500毫升。

(3)一般半小時左右後即開始排便,連瀉5-7次即可基本排清大腸內糞便。

(4)部分患者在腸道準備過程中會發生嘔吐,這可能與硫酸鎂的刺激及短時間內大量飲水有關,可將硫酸鎂混入飲料後口服,然後緩慢口服白開水,以不感到明顯腹脹為標準。

(5)若飲水結束4小時後仍未排便,則為無效,即應前往醫院進行清潔灌腸。

如果以下這些症狀持續兩周或兩周以上,即應去醫院檢查;①排便習慣改變:最近經常腹瀉或便秘;和以前相比,糞便形狀改變或變細;②黏液血便:大便中常帶有鮮紅或暗紅色血液和黏液;③里急後重感:總是感覺大便沒有排完,但排便卻又排不出便;④持續性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輕重不一,多為隱痛或脹痛;⑤貧血經常伴隨著疲勞和無法解釋的體重驟降。

禁忌情況

存在以下情況的患者暫時不適合接受腸鏡檢查:

1) 肛門、直腸在嚴重的化膿性炎病如肛周膿腫,或存在肛裂等疼痛性病灶。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檢查可能導致感染擴散、引起患者無法忍受的疼痛等情況;

2) 各種急性腸炎、嚴重的缺血性疾病及放射性結腸炎,如細菌性痢疾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急性期,尤其暴髮型者。因為在腸道炎症水腫、充血的情況下,腸壁組織薄、順應性下降,容易發生腸穿孔;

3) 婦女妊娠期,應嚴格掌握適應證,慎重進行,婦女月經期一般不宜做檢查以免發生上行性感染;

4) 腹膜炎、腸穿孔等情況下不宜進行檢查以免加劇病情;

5) 腹腔內廣泛粘連以及各種原因導致的腸腔狹窄導致進鏡困難時不要強行繼續檢查以免發生粘連帶、系膜或腸壁的撕裂;

6) 身體極度衰弱、高齡以及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史患者,導致對檢查不能耐受者,必須慎重;

7) 小兒及精神病患者不宜施行檢查,若非做不可,可考慮在麻醉下施行檢查。

發展歷史

從19世紀開始,人類就已開始研究如何能夠深入消化道檢查,並將其逐步完善,至今經過200多年的演變,成就了如今的韓國Dr.Camscope成像檢查鏡,並還在不斷發展。可見在肛腸疾病領域中,肛腸鏡起到了檢查中最不可缺少的方法。

腸鏡檢查腸鏡檢查

1806年,德國法蘭克福的Bozzini製造了一種以蠟燭為光源的用於觀察膀胱與直腸內部的器械,Bozzini仍被譽為第一個內窺鏡的發明人。

1868年,法國外科醫生Desormeaux第一次將內窺鏡運用於人體檢查,“內窺鏡”一詞第一次被運用於文章,是因此他被許多人譽為“內窺鏡之父”。

1867年,來自Breslau的牙醫Bruck第一次將內光源使用於內窺鏡。

1879年柏林泌尿外科醫生Nitze製成了第一個含光學系統的內窺鏡(即膀胱鏡)。

1881年Mikulicz和Leiter採用Nitze的硬管光學系統成功地製成了第一個適用於臨床的胃鏡,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半可屈式胃窺鏡是由Schindler從1928年起與優秀的器械製作師Wolf合作開始研製的,並最終在1932年獲得成功。

1957年Hirschowitz和他的研究組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用於檢查胃、十二指腸的光導纖維內鏡。

1966年Olympas廠首創前端彎角,可進行活檢和照相功能的纖維內鏡。

1983年美國Welch Allyn公司研製並套用微型圖像感測器(charge coupled deviceCCD)代替了內鏡的光導纖維導像術,宣告了電子內鏡的誕生。

檢查人群

結腸炎、腸息肉、直腸癌等腸道疾病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故提倡40歲後應做首次腸鏡檢查。而且,以下幾類人群宜定期到專業肛腸醫院進行腸鏡檢查:

應做結腸鏡檢查人群:

1、長期胃痛、胃酸、胃脹治療無效者;

2、確診胃炎、腸炎,長期服藥、久治不愈者;

3、需對胃炎、腸炎病進行辯證分類分型者;

4、長期腹瀉、腹痛、便秘治療無效者;

5、長期習慣性腹漲、腹瀉者;

6、飲食正常,大便長期不成形者;

7、長期每天大便兩次以上者;

8、長期兩天大便一次者;

9、大便不正常,身體急劇消瘦者;

10、大便有粘液、膿血者;

11、肛內長期瘙癢者;

12、長期肛周下墜者;

13、無任何原因身體異常消瘦者。

14、鋇劑灌腸或腸系檢查發現異常,需進一步明確病變的性質和範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