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EPEC比較肯定的致病性是它們對腸道表面具有黏附能力。病原菌經口進入小腸,在十二指腸、空腸、迴腸上段生長繁殖,緊密黏附於腸上皮細胞表面,或嵌入腸上皮細胞表面的凹陷中,使黏膜呈特徵性損傷,局部微絨毛萎縮,腸功能紊亂,甚至導致腸黏膜壞死、潰瘍,出現腹瀉。此外,EPEC尚可產生非洲綠猴細胞毒素(VT),引起腸上皮細胞向腸腔分泌液體。全身臟器均可出現非特異性充血、水腫,以心、肝、腎、中樞神經系統較明顯。
臨床表現
1.潛伏期
一般為2~5天。
2.症狀和體徵
起病一般較慢,也可急性起病。有飲食不調、添加輔食不當等誘因。輕症不發熱,主要症狀為腹瀉,大便每天3~5次,呈黃色蛋花樣帶奶瓣,量多。病情繼續發展則出現發熱、嘔吐、食慾缺乏、腹脹、中毒性腸麻痹。在出現腸麻痹前腹瀉加重,可出現黏液血便。成人患者常急性起病,有臍周隱痛、腹鳴,偶有里急後重,表現為“痢疾樣”。
檢查
周圍血象正常或白細胞計數稍高,大便鏡檢可見少數紅、白細胞,偶可見滿視野,有大量脂肪球。
診斷
依據大便培養大腸埃希桿菌陽性及血清型鑑定陽性尚不能確診,必須同時有臨床表現及流行病學支持,才能診斷為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
鑑別診斷
需要與其鑑別的疾病有痢疾、沙門菌腸炎、空腸彎曲菌腸炎、病毒性腸炎和幼兒急疹等。
併發症
有重度等滲性脫水、代謝性酸中毒、低鉀、低鈣、肺炎,心、肝、腎功能障礙,敗血症等。
治療
1.中醫治療
用山莨菪鹼足三里穴位封閉可減少便次。胃蛋白酶、胰酶、鞣酸蛋白、中藥肥兒散等,均可促進大便性狀好轉並增加消化功能。對於重症及營養不良患兒,可少量多次輸血、人血白蛋白(白蛋白),以改善全身狀況。
2.西醫治療
(1)飲食療法 基本同輪狀病毒腸炎。人乳餵養是防治嬰幼兒大腸埃希桿菌腸炎的有效措施。
(2)抗菌治療 輕型病例可不用抗菌藥物。通過調整腸道正常菌群而自愈。對重症嬰兒及有敗血症者,仍需抗菌治療。
預後
成人預後較好,嬰兒死亡率較高,主要死於脫水、酸中毒、營養不良、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