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用最堅決的態度減少腐敗存量,用最果斷的措施遏制腐敗增量”來自2015年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這句論述,被輿論命名為2015年的“反腐新論”。
反腐敗將成為今後政治生活的新常態主旋律,將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隨著反腐敗工作的深入,關於反腐敗的說法和議論也不斷出現,有人認為反腐應該適可而止,否則就會阻礙經濟發展和隊伍的穩定,有人認為,對於腐敗應該適度容忍,保持一定的存量。這些說法的存在嚴重影響反腐敗工作的順利進行,影響民眾對於反腐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因此,中央提出2015年的“反腐新論”,有力回應了種種說法,呼應了民眾的期盼,表達出堅定反腐的信心。再一次向社會表明,這場反腐敗鬥爭不是一次“來的快走得急”的運動,而是執政黨整肅隊伍,貫徹法治精神的必要手段和路徑。不僅需要與腐敗行為鬥爭的勇氣,更需要規範化科學化的制度設計,除了要打擊腐敗,更需要建立一套防止腐敗發生的“籠子”規範權力,依法行政,科學反腐,只有這樣才能治標又治本,從根本上杜絕腐敗行為的發生。
成因
腐敗存量展示增量產生的土壤和成因,“腐敗存量”的教訓也應成為“腐敗增量”的防線。今天,腐敗形式多種多樣,具體成因也可稱複雜,但如果籠統說來,則是不受控的權力和半成熟的市場相互嫁接的結果。有這樣的嫁接,才有權力和資本的勾連、官員和商人的同盟,才有中國式的權貴資產階層和利益集團的產生及固化。也才有非常典型的國企官員腐敗:既可以市場主體管理者的身份使用商業手段賺錢,又可以官員的身份為企業爭取到通過市場競爭所得不到的利益。
解決方法
解決增量腐敗在一定意義上比清除存量更難,它不僅是尋蠅打虎,更是要祛除“制度致腐”的可能。一方面,這需要確立以法為大、以法為權威的治理邏輯,以法治升級政府治理水平、提升社會共治能力;另一方面,也需將市場配置資源真正落到微觀層面,培育公平自由競爭的秩序。讓市場加速成熟,建立權由法出、權由法使的制度,這二者既互為支點,也能雙向擠壓腐敗產生的空間。
代表人物
杜善學、武長順、隋鳳富、秦玉海曾經是黨的高級幹部,同時,他們也都是“腐敗存量”。
專家解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任建明
任建明說:“根據中央對形勢的判斷,過去幾十年我們始終沒法控制住腐敗蔓延的態勢。腐敗是動態變化的,而且腐敗有存量,存量也是越來越大。
要想反腐敗成功的話,首先第一步是把存量的腐敗先降下來。這一步就是“治標”,把歷史上積累下來的問題解決掉。這僅僅靠短期內查幾個大案子是解決不了的,需要查辦具體腐敗案件的長久耐性。
任建明:“標”就是查案子、解決存量,糾風建設;“本”是改制度,剷除腐敗的土壤。
任建明:改革黨的紀檢體制還沒有到治“本”的層次。(紀檢體制)功能在於執行法律,是治“標”的工具和條件。
“本”存在於政府、企業、社會的各個角落中。治“本”是要剷除滋生腐敗的土壤。治“本”是要發展民主政治,改革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教育體制等等。這才是嚴格意義的本。治“本”是要減少腐敗發生的機會。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
馬懷德:在今年中紀委全會的公報中,提到加強反腐敗立法,也在制定相關規劃,總書記也明確說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這些都是治本之策。
現在國務院正在做的轉變政府職能,精簡行政審批許可事項,權力下放給市場、下放給地方,交給公民個人、企業法人、組織,這些都是治“本”之策,相當於削減行政權力、減少尋租的空間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