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的解剖特點

腎小球由毛細血管叢和腎球囊構成,是血漿濾過的器官。 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分3層,中間為基底膜,內側有內皮細胞覆蓋,外側為髒層上皮細胞。 毛細血管壁包括內皮細胞、基底膜、上皮細胞,共同組成腎小球的濾過膜。

腎臟的解剖特點
腎在人體中的位置
腎位於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腎貼腹後壁的上部,位於腹膜後間隙內。左腎上極平第11胸椎,其後方有第11、12肋斜行跨過,下端與第 2腰椎齊平。右腎上方與肝相鄰,位置比左腎低半個到一個椎體,右腎上極平第12胸椎,下極平第3腰椎,第12肋斜行跨過其後方。在豎脊肌的外側緣與第12肋之間的部位稱為腎區(脊肋角),在有些腎疾患者,叩擊或觸壓此處還可引起疼痛。腎是實質性器官,外形似蠶豆,分為上下兩端,內外兩側緣和前後兩面。上端寬而薄,上端窄而厚。腎的前面較凸,朝向前外側;腎的後面較平,緊貼腹後壁上部,位於腹膜後間隙內,兩腎的形態、大小、重量大致相同,其大小約為11cm×6cm×2.5cm,重量100--150g俗稱它們為“腰子”。
腎的構造
腎臟的外緣彎彎地向外凸出。內緣又彎彎地向內凹陷.這個地方稱做腎門。血管、神經、淋巴管、輸尿管都由這裡(腎門)進出腎臟。其排列順序為:腎靜脈在前、腎動脈居中、輸尿管在後,該處合稱為腎蒂。腎門向腎內延續為由腎實質圍成的腎竇,竇內含有腎動脈、腎靜脈的主要分支和屬支、腎小盞、腎大盞、腎盂和脂肪組織等。腎的構造可以分為被膜和腎實質兩部分以及雙腎頂部的腎上腺。腎的被膜自內向外可分為三層:(1)纖維膜:為貼於腎實質表面的一層結締組織膜,薄而堅韌,由緻密結締組織和少數彈力纖維構成。在正常狀態下,容易與腎實質剝離。但在某些病理情況下,由於與腎實質粘連,而不易剝離。(2)腎臟外面披著一層厚厚的黃色外衣,是由脂肪構成的.稱做腎脂肪囊,起著固定、保護腎臟的作用。(3)腎筋膜:位於脂肪囊的外面,由腹膜外組織發育而來。腎筋膜分前後兩層,包繞腎和腎上腺。向上向外側兩層互相融合。向下兩層互相分離,其間有輸尿管通過。腎筋膜向內側,前層延至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的前面,與大血管周圍的結締組織及對側腎筋膜前層相續連;後層與腰大肌筋膜相融全。自腎筋膜深面還發出許多結締組織小束,穿過脂肪囊連至纖維膜,對腎起固定作用。腎的內部結構又分兩部分,周圍稱皮質,深部為髓質。
腎的解剖生理單位稱為腎單位,由腎小球和腎小管組成。每個腎約有130萬個腎單位。在正常情況下,腎單位交替地進行活動,因此腎具有很大的儲備代償能力。
腎小球由毛細血管叢和腎球囊構成,是血漿濾過的器官。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分3層,中間為基底膜,內側有內皮細胞覆蓋,外側為髒層上皮細胞。毛細血管基底膜厚約320nm,可分為三層,中間為緻密層,內側和外側各為內疏鬆層和外疏鬆層。毛細血管基底膜內面由一層扁平的內皮細胞覆蓋。內皮細胞胞漿很薄,布滿許多直徑約70~100nm的小孔。髒層上皮細胞(又稱足細胞)在基底膜外側,胞漿豐富形成許多細長的分枝狀突起稱為足突。上皮細胞由這些足突附著於基底膜外疏鬆層。足突之間形成許多間隙,寬約20~30nm,稱為濾過隙。距基底膜表面約60nm,在相鄰的足突之間有一層薄膜稱為濾過隙膜。毛細血管壁包括內皮細胞、基底膜、上皮細胞,共同組成腎小球的濾過膜。腎小球的濾過除與毛細血管的結構和濾過物質的分子大小有關外,並與基底膜的生物化學組成及其電荷有關。基底膜主要由Ⅳ型膠原和一些糖蛋白如層連蛋白、纖維連線蛋白和多聚陰離子多糖蛋白等組成。其中尤其是硫酸類肝素多糖蛋白帶大量負電荷分布於內、外疏鬆層。此外,在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髒層上皮細胞表面也有帶負電荷的唾液酸糖蛋白。腎小球的負電荷可阻止血液中帶負電荷的分子如白蛋白濾過。當腎小球多聚陰離子減少時濾過的蛋白質可增加。
在腎小球毛細血管之間有少量組織支持毛細血管網,並將毛細血管聯繫在一起,稱為腎小球系膜,由系膜細胞和系膜基質組成。系膜基質充填在各葉毛細血管之間。系膜細胞散在於系膜基質內。系膜細胞有收縮功能,可參與調節腎小球毛細血管的血流。系膜細胞還具有吞噬功能,可吞噬進入腎小球的大分子物質。系膜細胞可產生血管活性物質、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並可產生系膜基質和膠原纖維,對清除腎小球濾過的物質以及與腎小球炎症和損傷時的增生和修復都有重要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