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小囊

腎小囊

腎小囊”是“腎單位”的一個組成部分,兩者可分而不可離。血液通過“腎動脈”進入腎臟,再經過“進球小動脈”進入腎小球,在“有效濾過壓”的推動下,血液中除了蛋白和血細胞等大分子物質以外,其它全部成份通過“腎小球濾過膜”進入腎小囊,形成原尿。這一過程在生理學上稱為“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腎小囊向外移行形成“腎小管”

簡介

腎小囊腎小囊

腎小囊是 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杯狀雙層上皮囊。包繞在腎小球外。腎小囊分兩層,兩層之間有囊腔與腎小管的管腔相通。

腎小囊(renal capsule) 又稱Bowman囊。其外層為壁層(parietal layer),由單層扁平上皮構成,細胞界限清晰並有基底膜,細胞呈多角形,有一條中央纖毛(central cilli—um)和少數微絨毛,在腎小體的尿極處,扁平上皮與近球小管上皮細胞相連續。囊的內層為髒層(visceral layeI‘),繫上皮在血管極處返折而成,並緊包在毛細血管袢的外面。髒、壁二層之間為腎小囊腔。髒層由一種形態特殊的細胞,即足細胞組成,其外形與烏賊相似,胞核圓,位於中央,胞漿內有發達的高爾基體,胞體較大呈星形,突向管腔,它有反覆分支的突起,也突向囊腔。先是從足細胞體伸出幾個較大的初級突起(primary process),其大小不一,方向各異。繼而初級突起又分出許多指狀的次級突起(sceondary pr(ocess),有的還分出3級突起,其形狀大小更不規則。各級突起又發出許多薄而短的突起依附於基膜,並通過基膜而貼在毛細血管壁上,這種突起稱為足突({oot processes)。次級突起和終末突起可互相交錯,形成柵欄狀的指狀交叉,均復蓋在毛細血管壁上,並通過基膜的外稀層加以固定。突起之間有長300~500nm、寬25~60nm的空隙,稱為裂孔(slit pot’e),裂孔的總面積相當於腎小球毛細血管總面積的2%~3%。孔上有一層厚約4~6nm的隔膜,稱為裂孔膜(slit membrance),裂孔膜上有小孔。裂孔膜由中間層和橫橋組成,中間層位於中間,橫橋(直徑約7nm,長約14nm)排列在兩邊,相鄰兩個橫橋之間有長14nm、寬4nm的小孔。橫橋內側附著於中間層,外側附著在足突上。

足細胞突起內有豐富的微管和細絲,有收縮性,可調節裂孔的寬度,影響裂孔的通透性。足細胞胞漿內具有發達的高爾基體,粗面內質網和大量游離的核蛋白體等,表明足細胞有旺盛的合成物質的功能。

作用

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是隨著體內水的出入情況而變化的。當人飲水不足,體內失水過多或吃的食物過鹹時,都會引起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使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受到刺激。這時,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一方面產生興奮並傳至大腦皮層,通過產生渴覺來直接調節水的攝入量;一方面使由下丘腦神經細胞分泌,並由垂體後葉釋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從而促進了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了尿的排出,保留了體內的水分,使細胞外液的滲透壓趨向於恢復正常。相反,當人因飲水過多或是鹽丟失過多而使細胞外液的滲透壓下降時,就會減少對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的刺激,也就減少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釋放,腎臟排出的水分就會增加,從而使細胞外液的滲透壓恢復正常。 腎是人體產生尿液的器官,體內的大部分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都是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因此尿液的形成對維持人體內環境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尿液的形成:尿液的形成主要經過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腎小管和集合管分泌、排泄三個連續過程。 腎小球的濾過:循環血液流過腎小球毛細血管時,血漿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質,包括少量分子量較小的血漿蛋白,通過濾過膜濾到腎小囊的囊腔內形成超濾液(原尿),這就是所謂的腎小球濾過作用。決定腎小球濾過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1)濾過膜通透性是濾過的結構基礎。濾過膜是指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的血液與腎小囊中超濾液之間的隔模,它主要由的內皮細胞、非細胞性的基膜層和腎小囊髒層的上皮細胞組成,濾過膜既有阻止大分子物質濾出的機械屏障作用,又有阻止帶負電荷物質濾出的靜電屏障作用。因此,腎臟通過濾過膜的作用,不僅可以濾出水液形成原尿,還可以在保留機體有用物質的同時,排出機體的廢物。

(2)有效濾過壓是濾過的動力。有效濾過壓由3種力量組成:○1腎小球毛細血管壓,它是推動濾出的力量。○2血漿膠體滲透壓,它是阻止血漿中水分濾出的力量。○3囊內壓,它是對抗濾出的力量。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壓-(血漿膠體滲透壓+囊內壓)。凡能影響腎小球毛細血管壓、血漿膠體滲透壓或囊內壓的因素,都可使腎小球濾過壓發生改變,從而影響腎小球濾過率。

(3)腎血漿流量是濾過的前提,也是物質基礎。腎血漿流量與腎小球濾過率成正比,當腎血漿流量增高時,人體形成的尿液也隨之增多。 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發生重吸收作用,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無機鹽被腎小管重新吸收,並且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面的毛細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剩下的一部分水、無機鹽和尿素等廢物就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影響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有:

(1)小管液中溶質的濃度。小管液中溶質所形成的滲透壓,是腎小管和集合管吸收水分的對抗力量。如果小管液的溶質濃度很高,形成的滲透壓很大,對抗腎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也大,結果可使尿液增多,這稱為滲透性利尿。

(2)腎小球濾過率。近端小管每分鐘重吸收濾過液的亳升數,稱腎小管重吸收率,它與腎小球濾過率之間保持著一種平衡,稱為球管平衡。其生理意義是使終尿量不致因腎小球濾過率的增減而出現大幅度的變動。

(3)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功能。腎小管上皮細胞有強大的重吸收功能,而且具有選擇性,當某些病理因素損傷腎小管細胞的功能時,可造成其重吸收障礙,導致尿量增加或尿液中出現某種異常成分。 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指腎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細胞,將通過其本身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物質分泌到小管液中的過程。排泄功能則指腎小管的上皮細胞將血液中原有的某些物質排入小管液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腎臟分泌排泄H離子、NH3、K離子,並通過氫鈉交換和鉀鈉交換,保留了鈉離子,此外正常機體產生的肌酐和對氨基馬尿酸等,既從腎小球濾過,又能由腎小管排泄,進入機體的某些物質如青黴素、酚紅等也是通過近端小管的排泄,排到小管腔,再排出體外的。 當尿液形成後,腎臟中數百萬個腎單位形成的尿液匯集於腎盂,經過輸尿管的運輸,暫時貯存在膀胱里。 尿液的形成是連續不斷的,尿的排出是間歇的。當胱膀里的尿液貯存達到一定量時,膀胱壁受壓,產生尿意。排尿時,膀胱肌肉收縮,尿道括約肌放鬆,尿液就從膀胱中流出,經過尿道排出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