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泄瀉

脾虛泄瀉

中醫病證名。由脾氣虛,或病後過服寒涼,或飲食失節,或勞倦傷脾所致之泄瀉。《症因脈治•脾虛泄瀉》“脾虛泄瀉之證,身弱怯冷、面色萎黃、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飲食、時瀉時薄。”其脈多虛濡或沉緩。治以溫運健脾。

基本信息

病因病機

脾虛泄瀉由水濕阻於胃腸,脾虛失運,不能制水,濕注腸道所致。本病證屬虛邪舍於腸胃,水瀦為濕,谷滯為積,水谷精華之氣不能輸化,清陽之氣不升反下陷,分利無權而水濕併入大腸,遂致泄瀉。小兒脾虛瀉,多因素體虛弱或久病元氣不足,致脾胃氣虛,運化無力。脾腎陽虛所致的五更泄,多因脾虛運化失常,久病及腎所致。

臨床表現

脾虛泄瀉為常見的消化道疾病。脾虛泄瀉證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覆,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尿少,面色萎黃,身重胸滿,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辨證施治

治則:溫運健脾,滲濕止瀉。 1.小兒脾虛瀉 證候:久瀉不愈,或時瀉時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黃,睡時露睛等。治則:健脾溫中止瀉。主方:參苓白朮散、六君子湯。常用藥物:人參、白朮、黃芪、茯苓、山藥、扁豆、砂仁、薏苡仁、桔梗、炙甘草等。 2.五更泄
證候:脾腎陽虛所致的五更泄瀉,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等。治則:溫補脾腎。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湯加減。方藥:補骨脂、吳萸、五味子、肉豆蔻、茯苓、白朮、乾薑、制附片等。 久瀉不止、滑脫不禁加烏梅等酸收之品,或加赤石脂、訶子肉、禹餘糧等固澀藥澀腸止瀉。若雖有五更瀉,但用溫脾腎法效不明顯,而有心煩嘈雜、寒熱錯雜症狀者,宜溫清並用,用烏梅丸加減(烏梅、川椒、乾薑、附子、黃芩、黃連等)。

預防保健

中醫認為脾主“水濕”“運化”,如果脾虛,身體會出現“水濕痰濁”的問題。因此日常要注意健脾,健脾的食物主要有薏米、白扁豆、蓮子、山藥等。同時要注意節制飲食,不能暴飲暴食,過服寒涼;也不要吃太油膩的或不易消化的食物。此外,要注意生活規律,不要勞倦過度,還要適當運動,慢跑、游泳、散步等中等強度的運動都是脾虛者比較適合的項目。 1.番薯俗稱甘薯、山芋、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2.大棗性溫,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早在兩乾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大棗安中養脾”的記載。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對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經常服用大棗。健脾也可用山藥、白朮、薏米、土豆、白扁豆、紅薯等,通常是長在地里深處的都可以健脾。用它們熬粥、燉肉、單煮均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