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名稱
胰腺體尾部切除術
分類
普通外科/胰腺手術/胰腺神經內分泌瘤手術/胰島素瘤手術
ICD編碼
52.5203
概述
胰腺體尾部切除術用於胰島素瘤的手術治療。 手術相關解剖見圖1.12.10.1.2-1~1.12.10.1.2-3。
適應症
胰腺體尾部切除術適用於:
1.胰腺體尾部多發腺瘤或增生性胰島素瘤。
2.胰島素瘤直徑>3cm,且靠近胰腺體尾部的主胰管。
3.胰腺體尾部胰島細胞增生。
4.胰腺體尾部胰島細胞癌。
5.伴有MEN-Ⅰ型的胰腺體尾部胰島細胞瘤。
禁忌症
1.全身臟器有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2.診斷不清應儘量避免盲目胰腺體尾部切除術。
術前準備
1.給予足夠的水分和鹽類,保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
2.避免低血糖現象發生,手術前晚可開始靜脈滴注5%或10%的葡萄糖液及適量生理鹽水。
麻醉和體位
全身麻醉。仰臥位。
手術步驟
1.切口 上腹正中切口,若切除胰尾部困難,可加左側橫切口。體型寬的病人,可選用上腹部橫切口。
2.胰腺的顯露和探查同胰島素瘤剜出術。
3.胰腺體尾部切除的範圍,腫瘤在腸系膜上動脈和靜脈左側者為75%,在其右側者為90%。一般胰腺體尾部切除術是指的前者。
4.游離胰腺體尾部 切開胃結腸韌帶、暴露胰腺體尾部,從脾門向腸系膜上動脈及靜脈左側游離。
5.鈍性分離腸系膜上動脈及靜脈的前面和胰頭後面。
6.分離脾動脈及脾靜脈,並予以雙重結紮、切斷:這一步驟可減少切除胰腺和脾臟時的出血。
7.將脾臟向中線牽引,切斷脾膈、脾腎韌帶和脾結腸韌帶,並予以結紮。對胃短血管的切斷、結紮應小心,因為這些血管靠近脾門,而且深在,短而脆,容易出血。
8.切除胰腺體尾部 將胰腺體尾部與脾臟完全游離後,在胰腺後面靠近腸系膜血管部仔細分離。在擬切除的平面縫支持線,切除胰腺體尾部。出血點用縫扎法止血,胰腺導管及其伴行血管予以分別結紮。也可採用保留脾臟的術式。
9.胰腺殘端的處理 妥善結紮胰管,徹底止血後,將胰腺前後包膜行間斷縫合,分一或二層將胰腺殘端關閉。
10.關閉切口 用鹽水沖洗腹腔及切口,徹底止血,逐層縫合切口。
11.放置引流 在胰腺殘端附近和脾窩、膈下分別放置橡皮管和菸捲引流,另行切口引出固定。
術中注意要點
1.避免副損傷。
2.徹底止血。
3.儘量避免過多損傷胰腺組織,主胰管結紮要牢靠,胰腺殘端縫合要嚴密,減少胰腺炎及胰瘺發生機會。
4.檢查手術是否徹底,但是很難用肉眼觀察就能肯定切除的包塊一定是胰島細胞瘤。冷凍切片快速病理檢查對確定診斷有幫助。術中監測周圍血中葡萄糖值和局部血中胰島素值,對手術有效性、徹底性的結論,有參考價值。
5.引流充分。
6.全面探查。
術後處理
胰腺體尾部切除術術後做如下處理:
1.同胰島素瘤剜出術。由於手術創傷比剜出術大,加之切除脾臟,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較高,危險性更大。故術後應密切觀察病情,防止併發症的發生更為重要。
2.藥物治療對有轉移的胰島素癌、胰島素瘤術後症狀仍然存在的病人都是必需的。在臨床上曾試用胰高糖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和腎上腺素等治療低血糖,但收效不大。二氧偶氮(diazoxide)可以抑制胰島素的釋放,每次100~150mg,每8h 1次,對胰島素瘤病人的症狀有控制作用。這種藥物的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刺激和水瀦留,重則有粒細胞缺乏現象發生,有些病人對這種藥物無反應。近幾年,用類似生長抑素的藥物——Octreotide acetate(sandostatin)降低胰島素瘤病人的胰島素水平,並使血糖恢復正常,有50%~60%的成功率。對MEN-Ⅰ病人,應先行甲狀旁腺手術,因為高血鈣對這種藥物的作用有干擾。
鏈佐黴素(streptozotocin)對抑制胰島素癌的轉移有一定作用,其反應率為38%~64%,完全緩解率為17%~25%。與氟尿嘧啶聯用的反應率可提高到86%。鏈佐黴素的不良反應較大,包括噁心、嘔吐、蛋白尿、腎功障礙以及肝功能異常等。故在使用中應慎重。
併發症
1.胰瘺 若通往十二指腸的胰管通暢不良,胰瘺發生的機會多。減少胰腺外分泌的措施可以減少胰瘺的發生。若胰瘺一旦形成,通暢的引流很重要。可用全靜脈內營養減少對胰腺的刺激;還可用胰酶片、氟尿嘧啶SandostatiSandostatin等抑制胰腺的外分泌;若3~4周胰瘺仍不癒合,可以行深部X線照射控制胰瘺。
2.腹腔感染是胰瘺、胰腺炎及脾切除術致抵抗力下降後發生的併發症,也常是致死的原因。故應積極預防並處理。
3.術後高血糖有可能發生,若這種現象長期存在,可按糖尿病處理。若仍有低血糖現象發生,則應進一步檢查並用藥物處理,不要急於再次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