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光義

胥光義

胥光義(1916—2009),四川平昌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四方面軍保衛隊指導員,參加了川陝蘇區反“圍攻”和長征;1936年入紅軍大學學習,後任八路軍129師挺進支隊政委、東進縱隊政治部主任、師幹部教育科科長,冀南軍區宣傳部部長、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南下幹部支隊支隊長,第二野戰軍兵團後勤部部長;1950年後,歷任西南軍區支援司令部政委、軍區辦公廳主任、後勤部副部長,總後勤部參謀長,地質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總後勤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開國少將軍銜,和平時期上將銜。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胥光義(出國訪問留影) 胥光義(出國訪問留影)

胥光義(1916—2009),漢族,原名許光翊,別名許鑫、胥明;生於1916年11月,四川省平昌縣長埡鄉白馬村人。192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1933年11月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共黨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總保衛局和紅30軍排長,保衛營副連長,保衛隊政治指導員,紅軍大學分隊長,中乾隊軍事連政治指導員兼教員,紅軍大學政治部地方工作科副科長,援西軍隨營學校政治主任教員;參加了川陝革命根據地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和紅四方面軍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抗日游擊隊第三支隊政治處副主任,挺進支隊政治委員,東進抗日游擊縱隊政治部主任,八路軍第129師政治部幹部教育科科長,抗大第6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總校步兵科政治委員,冀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司令員。參加了反“掃蕩”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中共陽泉縣委書記,中共南京市第7區黨委書記兼區長,第2野戰軍3兵團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參加了挺進大別山、淮海、渡江戰役和進軍西南。

胥光義率軍事代表團訪問美國(1980年) 胥光義率軍事代表團訪問美國(198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支援司令部政治委員,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軍區辦公廳主任兼人民武裝部部長,總後勤部參謀長,地質部黨組書記、地質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常務副部長;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胥光義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他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著有《畢生心血沃華夏·胥光義將軍詩詞選》等。

胥光義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9年7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習近平、郭伯雄、徐才厚、喬石、劉華清、梁光烈等分別以不同方式,對胥光義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其親屬表示慰問。

人物軼事

投身革命

胥光義(左)與陳錫聯合影(1952年) 胥光義(左)與陳錫聯合影(1952年)

胥光義1933年17歲便投身革命,深受其父影響;胥將軍的父親胥克尋1930年加入共產黨,1934年為了掩護紅軍壯烈犧牲;自從1933年胥光義投身革命離開家鄉之後,再也沒有見過父親,至於父親犧牲的訊息,也是在抗戰勝利之後才輾轉聽說。

白色恐怖中,胥克尋多次準確地將上級黨組織的指示傳遞到地下基層組織。胥光義將軍回憶道:“三二、三三年,我的父親是地下黨員,國民黨和共產黨都很重視,國民黨不知道我父親是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希望從他那裡了解到共產黨的訊息以便絞殺共產黨。”1932年底,紅四方面軍入川,解放了四川多個地區,胥克尋在當地組織建立了革命武裝力量;胥光義在此時受父親囑託,衝突封鎖線給紅軍送情報,並參加了紅軍,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4年,敵軍節節失利後,集中5個旅的兵力轉向紅軍東線中段進攻。紅軍決定主動撤離,組織上要胥克尋隨部隊撤走,可胥克尋堅決要求留守掩護。紅軍主力部隊成功撤離,而胥克尋卻不幸被俘,慘遭敵人毒手壯烈犧牲。儘管胥將軍的父親英年早逝,然而他的精神卻在胥光義身上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在胥光義將軍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終把無私奉獻,為人民謀幸福放在首位,面對種種困難和考驗,時刻能感受到父親的鞭策和激勵。

回憶長征

胥光義 胥光義

胥光義將軍對於長征的回憶,由長征中的紅軍大學拉開序幕。長征途中條件艱苦,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長征途中仍堅持辦有紅軍大學。長征中的大學邊行軍邊組織學習,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幹部。

長征途中,胥光義被調到紅軍大學上級政治科學習,後到軍事連任指導員並任區隊長,“長征走到哪裡,紅軍大學就辦到哪裡。”胥老將軍回憶道:“劉帥,劉伯承,是我們的校長,給我們上過課。紅軍大學選拔有文化、有工作經驗的年輕人,集中學習政治、軍事、歷史知識,有專門的課本,畢業還發畢業證。”70年前的紅軍大學教學科目設定完整,有高級指揮、上級政治、 上級指揮、上級參謀這四科。

當時學校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這樣的教育方針,“理論與實際結合、理論與實際並重、軍事與政治並重和少而精。”因此,儘管一期紅軍大學的學時為半年到一年左右,然而教學內容卻包括:黨的建設、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社會發展史、紅軍政治工作、步兵戰鬥條令、野戰條令、紅軍和外軍作戰經驗等方方面面精要的知識。

紅軍大學於1937年改名為抗日軍政大學,也就是現在的國防大學前身,因此自長征前創辦的紅軍大學,到抗日軍政大學,再到如今的國防大學,為我國源源不斷地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

長征路上

胥光義將軍題詞 胥光義將軍題詞

在長征中,胥光義所在的紅四方面軍最早踏入雪山地區,在雪線以上區域停留的時間也最長。1936年2月下旬,紅四方面軍分三路撤離了駐足100多天的天全、蘆山、寶興地區,向道孚、爐霍、甘孜進軍。1935年10月,紅四方面軍翻越雪山,這一次對於紅四方面軍來說已經有些經驗了。然而季節不同,冬末春初,冰雪封山,氣候嚴寒,有不少戰士由於體力不支暈倒之後再也沒有爬起來。此時,軍事連排長何正文昏倒在雪坑裡,被指導員胥光義及時發現將他救起。

隨後,1936年2月中旬,四方面軍南下遇挫後西進,不得不翻越終年積雪的黨嶺雪山。黨嶺雪山海拔在5500米左右號稱“萬年雪山”,是長征中的紅軍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在翻越黨嶺雪山途中,空氣愈來愈稀薄,夜間的氣溫達到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在高度嚴寒和極度缺氧的環境中,雪山吞噬了許多戰士年輕的生命,沿途常見條狀的雪堆,下面便是凍僵的紅軍戰士的屍體。

紅四方面軍夜宿黨嶺半山腰,第二天爬雪山時,指導員胥光義由於過度疲勞和缺氧昏倒陷進了雪窩裡,險些犧牲,恰巧何正文發現了他。胥光義說,“在過黨嶺山時暈倒了。其實那天天氣不錯,山也不陡,但是地處高原,空氣稀薄,再加上由於吃得不好,休息不好,所以容易暈倒。”何正文與胥光義雪山互相救援的動人事跡,被傳為長征佳話。

結緣藏區

胥光義將軍題詞 胥光義將軍題詞

紅軍長征之所以能走向勝利,離不開民眾的智慧與支持,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軍民的血肉聯繫史。“紅軍十分重視建立與當地老百姓之間的良好關係。”

胥光義回憶說:“到一個地方,首先沿途做宣傳,演戲演節目,慰問老百姓。借老百姓的東西要還,吃老百姓的要給錢,損壞東西要賠償,制度十分嚴格。”由於第四方面軍經過不少少數民族地區,為了發動當地少數民族民眾,紅四方面軍專門制定了《關於少數民族工作須知》。須知詳細要求幹部戰士了解當地少數民族情形狀況,大力宣傳共產黨的民族綱領和政策,學會回、藏民族的語言文字,尊重回、藏民族的風俗習慣。至今胥光義將軍還能記起一條用藏文書寫的標語,意思是“紅軍是中國人民軍隊,紅軍是工農紅軍,紅軍是人民子弟兵,紅軍是老百姓的軍隊。”

長征後十多年,中央軍委決定18軍執行進藏任務。毛澤東、劉伯承、鄧小平都認為進藏的“政治重於軍事,補給重於戰鬥”。此時,胥光義光榮地肩負起進藏部隊的後勤工作。由於胥光義的長征經驗,他知道在西藏雪域高原面臨最大的挑戰是飢餓、寒冷和缺氧。為此,在物資供應方面,胥光義為每位進藏人員準備了“七皮”,即:皮大衣、皮上衣、皮褲、皮帽、皮手套、皮腰帶、皮鞋;還準備了防飢的代食品如:飯粉、餅乾、蛋黃蠟、醬油粉以及羊肉、牛肉、酥油;另外還有雨衣、斗笠、防潮濕墊布、避光眼鏡、風鏡馬用頭罩、汽車暖罩、解凍劑。胥光義一方面組織實施支援進軍工作,同時通過長征中積累的與少數民族打交道的經驗,組織號召廣大藏族同胞也積極參加到修路和組織氂牛運輸工作當中,從而保證了進藏部隊的供應補給,成功地完成了進藏後勤工作。

如果說長征中的在川藏地區的實踐經驗,對於胥光義自己完成18軍進藏後勤任務大有裨益,那么用將軍自己的話來講,長征精神對於18軍勝利進藏功不可沒,“長征精神永存。在戰士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結合長征的事跡和經歷給戰士們講一講,戰士們很受啟發,勇敢地克服了雪域高原的困難。”

人物評價

胥光義同志13歲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6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7歲加入中國共產黨,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在近80年的革命生涯中,從文書、班長、排長、副連長、指導員、政治教員、副科長、政治處副主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總後勤部副部長。

胥光義同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我軍後勤建設、國防科技事業和國家地質建設的發展,鞠躬盡瘁,貢獻了畢生精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