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襄二中

建國後,1950年設區為第四區。 1955年為胡襄區。 1956年調整為中心鄉。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胡襄鎮位於柘城縣東北部,地處商柘交界處。東、北部與商丘市睢陽區交界,南與老王集鄉大仵鄉接壤,西與馬集鄉為鄰,面積53平方公里,轄30個行政村,88個自然村,4.5萬人。耕地55200畝。北距商丘市區25公里,南距縣城15公里,北臨連霍高速入口,西距商周高速入口處5公里,處於商亳、商周、連霍、商荷高速交匯的樞紐地帶。並且商周公路貫穿南北,鄉間公路四通八達,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自古商賈雲集,是豫東主要農副產品及各類商品交易的集散地,素有“第二柘城”之稱。

轄區代碼

轄區

2006年,轄:南街村、東街村、西街村、北街村、張莊村、胡芹村、李關村、王拐村、金樓村、劉戶村、鐵佛寺村、趙方村、尹莊村、祁樓村、李美村、老龍村、王老家村、張沃村、大韓村、侯莊村、高莊村、陳窪村、曹窪村、史莊村、侯大莊村、唐樓村、任莊村、後蘆村、崔樓村、武莊村30個村委會,88個自然村,205個村民組,共8806戶,38126人。

代碼

胡襄鎮代碼:411424103。

歷史沿革

西周時期封舜之後代胡公於此,築胡襄城世襲為胡王。據《柘城縣誌》(清光緒版)記載:"城東北三十里,有胡襄墓"。清鹹豐九年(1859年)築胡襄堡,周長2600米,建東、西、南、北四門。按史記,周西伯十三年 夏四月封舜的後代胡公滿於此,築胡襄城,故名。至明朝初年胡襄城更名為胡襄集沿用至今。建國後,1950年設區為第四區。1955年為胡襄區。1956年調整為中心鄉。1958年設人民公 社。1961年調整為區。1964年改為公社。1983年公社改稱鄉。1997年2月撤鄉建鎮。近幾年,胡襄鎮先後被命名為省、市“特別改革實驗鄉鎮”、“科技示範鄉鎮”、“文明鄉鎮”、“計畫生育十強鄉鎮”。多次被縣命名為“工農業生產標桿鄉鎮”、“菸葉生產先進單位”等光榮稱號。2004年4月被省政府確定為“小城鎮建設重點鎮”。

自然資源

胡襄鎮地勢平坦,土質多為兩合土,有少量淤土及沙鹼地。太平溝、洮河平等斜穿境內。盛產小麥、玉米、油菜、棉花、三櫻椒、菸葉等是馳名中外的胡芹產地。有西瓜、大蒜鄉之稱。胡襄鎮地處中緯度,屬東部季風區暖溫帶半溫潤地區,是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其特點是,冬長寒冷雨雪少,夏熱多雨且集中;春季乾旱風沙多,秋季涼爽日照長。全鎮地勢平坦,土質疏鬆易耕,保水肥能力強。主要生產小麥、玉米、油菜、棉花、三櫻椒、大蒜等。盛產花生、西瓜。其特產胡芹,清脆無渣,遠近聞名,為歷代貢品。王犁行、胡莊、張菜園、劉莊為胡芹種植基地。胡襄鎮總耕地面積5.5萬畝。通過綜合開發改造,高產良田已達5萬畝,其中菸葉5000畝、三櫻椒1.5萬畝、胡芹、瓜菜1.2萬畝、大蒜6000畝、棉花1.5萬畝。使糧經比例達到4:6,複種指數達到300%,為胡襄蔬菜、瓜果市場和農貿市場的繁榮提供了充足的物資基礎。在農業方面形成了以煙、棉、瓜菜、畜牧為主的四大支柱產業。

鄉鎮企業

胡襄鎮把民營企業的發展放在首位,充分發揮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重點搞好桐木加工、辣椒、大蒜、胡芹食品加工,畜產品加工等。到2005年已發展農業加工企業23個,總產值678萬元;工業企業133家,總產值9964萬元。僅木材加工業就達80多家。500萬元以上支柱企業有宏天木材加工廠、振遠林業加工有限公司、永昌電器廠、彩燈廠、金帝製衣廠、農機加工修配廠等20多家。通過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大力發展個體企業,壯大民營企業。促使全鎮的企業滾動式發展,逐步走企業集團化發展之路。目前,已建有胡襄鎮工業園區。目前,已建有胡襄鎮以誠信、好客、熱情服務,以良好的內外環境,廣泛的優惠政策成為海內外客商投資的熱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