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簡介
胡昌華,男,1966年6月3日生於湖北羅田, 1996年6月於西北工業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現為第二炮兵工程學院“導航制導與控制”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是國家教學名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中國自動化學會技術過程故障診斷與安全性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二炮飛彈技術專家。先後主持完成包括國家、軍隊重點課題3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出版專著3部、編著3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SCI收錄22篇,EI收錄92篇,CSCD收錄94篇,論著被他引820次,先後獲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實用工程獎,入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全軍愛軍精武標兵,“第二炮兵十大礪劍尖兵”。
事跡與貢獻
他33歲破格提拔為教授,34歲成為博士生導師。他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大型複雜系統智慧型自動化潛在問題識別方法,建立了潛在問題分析理論;發現並解決了某新型飛彈武器控制系統設計中的缺陷,被人們譽為給戰略飛彈“把脈”的人,榮立二等功。
榮譽的桂冠是用荊棘編織的,一次次攻克難關,最終鑄成了質的飛躍
飛彈潛在問題分析是飛彈技術領域公認的難題。過去,為測定一個技術故障,至少要10幾位專家進行反覆分析、假設、驗證性測試……少則數小時,多則數天。 幾年前,這種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一個僅有桌上型電腦大小的裝置,在飛彈進入測試狀態時,用幾分鐘就能對飛彈武器控制系統完成從“把脈”到“診斷”的全過程,使這一過程實現智慧型化的就是由胡昌華研製的“計算機輔助潛在問題分析系統”。 關注這個問題時,胡昌華還是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員。他懷著軍隊科技工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在國內首次提出了“計算機輔助潛在問題分析技術研究”的構想,並寫出了翔實的論證報告,引起第二炮兵首長的高度關注,被列入重點攻關課目。 沒有文獻,沒有先例,涉及諸多高技術領域的尖端學科知識,課題難度係數之高,超乎想像。然而,在胡昌華的字典里,永遠沒有“不可能”3個字。他遍尋國內外的同類問題案例,在浩繁的數據中歸納提煉出潛在問題的分析方法和規則,閱讀了數百萬字的科學著作。 經歷了痛苦的蛻繭,成功終於化蝶而出。在首飛某新型飛彈時,胡昌華研製的系統展示了令人嘆絕的效能:通過不同工作狀態的定性仿真和反覆對比,發現了該型飛彈存在的4個潛在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設計調整方案。面對無懈可擊的推理和數據,專家們認同了胡昌華的結論,並對設計上存在的缺陷進行了更改。 同年,第二炮兵黨委批准胡昌華破格晉升為教授。33歲的他,是飛彈部隊教授方陣中最年輕的。
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造就了胡昌華的成功
如同辛勤的蜜蜂,走到哪裡,胡昌華都不忘潛心鑽研智慧型潛在問題分析技術和故障診斷技術,思考、探索,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獨特的學術觀點。 胡昌華用自己的汗水釀就累累碩果。他撰寫的學術專著《控制系統故障診斷與容錯控制的分析和設計》,得到國防出版基金的資助,在一年時間內連續印刷2次;編著的《小波分析》理論著作連續4年被中國教育科研網列為優秀暢銷書;在第20屆國際航空科學大會上,他撰寫的《某觀測器設計》的學術論文,引起與會專家的高度關注。他還被國家教育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信息學部聘請為通信評議專家。 2001年8月,某設計所向第二炮兵提出共同對新研製的某型飛彈進行潛在問題分析,建議將胡昌華的分析系統與外單位同類系統的分析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驕陽似火的北京,胡昌華在地下室一住就是一個月。在閱讀完所有的資料後,他憑藉自己獨到的理解,對系統進行改造,不僅確定了該型號武器設計上存在的多個潛在問題,而且提出了相應的設計調整方案,被設計人員全部採納。 2004年11月20日,胡昌華迎來了科技工作者的殊榮——在中國科協學術年會上,著名科學家楊振寧親手把一項重要獎項的證書頒發給了胡昌華。
對胡昌華來說,成功的意義,就是重新站起來的次數比跌倒的次數多一次
科學是一項勇敢者的事業。這種勇氣,不僅體現在創新,更體現在否定自己的那一刻。 試驗靶場,常有因故障原因而推遲飛彈發射的案例,這使胡昌華產生了研製一種如聽診器一樣方便靈巧的“飛彈測發控戰場搶修系統”的想法。 整整3個月,胡昌華每天上完課,就把自己反鎖在實驗室,如剝繭抽絲一樣,一條線路一條線路地分析,一個參數一個參數地默記……由於用眼過度,他的眼睛紅腫得睜不開,就點一下眼藥水,用放大鏡繼續看。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就在課題即將大功告成時,卻遇到了“難產”。2000年9月,凝聚著胡昌華巨大心血的樣機被研製出來,順利通過單機試驗。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接下來的抗震和低溫綜合測試中均出現工作異常。 經細查,板卡質量有問題,電路板程式設計存在缺陷。 是否定自己,挑戰更大的困難,還是小修小補,用抗干擾措施進行技術處理?一夜無眠,第二天胡昌華作出了決定:重新設計。 同行的專家不解:又不是重大缺陷,何必自討苦吃?胡昌華卻有自己的信條:科研直接連著戰場,來不得絲毫的含糊。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失敗之後不敢直面挑戰。 他像上了發條的機器,通宵達旦地“扎”在實驗室,對樣機的機械部分和電路板進行設計、驗證。經過上百次的實驗,自我否定、自我完善,逐步提高了系統的技術性能,最終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套可以實現飛彈測發控設備故障線上檢測與快速定位的攜帶型現場快速搶修系統,居國際先進水平。 2003年冬,某旅實彈發射場,一枚銀色利劍直指蒼穹,進入待髮狀態。 突然,發射控制台操作手報告:“某工作指示燈出現異常!”在場專家立即起用胡昌華研製的系統進行“診斷”。3分鐘後,檢查結果便顯示出來:數據採集中某模板出現故障。10分鐘後,隱患排除。隨著一聲震天怒吼,飛彈騰空而起……發射成功,並創最佳成績。一種鳳凰涅槃的喜悅,撞擊著胡昌華的心扉。 來不及慶祝,年輕的胡昌華又投入了新的挑戰目標:對關係飛彈能否在部分故障條件下仍能正常工作的前沿理論進行探索。對他來說,更大的超越,永遠在明天。
盤點中國教育家02
教育是立國之本,所以我們要尊重教育,大力發民教育。這個任務就是向大家介紹全國各地有名的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