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龍

胡一龍

胡一龍,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研班導師,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中國禪宗書畫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東方藝術中心藝術顧問,江蘇常熟理工學院客座教授。

基本信息

藝術年表

2000年其作品《陶潛詩意圖》榮獲“民族魂”全國書畫大展優秀獎;

作品 作品

2000年作品《陶潛詩意圖》參加全國書畫大展;

2000年作品《泰山祥雲圖》入選“亞亨杯”全國書畫大展;

2001年作品《多彩的山川》入選“第十四屆全國新人新作展”;

2004年~2010年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蘇州展覽中心主任;

2004年作品《夢裡家山》參加全國中國畫大展;

2004年作品《山色朝晴翠染衣》參加“2004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2004年作品《荷香欲醉魚》入選2004年全國中國畫大展;

2004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2005年作品《詩意》榮獲“‘太湖情’全國中國畫提名展”全國大獎;

2005年作品《白雲繞山鄉》參加“江蘇省中國美協會員作品展”;

2005年作品《山居》參加全國中國畫提名展;

2005年作品《煙雨江南》參加“2005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2005年作品《觀雲捲雲舒》入選“2005全國中國畫大展”;

2005年由香港東方藝術中心出版《中國畫家~胡一龍藝術檔案》。

2006年榮獲瑞典政府頒發的諾貝爾藝術家榮譽稱號;

2007年其作品入編《中國文化遺產年鑑》;

2007年應邀訪問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進行學術交流。

2008年被聘為上海交通大學東方藝術中心藝術顧問;

2009年榮獲中國書畫年度人物;

2009年多幅作品於杭州和日本東京參加由文化部舉辦的“全國誠信畫廊展”;

2010年5月由北京《藝術名家》欄目組拍攝、山東電視台《收藏天下》欄目播放的二十分鐘專題片“筆歌墨舞

—當代著名畫家胡一龍專訪”;

2010年12月中央電視台“奮鬥”欄目錄製的半小時人物專訪“當代著名畫家胡一龍的‘桃源夢境’”;

2010年為太湖國際文化論壇接待大廳創作巨幅山水和書法作品;

2011年5月為江陰華西村貴賓樓創作大型山水《太湖洞庭山》;

2011年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當代藝術名家~胡一龍書畫作品集》全國新華書店發行。

2011年被評為中國當代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山水畫家;

2011年被聘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研班導師;

2011年10月建立富春山胡一龍禪宗山水寫生基地。

2011年被聘為常熟理工學院客座教授。

2013年11月由國家郵政總局出版的《美麗中國__胡一龍山水郵票》紀念郵冊三萬多冊向全國發行。

2013年11月參加"友誼的花環__當代中俄畫家作品展"在俄羅斯大使館文化中心舉行。

2013年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世紀風華.當代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藝術家胡一龍》。

2013年11月參加由中國對外友協,中央電視台新影集團主辦的“中國藝術家走進韓國"畫展在首爾中國文化中心舉行。

2014年2月為美國、波蘭、格瑞那達、法國、伊拉克、瑞典、泰國、巴林王國、尼泊爾、荷蘭、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肯亞、馬來西亞、蜜克羅尼西亞大使館和上合組織成員國題寫國名。

2014年3月為玻利維亞、湯加王國、薩摩亞獨立國、蘇利南共和國、斯洛伐克、斯里蘭卡、盧安達、立陶宛、葡萄牙、保加利亞、西班牙和土耳其大使館等一百個國家題寫國名。

2014年出版大型畫冊《中國當代書畫名家~胡一龍書畫作品集》。

2014年4月"雲水禪心__胡一龍禪宗書畫展"在北京遠揚英明美術館舉行。

2014年5月清華美院講師團__走進黃山,胡一龍禪宗山水專題講座在黃山、績溪和陶行之學院舉行。並在黃山和績溪兩地建立寫生基地。

2014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藏胡一龍先生的國畫《吉祥平安圖》。

2014年9月中國教育台水墨丹青錄製播放其專題~胡一龍“禪意山水"。

2014年12月應邀在阿聯杜拜舉辦畫展。

2014年11月和12月應邀在央視二套大型鑒寶欄目《一錘定音》做嘉賓。

2015年2月參加中國教育台水墨丹青大型春晚並登台獻藝。

2015年10月,CCTV_發現之旅播出專題片《藝術名家:桃源隱士_胡一龍》。

2015年8~9月訪問大洋洲,受到斐濟首相在國會大樓辦公室親切接見,贈送書法"融通四海"給首相。

湯加王國副首相到機場迎接,並在機場貴賓樓舉行小型歡迎儀式,隨後湯加王國王儲宴請交流。

訪問薩摩亞國立大學,併到薩摩亞總統府作客,增進了中薩兩國友誼。

2016年參加中國教育電視台《水墨丹青》春節晚會。

2017年被聘為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

2017年8月做客央視《藝術名家》藝術品收藏專家。

個展活動

風格特點

胡一龍先生的藝術作品,繪畫尤以山水創作見長,兼擅花鳥,取法宋、元、明、清諸家。書法則真、草、隸、篆、行皆能,重傳統、重修養、重創造,極富文人氣息。其繪畫作品傳承正雅,筆墨精到,意蘊悠遠,氣象深厚,山川氤氳,墨氣淋漓。其通過多年不懈的潛心修煉、推陳出新,在創作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兼具傳統技法與當代的創作理念的系統性、創新性的山水畫技法和理論體系,以深邃清雅並獨具藝術個性的筆墨語言創造出當今畫壇禪意山水畫的經典範式。

評論文章

流沙

夢幻 夢幻

白雲繞著山村自由徜徉,碧波中一葉漁舟隨意東西,綠蔭下人們勞作之餘品茗消暑……一切是那么和諧、那么美妙,這就是胡一龍的水墨“山水圖式”。

胡一龍是一個富有才情的青年畫家。他於畫壇耕耘的數十年間,不斷地尋找自己的方位、確立自己的角度,以此來詮釋宇宙、詮釋人生。胡一龍的山水繼承了傳統山水的筆墨之道,又吸收了當代山水繪畫創作的諸多元素。他的作品既有傳統,又有創新;既講構成,又不失自然;並顯然已經從傳統筆墨程式中走了出來,經過了痛苦的蛻變,可謂別開新境。

欣賞胡一龍的畫,有一種“久違了”的感覺。他構築的黑白世界既讓人熟悉,又令人陌生,頗有幾分神秘感。他筆下的白雲、山村、漁家等場景,極富生活氣息,感覺離我們很近。但畫家不僅僅是觀照自然、對景寫生,而是從藝術內涵和思想深度上挖掘出了山村和漁家生活的獨特美感,營造了一個萬籟怡然、自由自在的境界。那雲、那山、那村,令人神往,分明曾經擁有,又似乎遙不可及;似現實,又似夢幻。

胡一龍喜歡畫白雲和漁舟,認為白雲和漁舟同畫家心靈有著相通之處。他追求人生如雲朵般從容舒捲;如漁舟般無拘無束,任性情所至,怡然自得。他說他作畫的過程處在開放的狀態,既是享受,又是一種生命的體驗。

胡一龍的作品不求大氣魄、大雄強,卻妙合道家的虛靜之道,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大境界呢。

胡瑩

“煙樹忽遮前山路,吞吐青崖是白雲。”“雨中聞靜寂,樹里見雲煙”,“相見亦無事 不來忽憶君”,“仙館白雲封青山第重”,這些本是唯美而富含意境畫面的句子,便是著名畫家胡一龍先生的畫作題詞。而題如其畫,畫如其人,最能考驗與體現畫家的綜合修為。我輕輕想來,胡一龍先生是先作畫而點題吧。因創作出如此帶有禪味意境與靈逸氣質的山水畫作並不簡單,它不像由岩石組成的山峰溝壑,雖被藝術家們雕琢描繪過,但大多會給人似曾相識的形象感。賞胡一龍先生開創的“桃源夢境”山水畫,卻是一種生動的、空靈的、幽靜的、禪宗意境,畫面里總帶有從神秘里升華出的氣息,那是人們不曾到過的“世外桃源”,源內的山、水、石、樹、亭、雲、風、簾等靜物如同被高人點化般,每一次都以不同的體姿出現,又以高脫的姿態淨化眾生,不論畫中有無高隱之士,我們都能感受到“桃源夢境”的修為與洗禮。胡一龍先生是心中有題而作畫還是作畫裡升華了主題,我無須知曉,見題如見畫,是心中有境,畫裡有禪,胡一龍先生每每巧妙的構思,使相同的情景與夢境,通過不同的情境表現,令人每每也感受不同,這便是他創作的“心中的山水”給我們帶來的莫大的享受。

當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胡一龍,是“吳門畫派的傳承者”、“桃源夢境”山水畫的創始人。現為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禪宗山水畫研究院院長等。看過央視《奮鬥》欄目對胡一龍先生的專訪,內心深處真實地被先生所感動,從他不尋常的極為曲折的人生經歷,能感受到他是一位剛毅的、百折不撓的藝術追夢人。這是對藝術有多大的崇尚、摯愛才能在持之以恆的追尋中收穫蛻變呢?見到了先生,才發現他剛毅的性格和堅強的意志,經歷了藝術荊棘之後,更多的可見先生身上散發出的畫面般清逸淡泊的氣質。他為人低調謙遜,不為雜念所擾,一如既往地潛心專注於自己的繪畫書法藝術。畫如其人,擁有這樣的心境,我們便不難理解胡一龍老師的畫作里清雅和意韻,卻留給人們永久的回味。賞胡一龍老師的畫,如同進入深慧的禪宗,給觀者一種頓悟,一種精神享受。

“空山無人 水流花開”,胡一龍先生的畫作不僅富有意境、禪趣,他的創作筆墨還突破了傳統古代山水樣式,又有別於當今畫壇青一色的“黃氏”,“李氏”山水樣式。他敢於創作方構圖及滿構圖,運用自身心智,虛實處理有序,主抓畫面的靈魂,滿而不雜,反而愈發自然有韻,禪境香古,他使用宿墨,深沉幽雅的筆痕折射出他很深厚的書法功力,又見平遠、高遠、深遠三者渾然融合的大氣象。胡一龍先生自己創造的這些藝術符號倒是有趣了許多,白雲、清石、青荷、樹韻,它們或許只是個意象符號,卻從畫裡看得格外清晰,與高深的禪宗修為自然融合為一體。胡一龍先生的畫作內涵很豐富,表現得生動靈活,他一心一意的研究與創造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又一個山水秘境。

著名畫家胡一龍先生偶然來廈,榮幸見得先生幾幅作品,從這幾幅作品中,便傳來不一樣的藝術生命力與胸懷。它像一杯淡雅的清茶,口感清淡卻甘甜久留,氣韻芬芳卻靈動令人回味。它更像是桃源仙境,天然、淳厚、清靜、滋養萬物,令人嚮往。這是藝術語言從靈魂深處的升華,它帶給人們許多純美的記憶、夢境與享受,也讓人領悟到人生的寬仁、氣度、平和。將文學、藝術、禪宗三者的高度融合與統一是胡一龍先生潛心專注藝術生涯帶給人們一次次的仙境探秘之驚喜。期待下一次能欣賞到胡一龍先生更多精品佳作。

欒華

靈魂深處的“水墨清唱”

——品胡一龍感念

陽春三月,正值春暖花開,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令人神往,帶著對春天的美好,對藝術的嚮往和追求,我和朋友前往中國美術館參觀張大千書畫展,之後,隨朋友來到清華美院全國美術理論研究書畫創作高研班創作基地。同她一間教室、一間教室的觀看,當我有幸來到著名禪宗山水畫家胡一龍導師的教室,被學生牆上的一幅幅習作所吸引,更被學生的熱情、講解所感動,每個人釋放著正能量,那種真摯、友愛、和諧的團隊協作精神讓我欣慰。於是在沒有任何心裡準備的情況下,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跟隨這位未曾相識的導師學習,因為我知道,我能從這裡起步,實現自己的夢想。

第二天來到胡一龍導師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大門正對的影壁牆上懸掛著歷代12位皇帝的玉璽印章引人注目,影壁後面是胡老師禪心畫意的山水之作,牆壁四周懸掛著胡老師的書畫及書法作品。室內茶香裊繞,琴師指下流淌出優美輕快的旋律,伴著陣陣墨香,沁人心脾,室內充溢著禪境與清幽。置身其中,恍若仙境,頓感塵俗怡盡,令人暢快。只見胡老師伏案操管,挾心中的情愫,泉涌於筆端,墨舞翩躚,字字珠璣,潤處似春花之嬌艷,枯處若老樹之綻裂,流美的線條如在水面蕩漾,自然而微妙,貌古而清逸,極盡墨色酣暢淋漓之變幻,昭示著一種自信與灑脫。他將藝術的執著追求和深厚的生活積澱飽蘸筆端,盡情揮灑對山川、江河湖海的痴迷與偏愛。將生活中看到不同形象的山體和江南樓宇亭閣組合而成心曠神怡的江南山水畫卷。山石、屋宇和白雲的處理,左右前後的穿插,自然天成。錯落有序。近景、中景、遠景層次渾然天成,蒼茫渾厚、瀟灑豪放、鬆弛有度。將傳統勾、皴、擦、點、染相輔相成,達到極致。胡一龍導師的畫作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正是可觀、可游、可居,富於生活情趣,氣韻生動。他深厚的文化底蘊、藝術功力、精湛的筆墨技巧和與眾不同的繪畫語言,突出了他的藝術風格和藝術風貌。初識胡一龍導師,感受到他身上洋溢著清逸淡雅的藝術家的氣質。

當我翻開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先生為胡一龍導師題名的《胡一龍書畫作品集》時,從他的“桃源夢境”系列,欣賞著一幅幅禪宗山水作品;他的畫作是他的心境,超凡脫俗的內心釋放,筆隨心縱,畫隨筆成。他的畫有著一份禪意空寂,濃濃的田園風情,富有詩情畫意,自然而閒適。默默地感受到胡一龍導師對藝術創作心醉神迷、如夢如幻的內心世界,於是欣然寫下這篇文章。正如:“有地上之山水,有畫上之山水,有夢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畫上者,妙在筆墨淋漓;夢中者,妙在景象變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他以佛道之境,抒畫家之情,所以他筆下的世界,詩情意境。尤其是他筆下的樹木,沒有樹葉,充滿張力,使恬靜的畫境更多了一份對生命的遐想。他為人低調謙遜,一如既往地潛心專注於自己的繪畫書法藝術。擁有這樣的心境,我們便不難理解胡一龍先生的書畫作品氣韻飛動,矯若驚龍,神韻兼備、出神入化,給人豐富的聯想和耐久的回味與欣賞價值。由於胡一龍先生獨特的藝術成就,讓畫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以特有的表現形成獨秀於藝術之林。其高超的功底,被人稱為“當代的石濤”。

胡一龍(仁緣居士),是“吳門畫派的傳承者”、“桃源夢境”山水畫的創始人。中國當代著名畫家、書法家。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研班導師。先生佛緣深厚、悟道參禪、禪機畫理、融會貫通,其山水畫取法宋元,傳承正雅,筆墨精到,山川氤氳,墨氣淋漓;其作品自然灑脫,天真爛漫,空靈淡雅,迥得真趣。一龍先生以深遂清雅並獨具藝術個性的筆墨語言,創造出當今畫壇桃源山水畫與禪意山水畫的經典範式。其作品被中外名家及單位收藏。

看過央視《奮鬥》欄目對胡一龍先生的專訪,內心深處被先生的最高境界所感動,從他不尋常的人生經歷,感受到他是一位堅毅的、充滿激情的、對藝術有百折不撓精神的追夢人。正是對藝術的崇尚、摯愛才能從持之以恆的追尋中收穫蛻變。

胡一龍先生的畫作不僅富有意境、禪趣,如同進入深慧禪宗,給觀者一種頓悟,一種精神享受。他的創作筆墨還突破了傳統古代山水樣式,又有別於當今畫壇青一色的“黃氏”山水樣式及其衍變。他敢於創作方構圖及滿構圖,用自身心智,虛實處理,抓畫面的靈魂,滿而不雜,自然有韻,禪境香古。他自創一派的桃園藝術,白雲、清石、青荷、樹韻,“含煙帶雨”,“揮毫落紙如雲煙”的意境,其內含高深的禪宗修為融合一體,他潛心研究與創造一個又一個山水秘境“夢境桃園”。

他的桃源仙境,天然、淳厚、清靜、涵養,令人嚮往。這是藝術語言從靈魂深處的升華,它帶給人們許多美好的記憶、夢境與享受,也讓人領悟到人生的寬仁、氣度、平和。將文學、藝術、禪性三者高度融合與統一,是胡一龍先生潛心藝術生涯帶給人們一次次的仙境探秘之視覺衝擊。他的精彩筆墨營造出一種清逸出塵的氛圍。一個深邃幽遠的天人合一之境界,不管是一樹一石一雲朵,一山一水一池墨,一松一影一道景,還是一湖一船一老翁,都表達了對自然、藝術、禪宗、人生的感悟,也向觀者傳遞著“道法自然,回歸田園”的藝術思想!

他以放鬆的心情,以休閒的方式,探索符號化、詩意化的水墨圖式,詮釋山水主題的文化奧秘和中國文化的玄遠精神,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文化氣質與審美取向。他的作品妙在用水,妙在恰如其分的渲染與留白,妙在以小見大、以少勝多的筆墨。他用“減法”弱化“黑、厚、重”的比重,用疏能走馬、淡而清雅的格調,營造心中之夢,用濃淡虛實的筆墨,塑造一幅幅境界深遠、夢幻空靈寂靜的“桃園夢境”。希望自己的藝術創作能給人以無限的美感,讓那悠遠而古老的江南風韻、幽深而靜謐的山林之氣,溪水般流入欣賞者的心田,把人帶入一種古曠、幽靜、和諧、淡泊的詩意境界之中……

如果說胡一龍導師構築的水墨世界是一道游離於現實與夢想之間的風景,那么這道風景可以讓人們走進他的“桃花源”,這便是一曲靈魂深處的“水墨清唱”。

經過一個月的學習和了解,深感胡一龍先生為人厚道、性格隨和、風趣幽默,又樂於助人,也注重學習和自身修養,這一切成就了他。他做為清華美院的導師,更多地“為人作嫁衣”,在百忙之中不曾放棄對學生的教誨與幫助,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後,只要有機會就為學生創造與外界交流的平台,讓更多的學生有信心走出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空谷幽蘭

吾友胡一龍(仁緣居士),久居蘇州,他是一位地道的“吳門畫派”的傳承者。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愛好:唐詩、宋詞及禪宗,故我們經常一起研究、探討,更因為讀了他的“桃源夢境”系列《胡一龍書畫作品集》,感覺到他的畫一種淡淡的禪意,濃濃的田園風味及富有詩情畫意,自然而閒適,越看越喜歡,於是欣然寫下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瀟灑飄逸的字型,一看就知道胡一龍有很深的書法功力,他的字有著宋代大書畫家米芾及王鐸的大家風韻。這幅圖畫的是山村,一片片青青的水稻田,一朵朵白雲由近而遠向後面的山峰瀰漫開去,一間農舍,一段籬笆,房屋周圍是鬱鬱蔥蔥的林木,屋前有一條奔流不息的山溪。這幅畫透著一種清新、淡雅、舒適的氣息,更有王維田園詩的味道。讓人不由得感嘆:假如我是該屋的主人該有多好!這幅禪詩畫表現的是無欲無求、身心清淨之境界,謙卑、低調的做人之道,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做人做事有時退一步才能做得更好,走的更遠。

古代聖人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山與水在傳統文人的心裡,就是大自然的代表,歸隱山林,泛舟湖上一直是胡一龍夢寐以求的生活。


“浪花里一葉扁舟,笑看江南煙雨。” 該圖畫的就是胡一龍心裡的“桃源夢境”,在這裡,淡雅、清新、寧靜的境界已分不清是禪宗境界,還是儒家思想亦或道家理念。在我們中國,禪宗思想已經把本土幾千年來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儒、道、玄等各家思想進行了大融合。因此,欣賞胡一龍這種“桃源夢境”似的山水畫,給人想像的空間很大,無論你從哪個角度欣賞,都能解讀出自己理想的結果,但總的方向都是回歸自然。讓自己的身心都回歸到自然純樸的狀態之中,這也是儒道禪殊道同歸的地方。胡一龍喜歡大自然,他常常徜徉於美妙的湖光山色之中,細心傾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在青山綠水中流連忘返。他目識心記,然後畫速寫,回去整理創作。把自己的心得、感悟融入筆端,繪就他心中的“桃源夢境”。這樣他的畫畫出了一派濃濃的生機,令自己和欣賞者都沉醉其中,忘卻塵世煩憂……

清代畫家王昱《東莊論畫》中說:“學畫所以養性情,且可滌煩襟,破孤悶,釋躁心,迎靜氣。昔人謂山水家多壽,蓋煙雲供養,眼前無非生機……。”我想,不光是畫者,更有那賞畫者也是如此。觀胡一龍的“桃源夢境”系列山水畫,可以看出他的畫營造了一種清逸出塵的氛圍。不管是一樹一石一雲朵,還是一屋一舟一高士,都表達了對自然、對藝術、對禪宗、對人生的感悟,也向觀者傳遞著“道法自然,回歸田園”的藝術思想。

藝術文集

空山無人 水流花開

—中國禪宗山水畫的人文精神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王國維的三境界放之四海而皆準。不管是做事、做學問還是畫畫,都必須要有一個高的眼界、高的視野、高的起點,取法其上。而中國的山水畫不管是宋人的嚴謹、元人的灑脫還是明清人的婉約,都是表現文人對大自然的一種精神寄託,一種浪漫情懷。“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人和自然天人合一的一種境界,如春日絲雨,潤物無聲;如山中清泉,能洗滌心靈的塵埃。
在社會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物質生活奢侈浮華,但不少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人們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當忙碌於追逐虛名浮譽的過程中慢慢變老,不知不覺已白髮蒼蒼時,我們會想要什麼?當生命的火花在釋放了最耀眼的光芒後逐漸暗淡直至即將熄滅的時候,我們會期盼什麼?我們可以改變心境、詩化生活,從而實現超越生活,在內心世界開墾出一片落英繽紛的桃花源。我們要用自己的才情、激情抒發胸中丘壑,畫出恬淡、清幽、古雅、深邃、空靈、返虛若渾、清靈秀逸的山水畫來稀釋現代都市過於喧囂的那份沉重,把人們帶到山林煙雲的滋養中,微波蕩漾的心情中,她給我們帶來了輕鬆和快樂,她是中國文化人所特有的一種逍遙自在的精神家園,如同佛教里的禪宗,給觀者以一種頓悟,一種精神享受。
在感悟自然的過程中要注重傳統,努力建立自己的圖式結構,水墨符號體系和山水理念,追求心理上、畫面外的意境表現和精神升華,實現“物我兩忘”。無論是小橋流水,還是寥寥幾筆茅屋;無論是煙雨蒼林,還是溪山村郭,她們都具有歷史感和文化符號,從中升華出高度的文化品格和詩情精神。
在這個高度物質化的社會裡,人們反而更加懷戀原先的小農經濟社會裡的一些感受,因為人們失落了許多,要在繪畫中寄託一些東西, 思考現代化的“失落”,借繪畫以“寄託”這思考和情感來表現一個當代藝術家的藝術良知和文化責任。我們要用自己的筆墨語言方式去做心靈的遠遊,探索山水主題的文化奧秘,守望中國文化的玄遠精神,畫出山水主題的神韻極致。特別是那悠遠而古老的江南風韻,給人以無限的美感,那溫馨的畫面,溪水般的流入讀者的心田,慢慢地把人帶入古曠、幽靜、和諧、淡泊的詩情境界中……
“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一切景語皆情語,山不轉心轉,讓人與自然真切對話。“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讓人走進一片游離於現實與夢想之間的風景,走進心靈深處的“桃花源”,這樣的作品才能達到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就是中國山水畫的人文精神。
所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重傳統,重修養,努力創造。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這個意思。

山高怎礙野雲飛

滾滾紅塵,花花世界,今天的人們辛苦地奔波,飽暖之外,又要求種種物慾;物質可以豐富起生活,卻也常會枯萎了心靈;口腹之慾滿足了,卻往往反而閉鎖了本具的智慧。人們的日常生活完全在一種不自覺的意識下被向前推動著,善惡是非的標準都是社會共同的決定,沒有個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這一時代的人們,往往感覺到雖然擁有了前人所夢想不到的物質生活,卻也失去了最寶貴的心靈自我,人們渴望自然和自由,世間煩惱因心內不潔、不淨而生。而快樂由心智自由、心平氣和而起。禪義、禪理、禪心、禪智有效地為芸芸眾生困頓不安的心靈打開一條解脫之道:禪人、禪事、禪思、禪語無不蘊藏著人生生命意義的最高智慧。禪帶給你思考,帶給你啟迪,帶給你智慧,帶給你成功,帶給你平靜,帶給你安適,帶給你充實,帶給你愉悅,帶給你幸福。

禪是一種生活智慧,她是一面鏡,可以照明人的心性;是一盞燈,可以指明人的心路。參禪、悟禪的目的在於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諧性情,舒適身心。一個人如果有禪心,有清淨空明的意願,就可以活得自在一些、自由一些、快活一些、幸福一些。禪之道可以讓人洞悉生命的真諦,可以讓心聆聽生命的寧靜。

我們可以從禪中感悟人生的智慧,可以超然於世,返樸歸真,得心靜、得真情、得生命的大自在。禪是一種狀態、一種境界、一種特殊的體驗,一種靠領會、靠心心相印、靠覺悟才能相通抵達的境界。

修禪就是修心,修心的究竟就是出世心,把塵囂的心靈淨化,不執著,不嗔惠,無貪念,不痴迷於聲色就是禪心。禪心是智慧型的、安定的、清淨的,養心其實質是一個學習感悟以及自我修煉的過程,也是以人類的大智慧充實提高自已的心智與德行的過程。一個品正德高的人,要保持淡定、豁達的心境就必須時常養心,通過養心以潤其身、恆其志、貴其德。所以說,人生就是一個通過不斷“修身”養心而達到自我完善的過程。

禪學為究明“心性”之學,故禪學為“心學”,“即心是佛”,中國的儒、道釋文化精髓所表現了一切空靈、超越、清淨、灑脫等無一不受禪學思想的啟發: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禪就是自然而然,大地萬物皆是禪機,未悟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悟道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前後的山水內容不同了,悟道後的山水景物與我同在,和我一體,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無礙,“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隨地覓取都是禪機,自家風光,俯拾即是。

禪如山中清泉,它可以洗滌心靈的塵埃,如天上的白雲,讓你漂流四方,任運逍遙,不滯不礙,像春風甘霖一般地滋潤世間。

空中的鳥、山中的魚、田野中的小草沐浴在陽光雨露里,禪要求人心不受任何拘束,沒有任何煩惱,讓人們在每一稍縱即逝的瞬間內都可以擁抱時間的永久和空間的無限,並讓人們像嚮往伊甸園那樣熱愛人間此世。

自性迷即眾生,自性悟即是佛。生命是一種痛苦的掙扎,你遭受的痛苦愈多,你的性格就變得愈深沉,你就更能深入生命的奧秘,所有偉大的藝術家,成功人士都是經過勇敢奮鬥,經過傷心落淚的劇烈掙扎而產生出來的。除非你嘗過憂愁滋味,否則便無法體會真正的人生,孟子說得好:“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魏晉之風對中國禪宗山水畫的影響

書法 書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戰亂連年,社會極度動盪的時代,從漢獻帝到南朝結束整整400年,王朝更替頻繁,人民顛沛流離。在這種情況下,土生土長的老莊思想只能在上層名士範圍內流行,而且這種“嗜酒荒放”表面好像很自由活躍,而實際心理是無法排解的空虛和恐懼不安,廣大人民輾轉溝壑,而宗教迷信自然成為人們安慰心靈的廉價藥劑。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六朝時期,唐杜牧詩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感況可想而見。《弘明集·孫偉喻道論》說佛經是“包五典之德,深加遠大之實,含老莊之虛而重增皆空之盡,高方實理,肅焉感解,其映如日,其清如風。”而中國民族文化傳統中的儒家很講究“仁”和“恕”,道家講究“虛”和“無”,儒、道、釋三家,不但可以揉合,而且只有三者合一,才能相互依存。

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為此,當時名士特別是知識分子要懂得一些“用智遂生”的道理:“或隱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這就自然使老莊思想和易理成為當時玄風的主要旨歸,要求超越名教束縛而歸順自然,這就是在當時提出一些對中國美學思想方面極關重要的問題。所以嵇康提出,越名教而順自然,“大道無違,越名任心”。

當時稱為“三玄”的易、老、莊之所以流行,完全是由時代背景所決定的,只有符合“自然”,才能超越名教的羈絆,唯有“任心”才能“自足其性”,任心順自然促使名士對自然山水的接近,名士的詩文向這一方面發展,造成人們對自然山水的真誠愛好。像竹林七賢,蘭亭修鍥等是人類生態平衡的一種必然途徑,所以陶淵明放棄了“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的生活,回歸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足其性的境界。

水墨 水墨

魏晉人對自然的欣賞,與後來觀賞自然不全相同,這一時期的對自然的愛好,是從現實“衛生每苦拙“,“賢者避其世”的真正隱逸出發,也就是說從入世的實踐中,真正體驗到老莊思想境界對自然山水產生的內心欣慰。《世說新語·言語篇》記有:簡文帝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這種襟懷間充滿著恬淡思想的魏晉之風,絕不是簡文帝一個人的境界,而是在當時名士對自然的理解和心態上有一定的代表性,宗炳的《畫山水序》和王徵的《敘畫》,就是在這樣的境地產生的。宗炳認為:神為形本,“清升無窮”,“妙萬物而為言”,“上際於天,下盤於地”,“坐徹宇宙”。他寫了一篇《畫山水序》:聖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至於山水,質有而靈,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堅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皆得之於一圖矣。”

這篇可以作為東方美學思想發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國山水畫創作思想和技法理論史上最早,也最富有神采的宣言,“含道應物”、“澄懷味象”說明一個藝術家在對待自然萬物時,要有深厚的修養和恬淡的襟懷,才能反映客觀事物和品味它們的形象。“質有而趣靈”,因為“道”所生的“有”——山水,雖然巍然千古,而其實質卻變動不居。哲人用他們的悟性來順應自然,使有慧心的人“精神四達,並流無極”。山水以其形象來體現自然的無為,使善生者情抒意暢,怡然自得。要在閒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不違天勵之叢,獨應無人之野中,達到“萬趣融其神思”的創作境界。這樣的山水畫是可以當作“澄懷觀道,臥以逰之”,圖之於壁,能夠“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

當時山水畫正處在萌芽狀態時期,而山水畫理論已有如此高明的見地,這完全是這個時代士族階層對現實生活的思想影響所成。魏晉清淡和老莊的清靜無為,在當時的詩、賦文學領域中已經形成不求仕進,寄情自然的氣候,加以佛學的東來,更助長自然玄風的進一步成熟。王徽他寫的《敘畫》也和宗炳的《畫山水序》一樣,在當時開山水畫風氣之先:“望秋雲,神飄揚,臨春風,思浩蕩;……綠林揚風,白水激澗“,這不是運諧指掌的技巧所能奏效,而是要靠畫家心神領會,這就是對象和作者所交融的情景,致和畫家神思所交融的情,這就構成繪畫藝術“ 法自然而化”,“萬物將自化”的畫道。

魏晉時期,崇尚自然的山水畫,像一股清風,吹進了原來繪畫這所肅穆的殿堂中來,自然隱逸的思想,對畫家自然觀的陶冶使山水畫有了它自立門戶的理論基礎,山水畫在兩晉南北朝,屬於理論性的創作審美觀已經脫穎而出,由於當時士大夫對老莊思想的崇尚,主張清靜無為,寄情自然山水而有特殊的境界和感受,使後來的山水畫家也很難越過當時的思想高度,但在技法表現的實踐上,這時始終處於萌芽狀態。

六朝人對自然山水的精神嚮往,要比山水畫的實踐早400年,真正能夠和魏晉人的自然觀,思想境界相接踵的仍然是隋唐的詩賦文學。但從而開啟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先河。

活動交流

藝術交流 藝術交流
國際交流 國際交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