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他博讀書史,兼進武略,年方弱冠便以文武全才聞名鄉里,被朝廷授予世襲把總一職。胡元龍輕視功名,注重工農業生產, 18歲時辭棄把總官職,在貴溪村的李村塢築5間土房,栽4株桂樹,名之曰“培桂山房”,在此墾山種茶。清光緒以前,祁門不產紅茶,只產安茶、青茶等,當時銷路不暢。光緒元年(1875),胡元龍在培桂山房籌建日順茶廠,創辦儒信園茶行,用自產茶葉,請寧州師傅舒基立按寧紅經驗試製紅茶。經過不斷改進提高,到光緒8年(1883),終於製成色、香、味、形俱佳的上等紅茶,胡云龍也因此成為祁紅創始人之一。瓷土亦是祁門特產,同治4年(1865),胡元龍在祁東莊嶺村,發現了“太和坑”瓷土礦,被定為御瓷專礦,祁門瓷土業因此得到大發展。
人物簡介
胡元龍為人急公好義,主持公道,濟困扶危,威望很高。戊戌維新後,科舉廢止,但祁門山區風氣閉塞,無人興辦學校。他乃大力倡導,邀聚南鄉人士,於光緒 30年(1904)在平里創立梅南學校,開祁門辦新學之先河。次年,祁門縣高等國小校,在其影響之下,亦籌創成立。貴溪村四境皆山,胡元龍認為要改善民眾生活,必須發展農業生產,開荒種地。當時荒山皆為祠會占有,他打破封禁條規,集合村中百姓,宣傳墾荒的益處,簽具公約。並自己帶頭,墾山千餘畝,種植茶葉、茶籽、毛竹、杉樹,村人群起仿效,收入大增,生活改善。以後祁門各地也都援例開墾,造成自墾自產自得之風,促進了生產發展。
胡元龍曾對子孫說:“書可讀,官不可做”,並撰廳聯一對曰:“做一等人忠臣孝子,為兩件事讀書耕田”,可見其輕視功名、注重生產的思想,後人尊其為“祁紅鼻祖”。
人物故居
胡元龍故居,位於平里鎮貴溪村文橋組,作為平里鎮的重要歷史遺存,已經列入2010年祁門縣“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該故居建築為兩層磚木徽派建築,面積約220餘平米。據調查,胡元龍故居現居住人為胡春娟夫婦,該故居產權歸屬戶較多,現居住者僅擁有一層產權。該古民居在列入保護利用工程前,已有數十年未經修繕,屋架和主梁、木構架多次朽爛、屋面漏雨現象嚴重。
祁門縣文廣新局多次會同平里鎮、貴溪村實地進行調查摸底,上門開展相關宣傳,現已對故居實施了掛牌保護。下一步將由平里鎮政府組織實施維修工程,對胡元龍故居進行局部的重點修繕,縣百村千幢工程領導組辦公室安排補助資金。也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加入保護胡元龍故居的隊伍當中,使這一名人故居早日得到妥善保護和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