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淋巴瘤的病因尚未明確,可能是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使處於不同階段的免疫活性細胞被轉化或機體的調控機制被擾亂,導致淋巴細胞異常分化和增殖。已發現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染色體畸變
90%以上的淋巴瘤可出現染色體畸變,包括染色體數目異常和染色體結構畸變(如易位、插入、缺失)。
2.病毒感染
反轉錄病毒人類T淋巴細胞病毒Ⅰ型是淋巴瘤的病因。5%~10%愛滋病患者可出現淋巴瘤,以小腸淋巴瘤多見。
3.細菌感染
主要是幽門螺桿菌感染。
4.物理、化學因素
長期或大劑量輻射,可使胃腸道淋巴瘤的發病率增加。
5.免疫系統異常
多種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可導致原發性小腸淋巴瘤的發生。
臨床表現
其症狀與部位和病理類型有關,一般無特異性。
1.胃淋巴瘤
常有噁心、嘔吐、食慾下降、腹瀉、乏力、腹痛、上腹部包塊,腹痛症狀逐漸加重,還可有糞便潛血、貧血。
2.食管淋巴瘤
起病較年輕,進展迅速,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吞咽困難,與食管癌鑑別較困難。
3.小腸淋巴瘤
症狀較明顯,表現為噁心、嘔吐、食慾下降、乏力、盜汗、體重減輕。腹痛明顯,可為脂肪瀉。還可出現高熱、腸穿孔或進行性不完全性腸梗阻,黏液膿血便較少見。
4.結直腸淋巴瘤
病情進展快,與小腸淋巴瘤相比,症狀不明顯,腹痛一般較輕。排便與糞便狀態表現為腹瀉、膿血便、里急後重、腹瀉與便秘交替等。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常規檢查有血常規、肝功能、血乳酸脫氫酶、尿酸、β2微球蛋白、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等。大多數免疫增生性小腸病患者,血清僅重鏈蛋白增多,可有低蛋白血症、貧血以及血鹼性磷酸酶增多,但是缺乏特異性。部分胃淋巴瘤患者可出現貧血、紅細胞沉降率增快。
2.內鏡檢查
胃鏡、結腸鏡、小腸鏡在此病診斷中有重要作用。活檢時內鏡超聲可用於明確腫瘤浸潤深度及胃旁淋巴結受累情況,並可指導治療和評估預後。
3.影像學檢查
胃結外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X線鋇餐檢查可發現結節、潰瘍、息肉及浸潤性病變。小腸淋巴瘤X線鋇餐見小腸有較廣泛的病變,十二指腸、空腸病變顯著。
4.幽門螺桿菌檢測
對懷疑胃MALT淋巴瘤者常規行此檢測。
診斷
1.臨床表現
一般無特異性,可有噁心、嘔吐、食慾下降、腹瀉等胃腸道症狀。
2.輔助檢查
胃鏡檢查是診斷胃淋巴瘤最常用的方法,腫瘤常發生在胃竇部。胃鏡下常為瀰漫浸潤型病變,胃壁增厚,胃腔狹窄,皺襞粗大,充氣胃壁擴張性差,病變組織脆,易出血。對內鏡下懷疑淋巴瘤的病灶,建議多點深取活檢,甚至取大塊病理組織進行活檢,以提高活檢陽性率。
治療
各種病理類型的治療原則與其他部位相應類型的淋巴瘤治療原則基本相同,治療手段主要包括手術、化療、放療、自體幹細胞移植等。
1.手術治療:胃腸道淋巴瘤目前已不推薦,因為器官切除後遠期併發症多且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手術治療指征包括:①病變局限,先切除病變腸段,可提高對後續放化療的耐受性;②出現出血、穿孔、腸梗阻等需要手術處理的併發症;③懷疑腸道淋巴瘤,難以取得病理診斷證據,可通過剖腹探查,切除病變同時取得病理確診。
2.化療:主要使用CHOP方案,即環磷醯胺、多柔比星、長春新鹼、強的松治療,必要時給予患者利妥昔單抗免疫治療,以減少穿孔、出血等併發症的發生。
3.放療:近期的研究證實胃淋巴瘤單純放療也可獲得5年無病生存的完全緩解,因此對於I期和II期幽門螺桿菌陰性或治療後持續的胃淋巴瘤“受累區域”,4周總劑量30Gy的放療可以作為治療的選擇。腸淋巴瘤因其多灶性及其播散特性,臨床實際套用中放療往往無法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