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普模式主要特點
(1)強調了十個要素間的相互聯繫與相互作用,一個要素採取的決策會影響其他要素的決策;
(2)要素之間沒有線條連線,表明在有些情況下也可以不考慮某一要素;
(3)學習需要和學習目的在這個環境結構的中心,說明它是教學設計的依據與歸宿,各要素都要圍繞它來進行設計;
(4)表明教學設計是一個連續過程,評價和修改作為一個不斷的活動與其他要素相聯繫;
(5)教學設計是一個靈活的過程,可以按照實際情況從任何地方開始,並可以按任何順序進行。
肯普的這一模式是以學科教學、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模式中尋找自己工作的起點,按具體需要編排順序。在他的著作中對學科內容、目標的確定和資源的選擇等方面的闡述對教師很有吸引力。但是,他對教學活動、形成性評價和修改的說明都不夠詳細。肯普的教學設計程式:
1列出課題,確定每一課題的教學目的;
2分析學科特點;
3確定可能取得明顯學習成果的學習目標;
4列出每一學習目標的學科內容和大綱;
5設計預測題
6選擇教與學的活動和教學資源
7協調所提供的輔助服務;
8實施教學;
9根據學員完成學習目標的情況,評價教學活動以便進行反饋和再修正。
四個基本要素
四個基本要素:是指教學目標、學習者特徵、教學資源和教學評價。肯普認為,任何教學設計過程都離不開這四個基本要素,由它們即可構成整個教學設計模式的總體框架。
三個主要問題
三個主要問題:肯普認為任何教學設計都是為了解決以下三個主要問題:① 學生必須學習到什麼(確定教學目標);② 為達到預期的目標應如何進行教學(即根據教學目標的分析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根據學習者特徵分析確定教學起點,並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策略、教學方法);③ 檢查和評定預期的教學效果(進行教學評價)。
十個教學環節
十個教學環節:是指①確定學習需要和學習目的,為此應先了解教學條件(包括優先條件與限制條件);②選擇課題與任務;③分析學習者特徵;④分析學科內容;⑤闡明教學目標;⑥實施教學活動;⑦利用教學資源;⑧提供輔助性服務;⑨進行教學評價;⑩預測學生的準備情況。
為了反映各環節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交叉,肯普沒有採用直線和箭頭這種線性方式來連線各個教學環節,而是採用如圖所示的環形方式來表示ID模式。圖中把確定學習需要和學習目的置於中心位置,說明這是整個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各環節均應圍繞它來進行設計;各環節之間未用有向弧線連線,表示教學設計是很靈活的過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從任一環節開始,並可按照任意的順序進行;圖中的“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和“修改”在環形圈內標出,這是為了表明評價與修改應該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