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瘺管切開術

肛門瘺管切開術用於肛瘺的手術治療。 肛瘺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腸,是與肛周皮膚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內口位於齒線附近,外口位於肛周皮膚上,經久不愈,是肛管、直腸疾病中的常見病。肛瘺的分類方法較多,但不外乎以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的所在部位、瘺管行徑與肛管括約肌的關係而分。目前多按瘺管與括約肌的關係將肛瘺分為4類。

手術名稱

肛門瘺管切開術

別名

肛瘺切開術;肛瘺的瘺管切開術

分類

普通外科/肛管、直腸手術/肛門、肛管的手術/肛瘺手術

ICD編碼

49.1101

概述

肛門瘺管切開術用於肛瘺的手術治療。 肛瘺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腸,是與肛周皮膚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內口位於齒線附近,外口位於肛周皮膚上,經久不愈,是肛管、直腸疾病中的常見病。肛瘺的分類方法較多,但不外乎以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的所在部位、瘺管行徑與肛管括約肌的關係而分。目前多按瘺管與括約肌的關係將肛瘺分為4類。

①括約肌間肛瘺:多為低位肛瘺,最常見,約占70%,為肛管周圍膿腫的後果。瘺管只穿過內括約肌,外口常只有一個,距肛緣較近,約3~5cm。少數瘺管向上,在直腸環肌和縱肌之間形成盲端或穿入直腸形成高位括約肌間瘺。②經括約肌肛瘺:可以為低位或高位肛瘺,約占25%,為坐骨直腸窩膿腫的後果。瘺管穿過內括約肌、外括約肌淺部和深部之間,外口常有數個,並有支管互相溝通。外口距肛緣較近,約5cm左右,少數瘺管向上穿過肛提肌到直腸旁結締組織內,形成骨盆直腸瘺。③括約肌上肛瘺:為高位肛瘺,少見,占5%。瘺管向上穿過肛提肌,然後向下至坐骨直腸窩穿透皮膚。由於瘺管常累及肛管直腸環,使治療較困難,需分期手術。④括約肌外肛瘺:最少見,占1%,為骨盆直腸膿腫合併坐骨直腸窩膿腫的後果。瘺管穿過肛提肌與直腸相通。這種肛瘺常由於克隆病、腸癌或外傷所致,治療要注意其原發病灶。以上分類在高低位方面較細緻,有利於手術方法的選擇。

臨床上常簡單地將肛瘺分為低位或高位兩類,前者是瘺管位於肛管直腸環以下,後者是瘺管在肛管直腸環以上。也有從瘺管的形狀分為直瘺、彎瘺及蹄鐵形肛瘺。直瘺常為低位肛瘺,蹄鐵形肛瘺常為高位,彎瘺可以是低位,也可以是高位。從病理變化上,又可分為化膿性肛瘺及特異性感染所致的肛瘺。

肛瘺不能自愈,必須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原則是將瘺管全部切開,必要時將瘺管周圍瘢痕組織同時切除,使傷口自基底向上逐漸癒合。

適應症

肛門瘺管切開術適用於:

1.低位直型或彎型肛瘺,其管壁纖維組織不多者,均可採用。

2.黏膜下瘺或肛管皮下瘺。

3.在多發性肛瘺病人,為了減少肛管周圍組織的缺損,側支瘺管或較小的瘺管適用切開術。

4.配合掛線療法治療高位或複雜性肛瘺。

禁忌症

伴有急性感染或積膿時,須先控制感染。

術前準備

1.複雜性或高位肛瘺應做40%碘化油造影。方法是:先用溫鹽水灌腸,排淨大便,坐浴1次。在肛緣及外口各放一金屬標誌。用造影針頭(用硬膜外穿刺針或小號穿刺針去頭部代之),從外口插入。先後用3%過氧化化氫及鹽水沖洗管道,增加造影成功率,然後在X線透視下加壓注入造影劑,觀察造影劑的走向,並做正位及側位拍片。

2.肛門周圍皮膚剃毛。

3.術前1d給流質。

4.必要時術前4~6h做肥皂水灌腸。

麻醉和體位

局麻,骶管麻醉、鞍麻等可選一種。俯臥位、側臥位或截石位。

手術步驟

1.低位直型肛門瘺管切開術

(1)截石位。用探針確定瘺管的方向和深度後,再用有槽探針從外口插入,內口通出,沿探針槽溝方向將瘺管全層切開。

(2)用刮匙刮除瘺管壁的壞死組織和肉芽組織,必要時切除周圍的瘢痕組織,創口內填以油紗布。

2.低位彎形肛門瘺管切開術

(1)截石位。先在肛管內塞入一塊白紗布,再用磨平針尖的注射針從瘺管外口注入消毒的亞甲藍或甲紫少許,如紗布染有顏色,則有助於尋找內口。注射亞甲藍也是為了便於在手術時辨認瘺管走向。

(2)將有槽探針從瘺管外口緩慢插入,遇有阻力即停止。然後沿探針方向用電刀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瘺管外壁,使瘺管部分敞開。

(3)再將有槽探針插入瘺管的殘留部分,並逐步以同樣方法用電刀切開探針的表面組織,直到整個瘺管完全切開為止。

(4)用刮匙將瘺管壁上染有亞甲藍的壞死組織和肉芽組織刮除乾淨。

(5)再剪除創口邊緣的皮膚和皮下組織,使成一寬闊的創面,仔細止血後,創面用碘仿紗布條或油紗布充填。

3.蹄鐵形肛瘺切開加掛線療法

蹄鐵形肛瘺是一種特殊型的貫通括約肌的肛瘺,也是一種高位彎形肛瘺,瘺管圍繞肛管,由一側坐骨直腸窩通到對側,成為半環形如蹄鐵狀,故名。在齒線附近有一內口,而外口數目較多,分散在肛門左右兩側,其中有許多支管,向周圍蔓延。蹄鐵形肛瘺又分為前蹄鐵形和後蹄鐵形兩種。後者多見,因肛管後部組織比前部疏鬆,感染容易蔓延。

蹄鐵形肛瘺為高位彎形肛瘺的一種。應採用切開加掛線療法。

(1)後蹄鐵形肛瘺,先用有槽探針從兩側外口插入,逐步切開瘺管,直到兩側管道在接近後中線相遇時,再用有槽探針仔細地探查內口。內口多在肛管後中線的齒線處。

(2)如瘺管在肛管直腸環下方通過,可一次全部切開瘺管和外括約肌皮下部和淺部。

(3)如內口過高,瘺管通過肛管直腸環的上方,須採用掛線療法。即先切開外括約肌皮下部、淺部及其下方的瘺管,然後用橡皮筋由剩餘的管道口通入,經內口引出,縛在肛管直腸環上,這樣可避免因一次切斷肛管直腸環而造成肛門失禁。

(4)最後剪除創口邊緣的皮膚和皮下組織,使創面敞開,並刮除瘺管壁的肉芽組織。創面填以碘仿紗布或油紗布。

術中注意要點

1.肛瘺手術成功的關鍵在於 ①正確找到內口;②切開或切除全部瘺管,包括主管、支管和交通管;③正確處理好括約肌與瘺管的關係;④術後創口引流通暢。以上條件缺一不可,否則會導致手術失敗或造成嚴重的後遺症。

2.肛管括約肌切斷問題 術中應仔細摸清探針位置與肛管直腸環的關係,如探針在肛管直腸環下方進入,雖全部切開瘺管及大部外括約肌及相應內括約肌,由於保存了恥骨直腸肌,不會引起肛門失禁。如探針在肛管直腸環上方進入直腸(如括約肌上肛瘺、括約肌外肛瘺),則不可做瘺管切開術,應行掛線療法或掛線分期手術。第1期將環下方的瘺管切開或切除,環上方瘺管掛上粗絲線,並紮緊。第2期待大部分外部傷口癒合後,肛管直腸已粘連固定,再沿掛線處切開肛管直腸環。

術後處理

肛門瘺管切開術術後做如下處理:

1.術後24h更換敷料。創面較大者,可延遲48h後更換敷料。

2.每日檢查創口,避免切緣粘連而致引流不暢。務使創面肉芽組織由底層向外生長。

3.在肛瘺治療的全過程中,換藥是重要一環。正確的換藥可促進創口生長,加速癒合,不正確的換藥則延緩生長,增加再次手術的痛苦。換藥不應單純理解為更換創口敷料,更主要是密切觀察創口的變化,及時處理。因此應注意下列幾點:①換藥時應詢問病人有無自覺症狀,如發熱、疼痛等,是否與創口有關;還要結合創口,判斷是否相符。否則應查找原因,進行處理。②注意創面肉芽組織生長是否健康,是清潔鮮紅,還是紫紅色。有無水腫等。③創面有無分泌物,並觀察稀稠度及顏色,壓迫創口周圍有無繼續流出分泌物。④創緣皮膚有無內翻、壓迫創口造成引流不暢。⑤在治療的中、後期,應特別注意創口有無粘連及假道形成。如出現創緣皮膚有凹陷性水腫,大多數由殘餘管道或感染化膿所致。⑥對高位肛瘺定期做直腸指診,了解底部肉芽生長情況、引流及掛線的鬆緊度。⑦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如肉芽組織生長過多,應及時剪除,有殘留管道、感染及創口內翻等,應及時擴創、修剪。

4.要正確地找到內口,一般在探針穿出內口時,如不出血,證明內口位置準確。

5.橡筋脫落後,注意傷口必須從基底部開始,使肛管內傷口先行癒合,防止表麵皮膚過早粘連封口。

併發症

1.出血

不多見。常由於血管回縮而未予及時結紮所致。可暫時用紗布填塞,加壓包紮。如出血仍未能停止,須手術止血。

2.肛門失禁

雖屬少見,但是嚴重的併發症。多由於切斷了肛管直腸環,或者部分切斷,而致肛門完全失禁或部分失禁。

3.肛門瘢痕攣縮變形

主要因肛瘺創口大而深,靠近肛緣組織切除過多過廣,發生創緣塌陷,癒合後瘢痕收縮發生肛門變形。其次是手術時切斷肛尾韌帶或切除尾骨後,肛門向前移位,改變直腸與肛管的角度。

4.創口生長緩慢

若肛瘺創口大而深,生長慢是正常的。若生長過於緩慢,要考慮以下因素:①病人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結核病等;②創口內有異物存留,如絲線、敷料、魚刺等;③換藥不當,處理欠及時,造成創口粘連及假道形成,甚至創口感染。

5.直腸黏膜脫垂

常伴隨肛門失禁,兩者發生原因相同,必要時須同時處理。

6.尿瀦留

除本身有泌尿生殖系統疾患外,主要由疼痛引起的反應性尿瀦留。肛管神經與膀胱頸部神經關係密切,肛門部刺激常可引起後尿道和膀胱頸部痙攣,尤其在放置肛管的病例更為常見。只要除去疼痛病因,適當給予鎮靜劑常可排尿。如仍不能排尿,可給氨甲醯膽鹼0.25mg皮下注射。術後12h仍不能排尿者,須導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