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食物鏈

職場食物鏈

職場食物鏈,所謂食物鏈,通俗地講,各種生物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的關係(捕食關係)彼此聯繫起來的序列,在生態學上被稱為食物鏈。同樣的,在職場中這種弱肉強食的關係鏈我們也稱之為職場食物鏈。其實是把職場默認為一個從底層到頂層的金字塔結構,但在現實中並不盡然,“沒有誰是最弱的,職場更可能是一個循環的環狀結構”。

概述

職場恆久遠,鬥爭永相伴。職場其實就是天然的狩獵場,形成了一條獨特的食物鏈,所有進入職場的人都會主動或者被動地捲入遊戲。遊戲的各個角色相互依存,又相互競爭,從而形成職場上的“動態平衡”。找準自己的角色,才能在職場中“適者生存”。

現象

案例一

職場食物鏈職場食物鏈
小喻畢業後就進了一家國企,她見人就笑的好脾氣,很快得到了公司前輩們的喜愛。因為單身,沒什麼家庭瑣事,她早上很早就來公司,晚上下班也不著急回家,周末值班從來沒有半句怨言,因為她覺得“得到別人的認同、受到大家的歡迎很重要”。

漸漸地,同事們發現了她的“優點”,開始有意無意地使喚她——“小喻,我兒子感冒了,得帶他上醫院,周六你替我值班吧!”“小喻,明天上午你早點過來替我做個PPT吧,你大學裡肯定特別擅長這個!

在經歷了最初“學習雷鋒好榜樣”的自我安慰後,小喻終於受不了了。但當她說出第一個“不”字時,周圍的人都異樣地看著她:“還以為你是個很隨和的人呢!”

原因分析

且不論職位高低,職場食物鏈底端有一類人,叫“老好人”。心理諮詢師解讀,“好”的定義不見得是“善良”,更多是“軟弱”,不敢或者不願和他人直接發生衝突,逐漸淪為誰都能使喚的“公僕”。

解決方法

解決問題的前提是要把握好主線,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要什麼。

如果志存高遠,在自己的承受範圍內多磨練一點,對自己的成長有幫助,也未嘗不可;如果已經超出自己的承受範圍,就要出面去維護界線。有理有據地拒絕並不見得會激化矛盾,但要做好的心理準備是,如果你之前給人留下的印象都是‘老好人’,在最開始轉變時,周圍人對你的變化不一定能接受。

一名已經走過這個階段的職場人士說:“當我最開始說‘不’的時候,哪怕合情合理,同事都很驚訝,覺得我沒有以前可愛。但我覺得,被尊重比被認同更加重要。”

案例二

職場食物鏈職場食物鏈
一位私營企業主很焦慮,因為自己找不到合用的人。簡而言之,能力不夠的人不能用,能力強的人不敢用,交給誰都不放心。於是,上至公司戰略規劃,下至辦公用品發票,他都不得不親力親為。相比之下,他的秘書反而挺輕鬆,反正什麼事老闆都要親自決定,他在一旁照辦即可。

明明是處在職場上層的管理者,卻掉到“食物鏈”底端,怪誰呢?顯然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了那個位置。

原因分析

管理者的主要職責是帶領一個團隊,負責分工協作、流程進度。如果把太多精力花在無關緊要的細節上,精力肯定不夠。

解決方法

專家給出的建議是,管理者應該學會信任他人,同時信任自己。

信任他人,意味著該指導的地方指導,該支持的地方支持,該放手的地方放手。如果團隊成員大體是盡職的,有些小瑕疵也無傷大雅,沒有必要錙銖必較。信任自己,意味著管理者知道風險在哪兒,也自信能擔得起這樣的風險。

案例三

職場食物鏈職場食物鏈
金子是一家公司的最基層員工。從上班第一天起,他的吐槽功力就得到了極大開發,因為他發現,公司里到處都是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開。“值班這個事,本來是大家輪流的,可是呢,高半級的人找藉口說家裡臨時有事,就讓我把他的班頂了。”“有些下屬會來事兒,差不多成了領導的24小時聽差,全身心地去巴結,幫領導接送孩子、買菜、周末安排旅遊……”

金子覺得,自己毫無疑問就處在職場食物鏈的最底層,“領導說你行,不行也行;領導說你不行,行也不行”。

原因分析

其實對一部分基層員工來說,底層只是階段性的處境。所有新人,除非是“二代”,都要經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過程。很多最後做到高管的人,都有在基層部門的實踐經驗。“如果準備充分、擅於學習、下的工夫夠,就會發展得比較順利”。

而對另一部分本身沒有那么大野心的人來說,找到能力和工作的平衡也是一種方式。“有些人可以往上走,但這樣工作就會占用更多時間。他們更傾向於認為,工作只是帶來穩定收入的途徑,寧願花更多時間在家庭上”。

最難的情況是,既不操心也不甘心,沒在工作上下工夫,也不滿足現狀,這種糾結的狀態就比較難受,不如尋求徹底的改變。

解決方法

如果你在職場,哪怕看起來處在底端,也不是最糟糕的。底端的感覺無非是你在幾十人、幾百人的公司小環境裡所處的位置。視野放大一點,畢竟很多人想進職場還沒進來。

“食物鏈底端”,其實是把職場默認為一個從底層到頂層的金字塔結構,但在現實中並不盡然,“沒有誰是最弱的,職場更可能是一個循環的環狀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