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聲唱法
美聲概述
美聲唱法不僅是一種演唱技巧,一種演唱風格,而且是一種美學思想的體現。因此,首先是一個文藝思想、藝術思想的學派,然後才可視為歌唱學派,從歷史角度上我們可以這么說,美聲唱法是歌劇的產物,歌劇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產物,文藝復興運動是當時歐洲資產階級運動期間萌芽的經濟基礎在上層建築領域中的反映。
產生過程
美聲唱法的產生與歐洲整個、聲樂發展進程相互聯繫。漫長的歐洲中世紀,教會與封建主政權相互依託,基督教教義成為一切思想的基礎,音樂、聲樂同樣附屬於宗教教義的法規。作為聲樂藝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宗教歌曲從羅馬聖詠起進入了鼎盛時期。羅馬聖詠在經歷了200年後,進入一個全新時期,這就是格里哥利時代取得聖詠的統一。
格里哥利聖詠
藝術特徵、音色審美觀念、演唱方式的規定(男性演唱)跟美聲唱法有很大的區別。需要仔細聽,分析,辨別它們不同的地方。
格里哥利聖詠是歐洲宗教音樂創作的典範,體現了當時世界聲樂藝術的傑出成就,即使在今天的教堂里,我們仍然能感受到此種遺風。
時代背景
(1)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2)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義大利佛羅倫斯第一部歌劇的誕生;
(3)為適應當時歌劇的演唱,在繼承和發展宗教歌曲、世俗歌曲中合理、科學的部分,吸取以往聲樂教育中的有益經驗,發展美聲唱法。
2、重點介紹:佛羅倫斯藝術集團主要成員以及集團研討的主要問題(對美聲唱法的發展所做的貢獻)。
3、闡述當時美聲唱法的演唱風格,以及形成演唱風格的主要原因。
唱法特點
美聲唱法,從字義講是’’美好的歌唱‘‘意思,它最早出現在十七世紀義大利的佛羅倫斯,並在那個世紀傳播到義大利的其它主要音樂中心城市;威尼斯、羅馬、那不勒斯以及後些時候的米蘭。當時,只有所謂’閹人歌手‘,用那種特殊的氣息控制而發出的’假聲‘。
在義大利和歐洲,女性始終被排除在天主教堂及許多中心城市的劇場之外。男性和女性角色均由中性者來扮演,其中一些偉大的歌唱家在整個十八世紀部分時間一直統治著義大利的歌劇舞台。
美聲唱法在十九世紀以前被職業教師和學生們嚴加保密。它是以口傳心授來教學的一種聲樂藝術。不過,那是基於特殊的發聲法乃是毫無疑問的。
後來的伽塔諾.納瓦和米蘭著名的男中音聲樂教師查理斯.斯坦內,突破了保密的清規戒律,向他的學生髮放了一本聲樂練習書,名為《實用聲樂練習法》,這種唱法才公諸於世。在二十年代末,我國的留學生將這種唱法引進中國,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
綜合專家的論著,美聲唱法可概括為:音色圓潤豐滿,優美流利,發聲自如,音與音連線平滑均淨,花腔裝飾流暢靈活。
美聲歌者還很注重聲音的效果,在歌唱時力求發揮嗓子的最大能量,真假聲混合共鳴豐富渾厚,歌唱氣息持久連貫。
此外,美聲唱法特彆強調聲音位置的“高位安放‘‘,歌唱者瞬間發出的高位置的聲音,是檢驗美聲歌唱顫音獲得與否的明證。我國楊洪基、劉維維、麼紅、鄭詠等歌唱家的演唱即為美聲歌唱的典範。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及特點:民族唱法起源於我國,它已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就占人口最多的漢族來說,有著十分豐富的聲樂文化傳統。這種傳統的形成,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經過長期的歌唱實踐,由於語言特點、歌唱習慣、生活格調、樂曲性質等因素的影響所累積起來的。
它和西方的歌唱藝術相比較,存在著一些顯著的差別。在中國傳統的歌唱活動中,歌唱方法大致可分為兩種基本類型:民族的唱法 [指唱民歌、山歌小調]和戲曲的唱法 [指戲曲、曲藝]。不論是哪種唱法,都有著極大的個別性。如在戲曲中,不僅生旦、老旦、淨、醜發聲有所差異,就是同一行當每人也不盡相同。
京劇的四大名旦 [梅、程、尚、荀]就各有各的用聲方法。至於唱民歌、哼小調唱法更是各色各樣了。以往,戲曲中都是以男代女表演的,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發聲方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不自然的歌唱現象雖日漸減少,但其歌唱方法的影響,卻明顯存在著,從而使後者在繼承的問題上,必須考慮吸取什麼和怎樣吸取。到了本世紀初期,西洋的 “美聲”歌唱形式和歌唱方法傳入我國,新式音樂教育的普及和新式音樂學府的出現,為聲樂文化增添了豐富的色彩。
於是,在民間和戲曲兩類唱法之外,又加上了西洋的“美聲唱法’’。這種唱法的傳入又是多渠道的,如;義大利、俄羅斯、英國、美國、德國、法國、品種多樣,風格五彩繽紛。這種聲樂的百花齊放,使許多歌唱家在歌唱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交流以及相互矛盾的現象。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如今傳統的與外來的結合已較協調,彼此相互滲透融合,逐漸形成新的民族聲樂體系。這種體系是根據我國漢語語音的特點,並在此基礎上,遵循咬字的準確清新,發聲舒暢圓潤、歌唱流利動聽、表情純樸細緻真摯、風格濃郁親切等等傳統的聲樂美學原則,在幾代人的歌唱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
民族唱法是現今我國主要的一種聲樂演唱藝術,它注重歌唱的氣息、呼吸、喉頭的穩定,聲音位置的強化,歌唱的共鳴原則,音響的要求”高位置、靠前“,高位置靠前的歌聲宏亮、圓潤、清脆、明亮,這與傳統唱法基本一致。民族唱法在歌唱中還強調“字正腔圓”、“以情帶聲,聲情並茂”的原則。
許多歌唱家在很好地學習和繼承中外“民族”和“美聲”唱法與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和創新,演唱了許多深受廣大聽眾歡迎的各類歌曲。像蔣大為、閻維文、彭麗媛、宋祖英就是當今民族唱法的優秀代表。
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的起源及特點:“通俗唱法”也叫“流行歌曲唱法”,由於中外語言的特點各有不同,差異是存在的,但是也有不少共同之處。在西方直到1900年,古曲的“美聲和”通俗的“的歌唱方法,並沒有根本上的區別,雖然演唱歌劇要比演唱輕歌劇和流行歌曲需要更為豐滿的聲音和更高的歌唱技巧。
到了1920年以後,這兩種不同的音樂演唱風格,由於流行歌曲的歌唱者開始用話筒而產生了分歧,因為它不在需要把聲音唱的很大的技巧,這啟發了白人歌者丟開節拍穩定的音調和拍子。
這種朗誦或講讀的歌唱風格,採用口語的形式和句讀,對聲音的炫耀也不象古典聲樂歌唱者那么強調,或那么注意保持明確的旋律線,這時歌手的聲音都具有輕鬆、圓潤、親切的色澤。在中國,通俗唱法大約出現在20年代後期的上海,它真正為廣大民眾喜愛,並開始繁榮,則是1980年前後鄧麗君的歌聲進入大陸後。
鄧麗君溫馨撲實的演唱風格,對大陸青年歌手的演唱實踐,或對歌曲的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至今還沒有一個人在藝術成就和影響上能超越過她。可以說”通俗唱法“在表演上突破了某些正宗音樂流派的傳統形式,使歌唱藝術大大放下架子,接近了那些”與音樂無緣”的沒有長出“音樂耳朵”的人們。
這就是為什麼通俗唱法一經流傳就迅速為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學生所喜愛的緣故。通俗唱法總的來講是從民間和古典的聲樂傳統中發展出來的一種說話似的自然的歌唱發聲形式,主張情真意切,平易近人。
歌者雖然在聲音上並不是特別講究,但是他們每每具有個性和表現歌曲的風格特點的能力,並善於通過歌曲和聽眾產生交流。通俗唱法又是多類型多色彩的。
從現今國內通俗歌手毛阿敏、謝小東的唱法看,在大方向上接受了民族聲樂“字正腔圓”、“聲情並茂”的優良傳統,在發聲方法上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了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發聲原理,又吸納了港台的通俗唱法,乃至歐美通俗唱法中表情達意的獨特方法,形成了多樣的類型和不同特色。
至於氣息的均調、起音的舒展、音流的通暢、音質的柔和、位置的恰當、吐音的自然、咬字的清晰、表情的真摯等這些歌唱的普遍原則,雖然是共同的,但是通俗唱法中其自身的特點則是顯而易見的。
典型代表
藝教星是一款專注藝術教育行業的App。其中涵蓋藝術教育行業所有門類,旨在打造藝術教育領域完善的網際網路平台,促進藝術教育行業良性發展。同時藝教星也是一款專業化藝術類交流學習軟體,機構、老師、學生、家長等多方可在社區內交流學習並共同成長。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大背景下,藝教星致力於打造專業藝術教育交流合作網際網路平台。
歌劇簡介
義大利歌劇(佛羅倫斯歌劇、羅馬歌劇、蒙特威爾弟、威尼斯歌劇、那不勒斯歌劇)、法國、英國、德國歌劇。
(一)不同區域、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歌劇,對聲樂演唱產生的不同影響。
(二)代表人物、代表作、歌劇題材、藝術特徵、主要貢獻產生的影響
(三)康塔塔和清唱劇
康塔塔和清唱劇於17世紀中後期基本定型,它們和歌劇有著許多相近之處和密切的關係。
康塔塔
(1)康塔塔是為歌唱家、合唱隊和器樂演奏家而寫的作品。
(2)康塔塔的藝術特徵:以數字低音伴奏、若干首宣敘調和詠嘆調交替出現的聲樂套曲。
(3)康塔塔和歌劇的主要區別:前者為室內樂,後者為舞台藝術。
(4)康塔塔的題材和形式都與歌劇接近,但室內演唱沒有布景、道具、服裝,時間也較短,在15分鐘左右,像是獨幕歌劇。使用美聲唱法,對觀眾欣賞水平相對要求較高,營造出一種諧和舒適的演出氣氛。
(5)人物介紹:
(a)義大利作曲家亞力山德羅、格蘭迪是第一個正式以康塔塔稱呼其作品的人。
(b)亞·斯卡拉蒂:優秀的康塔塔作曲家,創作了600餘首康塔塔。
清唱劇
(1)16世紀末正式形成。
(2)介於康塔塔和歌劇之間的形式。
(3)是一種以聽覺為主的藝術形式,故事的展開、情節的敘述、人物塑造,都依靠歌唱和劇中的負責人“敘述者”的道白,沒有表演動作,無需服裝布景。
(4)以聖經故事為題材,由獨唱、重唱、合唱組成,管弦樂隊伴奏的多樂章大型聲樂套曲。
(5)大多數情況下在教堂演唱、聖樂音樂會演唱,以及大齋節和劇院停演季節用以代用歌劇。
(6)清唱劇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有介紹:
A、義大利作曲家賈科莫·卡里西米,代表作《耶弗地》;
B、德國作曲家許茨,代表作《耶穌的臨終七言》、《聖誕清唱劇》、《路加受難曲》、《約翰受難曲》、《馬太受難曲》。
這一時期的宗教歌曲在聲樂領域占有半壁江山,但與宗教歌曲分庭抗禮的是德國藝術歌曲,他是17世紀產生的一種新的聲樂體裁。以民歌旋律為基礎,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唱法靈活,題材也寬泛,形象也生動。這些都為德國藝術歌曲問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