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珠鎮地理
聯珠鎮是墨江縣委、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展中心,國道213線和省道0538線穿鎮而過。聯珠鎮東部與龍壩鄉和元江縣接壤,南面與雅邑鄉相鄰,西面與通關鎮、景星鄉隔江相望,北面與新安鄉、元江縣羊岔街鄉相鄰。地勢自北向南傾斜,高低落差較大,境內最高海拔為馬路村大尖山2278米,最低海拔為忠愛橋680米。聯珠鎮黨委、政府駐地海拔為1282米。
景色
古鎮有 護城河環抱,曾建有城牆,分東、西、南、北四城門,古鎮古城牆遺留下來的 石基現在依然清晰可見,環抱古鎮,見證歷史;城內街道呈 十字形結構,中心曾建有3層高的古鎮標誌性建築物魁星閣(八角樓),掛有“元江軍民府”字樣的牌匾(明清時期碧溪隸屬於 元江縣),第三層貢有傳說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像“魁星”;城內建築以19世紀90年代初建造的“跑馬轉角樓、三房一照壁、一顆印”3種結構的房屋為代表,門面院內雕鏤畫刻,極具古韻;整個古城區房屋的布局橫成排、豎成列,道路成格線狀,有全城消防系統,具有鮮明的官方規劃特徵,是區別於其他古鎮的一大特點。碧溪古鎮在歷史上是雲南“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驛站。碧溪原名碧朔,據世代居住在古鎮的老人講述,碧起源於碧綠的青山,朔起源於其本意。1919年,因碧朔東西兩側各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村前是肥沃的田園,村後是碧綠的青山,故改名為“碧溪”。
茶馬古道上,從滇西的西雙版納、思茅經臨滄、保山、大理、怒江、麗江、迪慶到四川甘孜、西藏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薩,再進入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這一線是中國古代西南地區的國際大通道和經濟命脈,在中國對外經貿、文化交流和傳播上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碧溪古鎮就是這條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 新中國成立前,每天傍晚掛著各大商家名號馬旗的大批馬幫在鏢局的護送下,踏著清脆的馬鈴聲進駐碧溪,場面甚為壯觀。鎮內最多的是為馬幫服務的商鋪和馬店,當地大部分居民主要以為馬幫提供食宿和出售馬掌、馬鞍、馬釘、草鞋和百貨等為生,基本上家家有飲馬井和拴馬柱,最大的馬店可容納上百匹騾馬。
除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築外,八角樓、義倉樓、南門城樓、財神廟、大廟(現為碧溪中學校址)、觀音閣(現為碧溪中學體育活動場地)、地母廟(現為本地人胡永昌家宅)等都是碧溪古鎮極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
元江磨黑高速公路從碧溪邊通過,碧溪作為茶馬古鎮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顯現出來。2004年至2005年,墨江縣投資在碧溪原有的老房屋、古街道的基礎上,對古鎮進行了維修、恢復,部分再現了古鎮的昔日風貌。恢復重建的碧溪古鎮城門樓,使人感受到悠遠古道的氣息。登上城樓,城門外已看不見往日熙熙攘攘運茶鹽的馬幫。城門內卻是百年老宅依舊,百年古道尚存,建築仍然以傳統的土木結構的四合院為主。
從城門到鎮中心十字路口,100多米的街道及兩旁的老宅經過翻修,剛翻修過的古街道寬3米多,中間保留了原有的3條縱向青石板,光滑而古舊。3條青石板之間,是兩條小鵝卵石道。街道兩旁的老宅,有的還掛上了燈籠,呈現出些許節日氣氛。古鎮顯得格外寧靜。
十字路口右側是過去馬幫來往的主要通道,有100多米長,約3米寬。街道緩緩而上,中間是3條縱向的青石板,兩側是鵝卵石,非常光滑。有的青石板上還有一些淺的小凹坑,是年深日久馬蹄踐踏的印痕。街道兩旁的房屋依舊,在1處四合院的樓下,作為民俗陳列室陳列著當地哈尼族一些原始的獨特的生產工具,反映了哈尼人古樸的生產生活方式。
氣候
由於地理環境位置特殊,聯珠鎮屬於典型的立體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2161.2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345.4毫米,四季溫差不明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民族
聯珠鎮下轄32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428個村民小組、88個居民小組,20593戶81524人,其中城鎮居民6446戶19955人、農業人口14147戶61569人。哈尼族、漢族、彝族、拉祜族、回族等24種民族雜居,以哈尼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全鎮總人口的80%。哈尼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的墨江、紅河、新平等縣,人口143.97萬人(2000年),而墨江作為全國惟一的一個哈尼族自治縣,是哈尼族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濃郁的哈尼民族風情是墨江碧溪古鎮吸引中外遊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碧溪古鎮在解放前就有300多戶人家,雕檐花格窗,廂耳房隼扣,成傳統庭院式建築。解放後,新增農戶往兩邊發展,古鎮內依舊保存以往舊貌古韻,現多為哈尼族各支系與漢族雜居,形成哈尼族懂漢語、漢族通曉哈尼語的良好交融局面。漢文化與哈尼文化在這裡得到了和諧地融合。
哈尼族自稱“哈尼”、 “傻尼”、 “白宏”,史稱“和蠻”、“和泥”、“哈泥”、“阿泥”等。新中國成立後,經本民族商定,以“哈尼”為統一的族稱。
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1957年,創製了兩種方言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哈尼族文學豐富多彩,民間口頭文學內容廣泛,體裁多樣,主要有神話、傳說故事、詩歌、謎語和諺語等。神話和傳說是最古老、數量最多的部分,絕大部分都保留在史詩中,其中的代表作有《創世紀》、《奧色密色》、《古老時候的人》、《在察臘埡口上》等。《奧色密色》是哈尼族地區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較為完整的神話史詩。全詩由“開天闢地”、“民族起源”、“兄妹成親”、“民族遷徙”、“分年月日”、“安家”等六部分組成。它不但是一部優美的文學作品,而且是一份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史料。詩歌內容極其豐富,有反映宗教和生活習俗的,有反映反抗土司壓迫和歌頌人民鬥爭精神的,還有反映現實生活和反抗包辦婚姻、讚美純潔愛情的。
哈尼族的民間故事和民歌內容也十分廣泛,主要分為“哈八惹”和“阿其古”兩大類。“哈八惹”即酒歌,多在祭祀、節日、婚喪等隆重場合吟唱,曲調莊重嚴肅;“阿其古”即山歌,以愛情內容居多,以男女對唱為主。哈尼族是個喜愛音樂、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隨身帶著樂器,小伙子們愛的是 三弦和 四弦,姑娘們喜歡“巴烏”(以細竹管制成,形如笛)和“響篾”(一種小型的竹製吹彈樂器)。在節日或盛大的祭祀場合,大家吹拉彈唱,熱鬧非凡,甚至夜以繼日。傳統舞蹈有扇子舞、木雀舞、樂作舞、 錢棍舞、 拍手舞、 三弦舞、大鼓舞等。大鼓舞頗具特色,風格粗獷熱烈,具有歡慶的節日氣氛。舞蹈內容多與古代傳說有關。各種舞蹈都有固定的舞曲。樂器有三弦、四弦、 葫蘆笙、 笛子、 巴烏和響篾等。巴烏是哈尼族特有的樂器,吹起來音調幽雅深沉,宜於抒發感情。工藝美術品以素美雅致見稱。婦女們能用繡、挑、扣等方式刺繡各種圖案、花卉,也能繡龍、鳳、鳥、魚等較複雜的精美圖形,色彩鮮艷和諧。墨江哈尼族編織的細篾斗笠帽,也是一種精緻耐用的工藝品。哈尼族的住房一般是土木結構的樓房,土牆木柱,屋頂有平頂、雙斜面和四斜面幾種。族人以大米和玉米為主食,逢年過節吃糯米飯和粑粑(類似年糕的米製品),善用發酵的黃豆摻合豆桿灰製作具有特殊風味的豆豉,這種豆豉被稱為“哈尼豆豉”,是佐餐佳品。族人多喜吃酸辣食品,善醃酸菜,釀白酒;嗜煙、酒、茶,部分地區的哈尼族還嗜好嚼檳榔。哈尼族一般喜歡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用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穿長褲,胸前掛成串的銀飾,頭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戴耳環、耳墜和大手鐲。逢節日或是男女青年結交,小伙子們還喜歡把漂亮的羽毛和鮮花插在頭上。
特色
墨江聯珠鎮除了被稱為“太陽轉身的地方”,還有一個更有趣的稱號——“雙胞之鄉”。那裡有一口有著1800多年歷史的古井—— 雙胞井。據說,原來井邊有一株雙胞樹,雙胞井因此而得名。這口古井離墨江城區3公里,坐落在青山綠水間的河西村旁。村民們說,喝了雙胞井裡的水,就會懷上雙胞胎,可以作證的是:村里100多戶人家,就有10多對雙胞胎、兩對三胞胎。聯珠鎮城區及其附近的4個村莊,共有200多對不同年齡階段的雙胞胎!還有人說,在墨江縣城中北回歸線穿過的地方住上一陣子,想要孩子的夫婦將來就能生下雙胞胎……據當地居民介紹,雙胞井的井水一年四季保持清澈甘洌,不增不減,這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雙胞井與村外山腳下的標桿井是一對情侶,每到月朗星稀雙胞井就會化作流星,飛去與標桿井相會,但每次雞叫前都會飛回來。有時他貪戀標桿井不肯回來,雙胞井水位就會下降,而且變得渾濁。村民們遇上這種情況都非常著急,總會到古井邊祈禱雙胞井儘快回來,解決村寨里的飲水困難。後來,為了避免井水變渾,村民們便用一圍多粗的大樹挖成一個空心筒放進井中,罩住雙胞井的影子,提醒他早些返回。
因為雙胞井裡的水十分好喝,加上喝了雙胞井裡的水會生雙胞的說法越傳越廣,附近村落的居民甚至居住在城區的男女老少,每天清晨和傍晚都會絡繹不絕地到這裡背水回去喝。
為了充分利用雙胞井和“雙胞胎之鄉”的影響力,結合墨江特殊的地理位置,將墨江的北回歸線文化與哈尼文化有機融為一體,全力打造雙胞胎文化,以加快墨江縣哈尼文化、北歸線文化展示中心建設,擴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吸引國內外更多有識之士,2005年,雲南省旅遊局和思茅市政府決定每年的5月份在墨江舉辦“墨江國際雙胞胎節”,並由墨江縣負責具體承辦工作。
墨江縣委、政府對此項活動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明確責任,成立了墨江北回歸線雙胞胎節籌備領導小組。同時,為有效解決來賓的吃住問題(墨江縣城賓館酒店現有標間2000餘間,床位5000餘個)和方便各新聞媒體記者的採訪報導,特別成立了由縣四班子領導坐鎮指揮的來賓安置中心、新聞聯絡中心。去年的首屆“墨江國際雙胞胎節”,共有558對雙胞胎報名(包括俄羅斯10對、美國3對、墨江縣122對。其中,四胞胎1對、三胞胎7對、龍鳳胎85對,年齡最大的為77歲,最小的為5歲),新聞媒體對此項活動進行了大量報導,迅速擴大了墨江的影響力。
2006年5月1日至3日,墨江又成功地舉辦了第二屆國際雙胞胎節,並舉辦了《雙子雙星,情系墨江》的大型文藝演出。這次文藝匯演地域特色濃郁,精彩紛呈,極大地提高了墨江的知名度。
占地
聯珠鎮國土面積68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1248畝(其中水田24361畝,旱地42902畝,輪歇地13985畝)。聯珠鎮共有林地面積3.6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9.9%。
歷史
原名他郎寨,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後為恭順州治駐地,清雍正十年(1732年)設他郎廳,為廳治所在地。民國初期設鎮稱聯珠鎮,民國21年(1932年)屬墨江縣第一區。
據《雲南通志》記載:明永樂四年(1406年)設恭順州於古鎮上,共歷時127年之久,即公元1406年(明永樂四年)到公元1533年(明嘉靖十二年),後移恭順州於他郎寨,設他朗廳,即今天的墨江縣城。清代屬他郎儒林里,1932年以來曾設區、鎮,1939年擴大鄉鎮時改稱碧溪鎮,解放後稱碧溪區,1966年全縣調整行政區劃時改稱碧溪公社,1984年後改為碧溪區,2005年撤鄉併入縣城聯珠鎮。
林業保護
2009年1月15日,墨江縣聯珠鎮利用春節即將來臨遠近村民到縣城趕集採購年貨之際,在城區十字街、電影院門口、農貿市場三個趕集人員最為密集的地點開展“建設生態文明、嚴防森林火災”宣傳教育活動,宣傳活動以森林消防車遊動用廣播宣傳、人員流動發放宣傳單、固定諮詢台三種形式進行,宣傳的主要內容有《森林法》、《森林消防條例》、火源管理規定、防撲火基礎知識以及林改後林權所有者應承擔的相關防火責任等內容。此次森林防火宣傳教育活動由墨江縣聯珠鎮政府及林業站組織承辦,該縣森林公安分局、森林防火辦公室全體工作人員及學生代表參與,並在該縣森林防火指揮部相關負責人全程指導下開展。活動中共發放宣傳單5000餘份,貼上標語210條,出動車輛3台次,受理諮詢服務60餘人。
產業
墨江縣聯珠鎮農業科技示範場於2002年由農業部批准實施,至2003年底全面實施完成。該示範場位於墨江縣聯珠鎮 賴蚌村委會,國道213線沿線,地處北回歸線,交通方便,光、溫、水、土等自然資源豐富,距墨江縣城6公里,總占地面積63畝,土地權屬為賴蚌村委會賴蚌街子村民小組和新寨村民小組,示範場由縣鎮聯辦。通過兩年的建設,示範場內各種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單位土地生產率明顯提高。通過引進精品西瓜、 甜瓜、優良 蕃茄、 豇豆、黃瓜、紫谷、優質牧草、魚苗等新品種和 電腦農業專家系統配方施肥、精品西甜瓜栽培技術、冬季種草養畜、美國大口 胭脂魚養殖示範等新技術進行試驗示範和推廣,為該縣填補了精品西瓜甜瓜和優質水產品的空白,改寫了全靠外引的歷史。通過示範場的建設,帶動了聯珠鎮建設蔬菜大棚210畝,保證了市場蔬菜供應,有效豐富了縣城“菜籃子”。同時還輻射帶動周圍及附近8個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建立了自己的面積3-5畝不等的示範基地,帶動農戶3276戶,輻射土地2622畝。墨江位於哀牢山中段主脈以西的土石山區,全縣南北狹長,中部較寬,呈紡錘狀,南北長120.8公里,東西寬65.5公里,地勢自南向北傾斜,山勢陡峭,重岩疊嶂。境內山高谷深,江河眾多,森林茂密,木材儲量豐富,是思茅市的主要林區之一;泗南江、阿墨江、他郎河等三江五河年過水量達84.91億立方米,電力理論裝機容量為125萬千瓦;黃金、鎳等多種金屬礦產資源豐富,是全國黃金萬兩縣之一;境內出產橡膠、茶葉、紫膠等多種名優產品。
銀針茶 |
墨江“麻脆”是一種獨特的年貨小食品,每逢春節前夕,墨江年貨街上就出現製作成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的小東西,它的特點是脆酥香甜,黏而不膩。其做法是,選用上等糯米浸泡後拌以甘蔗汁蒸熟,兌進“麻脆藥”(一種藤子根揉出的汁液),將其舀成粑粑,撈成薄片,剪折成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圖案,塗繪上紅顏色,晾乾後穿成串出售。吃之前放入油鍋一炸,體積可膨脹數倍,雖是盤中物,其造型卻精美奇妙,放入盤中,既是可供食用的糯米食品,又是一種造型奇特的民間手工藝品,是思茅地區各族民眾喜愛的美食,更是春節期間贈送親朋好友的佳品,因而遠近聞名。
墨江的竹蟲也可以烹製成美味佳肴。竹蟲是竹蜂的幼蟲,而竹蜂是一種危害竹林的害蟲,它在嫩竹內產卵孵化,幼蟲靠吸食竹內壁之肉質和水分生長,一旦被其危害,嫩竹即不能生長成材。竹蟲呈白色,形狀似蟲草,人們把竹蟲拿來用開水氽後用油煎炸香後食用,十分香脆可口;石蚌為蛙類之一種,生長在深山等溝的溪流石縫之中,體大如蟾蜍,四肢肥胖,肉質較牛蛙為優,為雲南山箐中之水產品,墨江產量較多,拿來清燉,配以蔥花、胡椒、食鹽、味素等佐料,即可食用,是用來招待客人的一道好湯菜。
墨江酒廠80年代中期開發的甜酒類產品,一推出就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喜愛和好評。這些甜酒包括紫米封缸酒、木瓜酒、橄欖酒和櫻桃酒沙土利口酒。紫米封缸酒系選用墨江北回歸線特產紫米精工釀製而成,酒色金黃微橙,香氣濃郁,質高味美,營養豐富,酒度低,男女老少皆宜。產品在中國及國外日本、美國等地享有較高聲望,1989年榮獲中國商業部優秀產品“銀爵獎”。
教育
墨江縣聯珠鎮碧連國小是聯珠鎮國小下屬的一所村級國小,距縣城15公里,是哈尼族( 碧約族為主)集居的地區,這裡人口密度大、人均田地少(人均有田0.3畝、有地1.2畝),2005年人均純收入僅326元,難以解決溫飽問題,致使大部分學生面臨“上學難”的問題。為提高碧連村村民素質,切實解決學生“上學難”問題,使他們“進得來,留得住”,在省、市、縣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幫助下,聯珠一小結合學校實際,將雲南省教育廳一英國救助兒童會勤工儉學仔豬養殖項目安排到了碧連村小。學校在縣教育局以學習者為中心項目辦的協助下,通過調查、落實、走訪當地貧困戶,最後選定六戶特困學生家庭,分別為他們贈送了2頭仔豬,讓他們回家養殖,學校進行跟蹤督導,從而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使家長不再為買一本書、一支筆而發愁,讓孩子安心讀書,順利完成國小六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保證學校“兩基”工作的鞏固與提高。
經濟
加工 |
徵兵
墨江縣聯珠鎮針對城鎮戶口青年應徵人員不足的問題,鎮領導和武裝部集中社區的領導專門進行了研究。對今冬的宣傳動員採取多種形式:一是分工人員深入各局、委、辦、學校、企業進行廣泛宣傳;二是對在外人員進行電話聯繫和發簡訊的形式告知;三是利用電視廣播進行大力宣傳;四是對在外打工人員返鄉應徵給予一定的差旅費補助。通過各種形式,力爭使每一位適齡青年應徵,接受挑選。整個城區都充滿了相應號召、積極應徵的良好氣氛。
參考文獻
[1]國家生態網 http://www.forestry.gov.cn/distribution/2009/01/22/lyyw-2009-01-22-26951.html
[2]中國信息報 http://www.zgxxb.com.cn/news.asp?id=2810
[3]聯珠鎮政府信息公開網 http://pemj.xxgk.yn.gov.cn/canton_model1/newsview.aspx?id=77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