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
1986年以來,聯合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指導思想不動搖,聯合鄉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00年,聯合鄉完成工農業總產值7546萬元,比1986年增長8.8倍,其中工業產值2854萬元,增長12.7倍,農業產值4692萬元,增長7.4倍,完成鄉鎮企業產值11008萬元,增長24.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3133元,比增2743元。聯合鄉近15年來,始終堅持以穩糧增收為農業的指導思想,一手抓糧食生產,一手抓特色產業發展,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1986年,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630萬元,其中種植業357萬元,占總產值56%,糧食總產值達9268噸,畝產299公斤。1986年以後,逐步培育壯大茶葉、蔬菜、銀杏等主導產業,其中茶葉自1986年以來,以平均每年300畝的速度遞增,2000年,聯合鄉茶葉總面積達5833畝,並創辦了聯合鄉工夫茶廠、精製茶廠、福聯茶廠等加工企業,所開發的綠茶、珠茶、烏龍茶、銀針茶等品種遠銷東南亞。銀杏是聯合鄉的特產,15年來,從原有的39棵百年老銀杏樹發展至2000年有1200畝,銀杏果、銀杏茶倍受市場青睞。聯合鄉是邊貿鄉鎮,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聯合鄉以南平、福州市場為依託,大面積發展創匯蔬菜種植,2000年,春、秋、冬三季全鄉共種植蔬菜3500畝。儘管農業多種經營呈現多元化發展,但糧食產量穩中有升,2000年,全鄉糧食總產量達11886噸,畝產365公斤,分別比1986年增加2618噸和66公斤。
1990年以後,聯合鄉鄉鎮企業蓬勃發展,逐步成為聯合鄉經濟發展的支柱。到2000年,全鄉有大小企業81家,其中集體14家,私營19家,個體48家,從業人數880人。行業分布於造紙、水泥製品、水電、日用電瓷、文化印刷、五金製造、食品加工、紡織、石材加工、玻璃纖維等領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鄉村企業改革的深入,該鄉採取股份制合作、產權交易、租賃經營、拍賣轉讓等多種形式,撤併一批企業,如原鄉電力總站先改制為丹溪水電有限責任公司,後又採取轉讓股權的方式,轉讓給雍口電站,進一步盤活集體資產。招商引資取得初步進展,如引資創辦福聯茶廠、聯豐紡織有限公司、榮達礦業有限公司,為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基礎建設
聯合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鄉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5年,中共聯合鄉黨委、鄉人民政府多方籌資300多萬元,鋪設吉木溪口至鄉政府12公里柏油路,揭開了為民辦實事的序幕。在1996~2000年五年間,尤其是1998年縣委主要領導掛包聯合鄉後,選派經濟實力強的縣直部門掛包全鄉12個村,在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聯合鄉籌措資金4500多萬元,實施88個基礎設施項目,在全縣率先實現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進行農網改造、村村通程控電話、村村通有線電視、村村通自來水工程,老區“五通”狀況發生顯著改善。聯合鄉是福建省16個地質災害重點地區之一,全鄉12個村有73個滑坡點,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此,中共聯合鄉黨委、鄉人民政府按照“區別情況、分類治理、先急後緩、分步實施”的原則,多方籌措資金1600多萬元,幫助滑坡體受災戶390戶1127人重建家園。並實施退耕還林、修建排洪溝、防滲水渠等措施,使滑坡體災民得到妥善安置,生態環境惡化得到有效控制。聯合鄉集鎮建設起點較低,總體水平不高,這些年來,該鄉大力進行集鎮擴容改造,集鎮面積3.5萬平方米,並進行道路硬化、街道綠化、夜景亮化等措施,集鎮建設初具規模。社會事業
這15年間,聯合鄉農村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農業科技知識得到廣泛普及和推廣,全鄉90%以上農民掌握了2~3項農業實用技術,農民素質普遍提高。“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五愛三德”已成為廣大民眾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健康向上、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農村教育事業健康發展,聯合鄉有1所中學、9所完小、1所幼稚園、14個學前班,在校生4057人,教職工206人,適齡兒童少年100%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教學條件顯著改善,師資力量明顯增強,素質教育全面推進,鞏固提高了“兩基”成果。農村文化和廣播電視事業全面進步,建有1個多功能文化站、12個村級閱覽室、圖書室,民眾性文化娛樂活動廣泛發展。伏虎岩景區自然、人文資源得到開發,這些年來,累計投資200多萬元,復建石門殿、文昌閣、觀音殿,新建石門塔、攬勝亭、蘑菇亭等設施。其中摩崖石刻於1999年被縣人民政府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虎岩已成為縣內外朝聖、休閒、旅遊的理想去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全面進步,全鄉有中心衛生院1個,村級衛生所18個,計生服務所(室)12個,醫療保健體系健全。“三項基本國策”(土地、人口、環保)紮實推進,計畫生育得到有效貫徹執行,“三為主”(宣傳教育為主、村自管理為主、避孕絕育為主)方針和“三結合”(以發展農民經濟、以農民勤勞致富奔小康、以建立文明幸福家庭)工作全面落實,計畫生育整體水平逐步提高。吉林省大安市聯合鄉
大安市轄區,位於吉林省西北部,面積150平方千米。人口15360人。鄉政府駐紅旗村。轄12個村,31個自然屯。1945年解放,建政時成立苗家圍子區政府,1946年苗家圍子與大窪區合併為苗西區,1947年改為大賚……1961年撤區劃隊時,正式建聯合人民公社,1985年改為聯合鄉。大安市位於白城市東北部,東經123°09′-124°22′,北緯44°57′-45°46′。東與黑龍江省肇源縣隔嫩江相望,南與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乾安縣為鄰,西與洮南市、通榆縣接壤,北與鎮賚縣以洮兒河為界。南北長90千米,東西寬95千米,總面積4879平方千米。總人口42萬人(2004年)。全市轄5個街道、10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慧陽街道、臨江街道、長虹街道、錦華街道、安北街道、月亮泡鎮、安廣鎮、豐收鎮、新平安鎮、兩家子鎮、舍力鎮、大崗子鎮、叉乾鎮、龍沼鎮、太山鎮、四棵樹鄉、聯合鄉、樂勝鄉、大賚鄉、紅崗子鄉、燒鍋鎮鄉、海坨鄉、新艾里蒙古族鄉。雲南省尋甸縣聯合鄉
聯合鄉地處東經120o43'——103o33',北緯25o20'——26o50'之間,東西最大橫距16.7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4.2公里,位於尋甸縣西北部,東南部與尋甸縣鳳儀鄉,西部與尋甸縣倘甸鎮、祿勸縣轉龍鎮,北與東川區法者鄉、新田鄉相鄰。距昆明165公里,距尋甸縣城127公里,是一個集高寒、邊遠、貧困為一體的典型少數民族雜居的山區鄉。國土面積169.5平方公里,山高坡陡,高差懸殊,地貌複雜,土壤以黃紅壤、紅壤為主。最高海拔3254m,最低海拔2210,平均海拔2732m,雲霧多,氣溫偏低,年平均氣溫12.7oC,無霜期230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341毫米。聯合鄉轄8個村委會,91個自然村,100個村民小組。2005年末,聯合鄉總戶數3273戶,總人口12763人,其中:農業人口12397人,占總人口的97.1%;少數民族以彝族為主,共3093人,占總人口的24.2%;苗族3人,回族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472‰。聯合鄉有黨委一個,黨支部13個,共有黨員531人。其中女黨員64人,占黨員總數的12.05%;少數民族黨員114人,占黨員總數的21.47%;農村黨支部8個,黨小組63個,黨員428個,占黨員總數的80.6%;鄉直黨支部5個,黨員103人,占黨員總數的19.4%。全鄉村級兩委幹部25人,其中女幹部2人,少數民族幹部6人。有支委委員40人,村委委員40人。
聯合鄉現有耕地29693畝,其中旱地29524畝,人均耕地2.4畝,主要經濟作物有玉米、小麥、蕎子、洋芋、青稞等。至2005年末,全鄉生產總值達2265萬元,年均增長6.6%,人民人均純收入737元,年均增長10%。其中:農業總產值達858.2萬元,年均增長10%;非公有制經濟營業收入達127萬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8.2萬元。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實現既快又好發展為主題,以改革開放、科技進步、人才開發為動力,以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緊緊圍繞“四個一”工程,即抓好一個產業(發展規模種植抓好馬鈴薯產業);建好一個市場(建好聯合鄉落水村委會落水村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建好一個機關(抓好機關綜合樓工程及幹部職工作風建設);開好一個礦(結合縣委、政府整合礦產資源開發的實施意見,抓好法安、三界礦產資源開發)。走好“五條路”一是結合農業鄉實際,走發展馬鈴薯、特色中藥材種植業的路子:二是培育特色產業,走發展壯大畜牧業的路子:三是開發與保護並重,走礦產資源開發的路子:四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走勞務輸出的路子:五是抓住農貿市場建成、礦產資源開發帶來流動人口增多的機遇,走發展以餐飲、住宿、洗車、娛樂為主的服務業的路子的工作思路,努力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實現小康社會邁出堅實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