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煤古地理
正文
含煤岩系形成過程中居主導地位的沉積環境或地貌景觀。主要包括:聚煤盆地距侵蝕區的遠近;聚煤盆地距海岸線的遠近;聚煤盆地的地形特徵;聚煤盆地的水動力條件;水介質的化學特徵;聚煤盆地的水動力條件;水介質的化學特性和生物群落的分布等。含煤岩系古地理類型,是德國K.F.瑙曼於1854年提出的。當時只劃分為近海和內陸兩個類型。這個分類對聚煤古地理的研究起過很大的作用,並沿用至今,即現在的海陸交替相和陸相含煤岩系。但隨著煤地質學的發展,這個分類過於籠統,難於從成因上闡明含煤岩系的古地理類型。
中國各地質時代的含煤岩系分布廣泛,聚煤古地理環境多種多樣。1956年,黃汲清在論述中國含煤地層地質時代及分布規律時,曾劃分為陸相或基本陸相沉積區、海陸交替相寬廣盆地沉積區、內陸山間盆地和山前盆地沉積區以及淺海沉積區等。
蘇聯地質學家 Г.Ф.克拉舍寧尼科夫分析若干地區含煤岩系的沉積特點,將聚煤古地理環境劃分為6種類型:廣闊濱海沖積平原、廣闊大陸沖積平原、濱海山間或山前盆地、濱海山前平原、大陸山間平原、大陸山間或山前盆地。
上述兩個分類自50年代提出以來,中國煤地質工作者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分類,增加了一些新的類型和亞型,如海灣型、三角洲型等,但大的分類及其劃分原則與以前的大體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