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仙橋

聚仙橋

聚仙橋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後港鎮政府門前,長400米,寬30米,連線著後港的東、西兩湖。港中一座鋼筋水泥橋架通南北,將古鎮的南北兩街連為一體。聚仙橋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迄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

基本信息

=

後港鎮聚仙橋傳說

明代時期,後港集鎮水運四通八達,經濟文化十分繁榮,人民非常渴望有一座橋,貫通南北,方便民眾,於是朝廷順應人民的呼聲,從十里八鄉挑選了幾百名能工巧匠,奮戰了365天,興建了一座石獅駐守、雕龍畫柱、美妙絕倫的三孔石拱橋。但在建橋時,由於橋中央的大拱始終難以合攏,眼看竣工時間快到了。督建橋樑的官吏多次召集能工巧匠,也終究未能合攏。這件事感動了在荊門東寶山修煉的呂洞賓,他便邀約漢鍾離鐵拐李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齊聚橋頭 ,各顯神通,星夜造橋。當天夜裡,街上的人們模模糊糊地看見有8個工匠忙得不亦樂乎,時而傳來號子聲、石料撞擊聲。其中,還聽見了女工匠的吆喝聲。第二天,當晨霧在陽光下逐步散去時,人們驚喜地發現,石拱橋已完好合攏。街頭巷尾的人們議論紛紛,莫非真是八仙齊聚這裡助了一臂之力?那位女工匠是否就是何仙姑?這件事越傳越神。後來,人們就把此橋稱為“聚仙橋”。

石門山聚仙橋

傳說

距甘肅天水北道埠50公里有一座山,其山壁立千仞,四周峭崖,只有一條小路連線南北兩峰,兩峰對峙形成一道天然石門,故名石門山。石門山景色壯美,有小黃山之稱。植物種類異常豐富而茂盛。山上有一些廟宇為明代重建,古雅崢嶸的殿閣台榭掩映於白雲翠微之中,景色迷人。
在石門山南北峰之間,有一廈亭木欄,玲瓏俊逸的飛橋,名曰“聚仙橋”。橋廈亭上有清代文人張世英“隴月先得”之匾,是為“石門夜月”之景所題。
相傳,在宋康定二年八月十五日,嫦娥、八仙一行赴蟠桃大會回歸,路行至此,嫦娥因酒力發作不能行走。這時正值萬民昂首賞月之際,為了替嫦娥掩飾;八仙分別從黃山、泰山峨嵋華山、青城提、攜、抱、負了峰、松、石、土布成了石門山,何仙姑還將手中的量天尺變成高入雲際的量天樹,遮住了月光。這事引起了吳剛的不滿,他掄起折桂大斧,將山劈作兩半,形成了石門山的南北峰。
吳剛的斧響徹雲霄,驚醒了酒醉中的嫦蛾,她慌忙從吳剛劈開的缺口中,升上月宮,臉上還紅泛著酒意。眾仙們忙用樹枝鮮花搭橋仰望,這就是聚仙橋的來歷。從此,每逢中秋,面帶紅暈的嫦娥都要到聚仙橋觀望。這時的月亮浮在石門南北峰中間,清輝滿山,樹影婆娑,仿佛整個宇宙都溶解在一片銀色中,四周萬籟無聲,形成了“石門夜月”之佳景。

南北峰奇觀是地質現象

實際上,石門山南北峰並非吳剛所劈,而是由於地殼下陷、岩層斷裂所致。聚仙橋也非仙人搭造,而是南宋淳熙年月亮在石門山南北峰之間的聚仙橋上方飄浮之奇觀,足以證明了石門列峰排空,林木參天,蓊翳深邃的境界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