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聖馬丁節----德語原為Martinstag,英語為St.Martin'sDay。
每年的11月11日是慶祝神聖的馬丁之旅的節日,稱聖馬丁節。
聖馬丁節盛行在歐洲,主要有德國,奧地利,荷蘭,瑞士,比利時,英國,馬爾他,波蘭,西班牙,葡萄牙等。主要慶祝國家德國,奧地利和荷蘭,聖馬丁節是在11月11日。在聖馬丁節那天,人們會吃燒鵝,化裝上街遊行,並唱有關聖馬丁的歌。而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慶祝日期和形式則略有差別。
由來
馬丁(316-397)是四世紀初的一名前羅馬軍人,因為認為當軍人與自己的信仰衝突而退伍轉而隱修,並在多年後被推選為都爾的主教。關於他最著名的傳說是他還在軍隊中時,在一次的暴風雪時割下自己一半的衣袍和一名乞丐分享,以免穿破衣的乞丐被凍死,而在該則傳說中該乞丐後來被發現是耶穌的化身。相傳他於11月11日病逝,後來更被天主教列為聖人,因此11月11日被天主教作為聖馬丁的慶日,衍生為聖馬丁節。
傳說
在基督教被羅馬帝國定為國教的前後(西元300多年),馬丁出生在羅馬帝國內的一個省份,就是現在的匈牙利。作為羅馬軍人的後裔,他被取名為馬丁努士,是希望他能像希臘羅馬神話里的戰神馬爾斯一樣勇於奮鬥。他年紀輕輕的就成為羅馬凱撒皇帝親衛隊的軍官,他除了勇敢外,而且還樂於助人,謙虛,善良,深得世人稱讚,大家都樂於接近他。西元334年,18歲的馬丁作為衛隊軍官,駐紮在當今義大利境內的亞敏斯時,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他的一生,使他直至一千六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名垂不朽。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在那時候經常有很多人被凍死。當馬丁帶著他的武器,穿著作為制服的披肩,來到城門時,遇到一個窮得連衣服都沒有穿的乞丐。這個乞丐向每個路過的人乞討,卻得不到任何回應,於是他來到馬丁面前.此時馬丁的身上除了公家的武器與披肩外,什麼也沒帶。於是他拔出劍來,將披肩割成兩半,一半送給了那個乞丐,自己披著另一半。他這個舉動不僅遭到同伴的譏笑,還受到長官的懲罰:由於毀損公家軍事配備,他必須接受3天的拘禁。當天晚上,耶穌基督出現在馬丁的夢中,身上披著馬丁送出去的那半邊披肩。旁邊的天使告訴耶穌基督:“這還沒受洗的馬丁努士,給了我半邊披肩穿。”在夢中馬丁意識到他的使命,他應該放棄軍職,為神服務。於是,他接受了洗禮,但卻還不能馬上退伍,因為他的長官很喜歡他,希望他在兩年後再離開軍隊。後來他成為傳教士,足跡遍布歐洲。由於他擁有治病甚至起死回生的特異功能不徑而傳,使他所到之處聚集了眾多為求治病或想一睹奇蹟的人。
西元386年時他來到德國的特利爾,當他正要踏入教堂時,一個人氣喘吁吁的跑來,哭著哀求馬丁去為他的女兒治病。那個小女孩癱瘓在床,四肢無法動彈,奄奄一息,家人已經準備要替她辦喪事了。馬丁向他解釋,這種事是超出他的能力之外的,而且如此使用神賦予他的能力是不行的。那個人繼續苦苦的哀求著,後來連在旁邊的主教們都請求馬丁去看看那個小女孩,馬丁便去了。女孩家門口已經擠滿了人,只見馬丁低頭祈禱,然後望著小女孩,為她祝福,讓她嘗點遞上來的油。忽然她就可以說話了。馬丁碰觸一下小女孩的四肢,小女孩馬上就站起來了。
馬丁最後成為法國羅亞河旁土爾斯一地的主教,在西元397年11月8日以81歲的高齡去世。在他去世的那天,德國科隆的主教聽到天上有天使的歌唱聲,他告訴旁邊的人,那是因為馬丁告別人世,天使帶著他到天堂去了;魔鬼雖然在那窺視著,想把馬丁拉進地獄去,但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是屬於它的,因此他無從下手。旁邊的人記錄下來科隆主教說這段話的時間,後來證實,當時的確是馬丁去世的時刻。遠在米蘭的主教正在主持彌撒,忽然靠在祭壇邊睡著了,開始沒人敢叫醒他,直到兩三個小時後,來做彌撒的人受不了了,將他喚醒。他醒來後告訴大家馬丁的死訊,並說他自己當時正參加馬丁的葬禮,但由於大家把他叫醒了,所以他沒有觀禮完全程。人們把他的話記錄下來,後來也得到了證實。
馬丁的事跡在他還活著時便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傳奇,他在去世後不久便被封為聖人,成為首批不是因為殉道,而是因為傳福音而被尊敬的基督徒。自此各地紛紛建立起以他為名的教堂,尤其在中世紀末的法國就已經存在3千6百多間的馬丁教堂。歷史上有眾多的名人以之為名:五名教皇選擇馬丁作為他們的名字;基督教新教的先驅叫馬丁·路德;美國著名的黑人人權鬥士叫馬丁·路德·金等等。
習俗
“燈籠、燈籠,太陽、月亮和星星。”……在每年的11月11日,這首被反覆吟唱的歌曲都會迴蕩在德國秋日的街巷中。歡樂的孩子們拿著親手製作的色彩斑斕的燈籠走街串巷,愉快地唱著他們耳熟能詳的這些歌曲。燈籠里的蠟燭調皮地撲閃著,一如孩子們的眼中跳動的火花。每個孩子都興奮不已,希望能看一眼引領遊行隊伍的那個身著中世紀武士戰袍、胯下一匹寶馬的人物。燈籠遊行到底起源於何至今仍無定論。有些人把它視為聖馬丁篝火的替代物。歐洲仍有一些城市和村莊至今保留著點燃聖馬丁篝火的習俗。
在德國,奧地利和瑞士很多地區盛行聖馬丁節的遊行。常常有扮裝成羅馬士兵並身穿紅披風的騎士,伴隨著小孩們提著燈籠串街走巷,聖馬丁節中的兒童和燈籠Brezel德國鹹麵包以示紀念。在奧地利西部的布雷根茨,這個習俗又被稱為馬丁騎士。間或也會有當年馬丁捐贈給乞丐大衣的一幕再現。遊行中人們會唱著馬丁節的歌,所用的燈籠也大多是在國小校或幼稚園的小製作。節目結束的時候會點燃聖馬丁火。很多地方的小孩子們會受到一種叫外克曼的麵包。在魯爾區,流行的是8字形的鹹麵包,德語叫Brezel。
在聖馬丁節燈籠遊行結束之後的當晚有吃鵝的傳統。不過,現在有許多地方將這一習俗改為喝熱紅酒、熱可可和吃“麵包人”—一種做成人形的、嘴裡叼著陶製菸斗的烤制食品。在寒意陣陣的秋風中結束了漫長的燈籠遊行之後,這些點心既能溫暖身心,又可充飢。
節令食品
作為聖馬丁的傳統菜來講,就屬燒鵝了。這道菜由燒鵝,紅色捲心菜及土豆團組成。有關這道菜的起源有二則傳說,一說是當馬丁被推舉為都爾的主教時,作為一個謙遜的人,馬丁認為自己不配擔任主教。所以他躲在一個擁擠的鵝舍里。但鵝群發出的巨大叫聲還是使鎮上的人們找到了他的藏身之所並最終將他選為新主教。而另一說是當他一次講道時被闖入教堂的一群鵝打亂,於是這些鵝就被送上了餐桌至今。
德國漢堡Grand Elysée的廚房裡正在烹製皮焦肉嫩的聖馬丁節烤鵝,每年聖馬丁節,歐洲多地餐廳都乘興提供烤鵝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