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文森亞馬孫鸚哥

聖文森亞馬孫鸚哥

聖文森亞馬孫鸚哥(Amazona guildingii),又名聖文森亞馬遜鸚鵡或聖芬生鸚鵡,是一種大型及色彩鮮艷的鸚鵡。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聖文森亞馬孫鸚哥聖文森亞馬孫鸚哥
聖文森亞馬遜鸚鵡體長約41厘米,體重660-700克。在亞馬遜鸚鵡中屬於體型比較大的。雖然尚未分出其他亞種,但是它們的羽色變化非常多,基本上可以分為綠色型,橘色型和棕色型三大類。

前額、頭頂和眼睛部份為白色帶有些淺淺的黃色,連線頸部後面的橘黃色,臉頰、喉嚨、耳羽以及覆羽附近為藍紫色,脖子部分的羽毛分布從綠色到橄欖綠,邊緣帶有點黑色;胸部和下腹部為青銅棕色,每片羽毛均有細窄的白邊;尾巴下面的覆羽為黃綠色;肩膀下面、背部下方以及尾巴上方的羽毛色調為青銅棕色到橄欖綠色,尾巴上方的羽毛尖端為綠色;翅膀的主要飛行羽的色調前半部從綠色到青銅棕色,之後連線橘黃棕色,最後為藍紫色;內側的飛行羽為綠色帶有藍紫色的羽尖。尾巴為藍紫色以及橘色的底,然後分布著從黃色到桔色的色調;鳥喙為臘白色,虹膜為橘紅色,足灰色。幼體毛色較淺,虹膜為灰色。

生活習性

聖文森亞馬孫鸚哥聖文森亞馬孫鸚哥
聖文森亞馬孫鸚哥喜歡棲息於島上潮濕的森林中、以及300米到700米之間的山谷中。也喜歡在一些不甚濃密但是仍有樹木掩蔽的森林中活動。通常都是單獨或是成對行動,偶爾會聚集30隻左右的群體,喜歡棲息於高大的樹木頂端,雖然它們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但是因為它們吵雜的叫聲還是很容易被發現。在不被狩獵的區域可以在有限的程度內接近觀察,通常只會在進食吵鬧的時候飛起。在清晨和下午會大聲鳴叫,如果有危險的情況或是聽見同伴的警告聲,會馬上全體飛起並發出大叫示警。有時候會在飛行的時候尖聲叫喊,是相當吵雜的鸚鵡。

聖文森亞馬孫鸚哥主要食物為種子、漿果堅果、棕櫚樹的果實、花朵、植物嫩芽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繁殖方式

聖文森亞馬孫鸚哥聖文森亞馬孫鸚哥
卵生。在野外繁殖期為3月到7月,人工飼養的聖文森亞馬遜鸚鵡的繁殖期大約在春天開始。每年可以產1~2窩卵,野外的聖文森鸚鵡每窩會產下1到2枚卵,人工繁殖的則會產下2到3枚卵。卵一般產在大樹的樹洞中,人工飼養則產於鋪上木屑的巢箱中。聖文森鸚鵡是繁殖難度非常高的鳥種,生育率也偏低,1枚或是1枚以上卵未授精是很常見的情形。

通常只有雌鳥會參與孵蛋育雛,孵化期間為26天。人工孵育保持攝氏37.4度,且維持360度旋轉。直到即將孵化前,雛鳥在卵中已經啄穿氣室的薄膜但尚未孵化,再將溫度降至36.6度,同時停止旋轉。雛鳥一般都會在之後的48小時內孵化出來。孵化後雛鳥仍然停留在孵蛋器中12小時,然後移往保溫箱,保持36度的溫度,5天后每3天降低1度。依雛鳥的適應情況調整溫度,這個階段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危險的階段,如果雛鳥成長發育正常,兩周后就可以移入較大的巢箱中飼養。雛鳥出生18小時後才開始先餵食溫水,幾小時後再餵食稀釋90%的鸚鵡奶粉,第7天后就增加濃度到稀釋75%直到斷奶為止。前後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雛鳥才能夠獨立活動,幼鳥羽毛長成約需9到10周。

現狀與保護

現狀

聖文森亞馬孫鸚哥聖文森亞馬孫鸚哥
聖文森亞馬孫鸚哥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鸚鵡之一,唯一的棲息地聖文森島僅290平方公里大。由於寵物貿易驅動的獵捕和棲息地縮減或被破壞,種群數量從1950年代起嚴重下滑,1970年的數量估計約有數百隻至1000隻,1982年時發現數量只剩421隻左右,1984年主要棲息地僅存16平方公里,1988年約有440~500隻,1994年可能增至800隻,而且由於棲息地過小,還面臨自然災害如暴風、火山爆發的威脅。1902年,島上大部分主要的棲息地就因火山爆發而毀滅。

保護

聖文森植物園的尼古拉斯野生鳥類中心(Nicholas Wildlife aviary Complex)承擔了重要的人工繁育工作,並有聖文森亞馬孫鸚哥的保護項目。

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一(CITES )附錄一的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易危(VU)。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