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麻風

耳鼻咽喉麻風,是由麻風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接觸性慢性傳染病,以侵犯皮膚、黏膜及周圍神經為主,亦可累及深部組織和器官。麻風桿菌主要是通過破損的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本病既不胎傳,也不遺傳。

疾病概述

臨床表現: 1、 鼻部麻風,病變早期侵襲毛囊,鼻前庭鼻毛脫落,發生潰瘍。鼻中隔和鼻黏膜下有結節性浸潤,繼而糜爛,可導致瘢痕性粘連。晚期因鼻腔乾燥結痂而出現萎縮。前鼻孔發生狹窄。鼻黏膜蒼白增厚,分泌物增多,可有膿涕、鼻出血,但患者不覺疼痛。2、咽部麻風。咽部黏膜或呈急性水腫外,一般呈節性浸潤,黏膜乾燥萎縮,懸雍垂、硬齶、軟齶、齶弓及扁桃體等處均可發生結節性浸潤。患者咽反射消失,開放鼻音,但不覺疼痛。3、喉部麻風,早期呈卡他性炎症,以後發生浸潤、結節、潰瘍,最後形成瘢痕。檢查可見會厭充血或蒼白、增厚、捲曲變形,甚至殘缺。可出現聲調改變,慢性呼吸喉喘鳴。4、耳部麻風,初起時有耳部灼熱感,發癢,繼之發生麻風。
治療:以全身抗麻風療法為主,輔以耳鼻咽喉各部的局部對症治療。

疾病分類

耳鼻喉科

疾病描述

麻風是由麻風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接觸性慢性傳染病,經侵犯皮膚、黏膜及周圍神經為主,亦可累及深部組織和器官,麻風桿菌主要是特別破損的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本病既不胎傳,也不遺傳。

症狀體徵

1、鼻部麻風 此乃麻風病最早發生的病變,有時在出現全身性臨床體徵之前,鼻分泌物塗片中可查到麻風桿菌,故傳染性很強。病變早期侵襲毛囊,鼻前庭鼻毛脫落,發生潰瘍,鼻中隔和鼻甲黏膜下有結節性浸潤,繼而糜爛,可導致瘢痕性粘連。晚期因黏膜腺體萎縮,鼻腔乾燥結痂而出現萎縮,病變向深層發展,破壞鼻中隔軟骨,多於其前部發生穿孔,鼻小柱常被破壞,鼻尖下塌貼近上唇,易與萎縮性鼻炎和梅毒所致的鞍鼻區別,鼻竇亦可受累、破壞、前鼻孔發生狹窄,鼻黏膜蒼白增厚,分泌物增多,可有膿涕、鼻出血,但患者不覺疼痛。
2、咽部麻風較少見,多為鼻部瘤型麻風向下蔓延所致,除初期階段咽部黏膜可呈急性水腫外,一般呈結節性浸潤,黏膜乾燥萎縮,懸雍垂,硬齶、軟齶、齶弓及扁桃體等處均可發生結節性浸潤,病變破壞所致的缺損瘢痕常呈放射狀,患者咽反射消失,開放性鼻音,但不覺疼痛。
3、喉部麻風 亦較少見,多繼發於鼻及咽部麻風,好發於會厭根部、杓狀會厭劈、杓間區及室帶等處,早期呈卡他性炎症,以後發生浸潤,結節,潰瘍,最後形成瘢痕,檢查可見會厭充血或蒼白,增厚、捲曲變形,甚至殘缺,可出現聲調改變,慢性呼吸困難和喉喘鳴。
4、耳部麻風 為全身性皮膚麻風的局部表現,多發生於耳廓及耳屏,很少侵及外耳道,中耳及內耳尚未見及發生麻風病變的報導,外耳麻風初起時為皮膚結節,可發展為瘤樣,,亦可形成潰瘍和瘢痕,導致組織缺損,初起時有耳部灼熱感,發癢,繼之發生麻風。 耳大神經可因麻風病變侵犯而增厚粗大,面神經可因病變侵犯刺激發生痙攣,亦可因病變壓迫出新周圍性面癱,痙攣與面癱同時出現是麻風性面癱的特徵。

疾病病因

麻風桿菌感染引起。

病理生理

1、鼻部麻風: 病變早期侵襲毛囊,鼻前庭鼻毛脫落,發生潰瘍,鼻中隔和鼻甲黏膜下有結節性浸潤,繼而糜爛,可導致瘢痕性粘連。 晚期因黏膜腺體萎縮,鼻腔乾燥結痂而出現萎縮,病變向深層發展,破壞鼻中隔軟骨,多於其前部發生穿孔,鼻小柱常被破壞,鼻尖下塌貼近上唇,易與萎縮性鼻炎和梅毒所致的鞍鼻區別,鼻竇亦可受累、破壞、前鼻孔發生狹窄,鼻黏膜蒼白增厚,分泌物增多,可有膿涕、鼻出血,但患者不覺疼痛。
2、咽部麻風:多為鼻部瘤型麻風向下蔓延所致,除初期階段咽部黏膜可呈急性水腫外,一般呈結節性浸潤,黏膜乾燥萎縮,懸雍垂,硬齶、軟齶、齶弓及扁桃體等處均可發生結節性浸潤,病變破壞所致的缺損瘢痕常呈放射狀,患者咽反射消失,開放性鼻音,但不覺疼痛。
3、喉部麻風 :多繼發於鼻及咽部麻風,好發於會厭根部、杓狀會厭劈、杓間區及室帶等處,早期呈卡他性炎症,以後發生浸潤,結節,潰瘍,最後形成瘢痕,檢查可見會厭充血或蒼白,增厚、捲曲變形,甚至殘缺,可出現聲調改變,慢性呼吸困難和喉喘鳴。
4、耳部麻風:外耳麻風初起時為皮膚結節,可發展為瘤樣,,亦可形成潰瘍和瘢痕,導致組織缺損,初起時有耳部灼熱感,發癢,繼之發生麻風。耳大神經可因麻風病變侵犯而增厚粗大,面神經可因病變侵犯刺激發生痙攣,亦可因病變壓迫出新周圍性面癱,痙攣與面癱同時出現是麻風性面癱的特徵。

診斷檢查

根據麻風病接觸史、慢性病程,全身皮膚,黏膜或周圍神經損害,在病變部位取分泌物或活提組織檢查,找到麻風桿菌即可確診,晚期麻風須與結核、梅毒相鑑別。

治療方案

以全身抗麻風療法為主,輔以耳鼻咽喉各部的局部對症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