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紀年
貞明四年,公元918年
史料記載
蜀主王建卒,子衍嗣
前蜀光天元年(918)、後梁貞明四年六月初一,蜀主王建卒,次日,太子王宗衍即帝位,更名王衍,年十八。是為蜀後主。衍(901——926),字化源,前蜀高祖王建幼子。蜀永平三年(913),原太子元膺被殺,衍母徐賢妃暗中指使唐文扆示意群臣擁衍為太子。
楚退梅山蠻
後梁貞明四年(918)八月,梅山(今湖南新化縣北)蠻寇邵州(今湖南邵陽)。楚將樊須擊退之。
大越劉岩改國號為漢
大越乾亨二年(918)十一月,越帝劉岩祀南郊,大赦,改國號曰:"漢"。史稱"南漢"。
吳取虞州
後梁貞明四年(918)正月,吳以右都押牙王祺帥江西洪、撫、袁、吉四州之兵襲虔州(今江西贛州),吳兵臨城下,虔人方才發覺。虔州城險固,吳師久攻不下。七月,時疫流行,王祺染疾而亡,吳以鎮南節度使劉信代之。虔州防禦使譚全播向吳越、楚,閩求援,三路援軍均無功而返。九月,劉信攻城不下,取質而歸。吳執政徐溫大怒,命增三千兵繼續攻城。虔人不戰而潰,譚全播被擒,吳以全播為百勝節度使。自唐光啟元年(885)譚全播推盧光稠據虔州,歷三十餘年而亡。
梁、晉濮州胡柳大戰
後梁貞明四年(918)七月,晉王李存勖繼六月破梁楊劉(今山東東阿北)四寨之後,準備大舉伐梁。召幽州周德威三萬步騎,滄景李存審、邢、洺李嗣源易、定王處直各一萬步騎,以及北方磷勝雲蔚各州,奚、契丹、室事、吐谷渾諸部落兵力,於八月與河東、魏博之兵會師於魏州,然後巡行至楊劉,沿黃河上下,還軍駐濮州(今山東鄄城北)境內麻家渡。梁賀環、謝彥章則率軍屯於濮州北行台村,扼晉軍西進道路,堅壁不戰達百餘日。賀環與謝彥章臨敵作戰意見不一,十二月,賀環以謀叛罪殺騎將謝彥章等數人,李存勖欲乘梁將帥自相殘殺之機而西進滅梁,老將周德威亟阻之,不聽。且遣返軍中老弱,號稱精兵十萬,毀營趨汴。十二月二十四日,晉軍至胡柳陂(今山東鄄城西南),梁軍尾隨而至。德威主張以逸待勞,不必速戰,李存勖則以德威示怯,曰:“前在河上恨不見賊,今賊在眼前,不擊何待!公何怯也!”即以親軍先出,德威不得已,引幽州兵從之,謂子曰:“吾無死所矣!”梁晉兩軍自清晨戰至午後,晉周德威父子陣亡,無復部伍。李存勖欲引退,諸將堅以為不宜,乃搶先占領有利地形,李嗣昭、王建及以騎兵大呼陷陣,諸將繼之,最終大敗梁軍。胡柳之役,梁、晉兵力各損失三分之二,兩敗俱傷,兵勢不振。晉王返回魏州。
前蜀改元乾德
前蜀光天元年(918)、後梁貞明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蜀改明年為乾德元年。
吳徐知訓被殺,徐知誥輔政
後梁貞明四年(918)六月,吳諸道副都統,同平章事大將朱瑾以執政徐溫之子徐知訓,驕倨淫暴,不禮吳王,誘而殺之。吳王楊隆演不敢究,朱瑾反遭追殺,因顧追者曰:“吾為萬人除害,以一身任患。”遂自剄。徐溫養子徐知誥(即李升)即日引兵入廣陵定亂,溫乃命沈朱瑾屍於雷塘而滅其族,又疑宣諭使李嚴、泰寧節度使米志誠與瑾通謀,皆殺之。七月,徐溫入朝,欲大行誅戮,徐知誥與嚴可求具陳知訓過惡及所以致禍之由,溫怒稍解,乃命網瑾骨於雷塘而葬之,責知訓將佐不能匡救,皆抵罪;獨刁彥能屢有諫書,溫賞之。以徐知誥繼知訓職,以知諫煉為助。溫還鎮金陵,總吳政大綱,自余庶政皆決於知誥。
徐知誥治吳
後梁貞明四年(918)七月,徐知誥(即李升)始決吳之庶務,他一反知訓所為,事吳王盡恭,接士夫以謙,御眾以寬,約身以儉。以吳王名義免除境內百姓所欠天佑十三年(吳奉唐朔,即後梁貞明二年)以前租稅,準天佑十四年所欠之稅待半年再繳納。又采謀主宋齊丘之策,廢除深為淮南百姓所苦的丁口錢,余稅均輸谷帛,每匹值千錢的紬、絹可當三千錢稅額,以除錢重物輕之弊。徐知誥還求賢才、納規諫、除奸猾、杜請託,士民歸心,宿將猶服,江淮之間曠土盡辟,桑拓遍野,吳國因此富強。
周德威戰歿
周德威(?——918)字鎮遠,小字陽五,朔州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人,以勇猛善戰聞名於時。在唐末諸鎮相爭及梁晉相攻中,德威戰功卓著,為河東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爭霸立下汗馬功勞,其在夾寨、柏鄉、平燕數大戰役中功勞尤大。平燕後,進幽州節度使,坐鎮北方,解晉王南下後顧之憂。胡柳之役中,晉王李存勖不聽周德威勸誡,強命周氏父子出兵,周德威與子同時陣亡,晉軍亦損失慘重。後唐立國,追贈周德威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