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舉

老舉為舊日廣東人對女性娼妓之稱。妓院亦有稱為“老舉寨”。老舉一詞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一是依照“舉”字的字義,劉天賜據石人“廣東話趣譚”引“周禮‧地官”“舉”字乃是“沒收其財貨”的意思,因此,老舉就是形容手段老到的沒收財貨者[1]。吳昊則認為“老舉”是“老妓”與“舉人”兩個辭彙混合而成。他是依據清袁枚《隨園詩話》中一段:“偶閱唐人《七里志》,方知唐人以老妓為‘都知’,分管諸姬,使召見諸客......有鄭舉人者,為‘都知’,狀元孫偓,頗惑之,盧嗣業贈詩云:“未識都知面,先輸劇罰錢!”。廣東有‘老舉’之名殆從此始。”

詞源

舊時廣東對妓之稱。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二:“廣東稱妓為老舉,人不知其義。問土人,亦無知者。偶閱唐人《北里志》,方知唐人以老妓為都知,分管諸姬……有鄭舉舉者,為都知,狀元孫偓頗惑之。盧嗣業贈詩云:‘未識都知面,先輸劇罰錢。’廣東至今有老舉之名,殆從此始。”或謂“老舉”即“老妓”之音訛。清孫橒《餘墨偶談·老舉》:“粵中呼妓為老舉,隨園以為即舉舉、師師之意。或以為‘舉’與‘妓’粵音相近,老舉即老妓之訛。或謂“老舉”即“老”之音訛。

另解

另有一說,則是“舉”與“妓”的粵音相近,老舉即是老妓的音訛。也有說是“舉”與“鋸”的粵音相近,因為用久了老鋸,鋸齒會漸漸磨平,變成“無齒”,諧音“無恥”,意思即是無恥的人。此外,據“南方都市報”引“羊城晚報”“廣州舊事∶老舉寨的由來”一文,自晚清始,京、滬等地出現由嫖客開出點名要妓女出局的“局票”,妓女由“老龜奴”(妓寨中的男工)舉起扛在肩上,送往嫖客之處,廣州人稱此種行徑為“老舉”,老舉一詞遂成為娼妓的代稱。更有一說老舉是娼妓進行交易時兩腿高舉之形態而來

電影、音樂及書本中出現老舉一詞

1.杜煥主唱的地水南音曲目《老舉問米》,又名《女燒衣》或《妓女痴情》。內容講述妓女楚英對身故恩客念念不忘,去找問米婆通靈覓愛郎蔣金良。

2.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電視劇“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第17集,劇中女主角鄭九妹(九姑娘)向日軍大佐向山鐵也說:“又要做老舉!又要攞貞節牌坊啦!”,意思是“又要做妓女,又要拿貞節牌坊。”

3.《浮生六記》卷四說到作者沈復與友人到廣州沙面:“正月既望,有署中同鄉三友拉余遊河觀妓,名曰'打水圍'”。妓名“老舉”。因為《浮生六記》是沈復1808年的著作,可見早在19世紀初,廣州方言已稱妓女為老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