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文獻及錄音資料看來,地水南音常用的伴奏樂器有箏、簫、椰胡、秦琴、洋琴與拍板等,而伴奏樂器的數量通常不多於五件。戲台南音所用的樂器數量一般多於地水南音,且運用了中胡、琵琶、大阮、色士風、卜魚、沙的和木魚等樂器,它們在有關地水南音的文獻和錄音資料中較少出現。
演出者方面,地水南音的伴奏樂手多為失明人,他們不能閱讀曲本,伴奏的配合全仗靈敏的聽覺,此外,演唱者又能以樂器為自己伴奏。戲台南音演出時,演出者自彈自唱的情況已不復再,歌者專心演唱和演戲,伴奏者則根據唱者演唱情況,輔以曲本的提示作出伴奏。南音聲調低沉,有較濃古老品味,比人以悲涼嘅味道,南音的彈奏畢竟較單調,所以必須以唱腔技巧取悅於聽眾,才能達到其精精髓之所在。
不論是地水或戲台南音,在唱詞與唱詞之間的某些位置,都間以南音的典型過序音樂。地水南音唱腔進行時,由唱者自彈的樂器,以重複唱腔旋律中某些音為主,若唱腔出現較長時間之停頓(通常為四分三拍或以上),他便奏出過序。而其它伴奏者也同時奏出該過序,唱腔音樂一旦開始,伴奏者即使尚未完成過序,也會立刻追隨唱腔旋律,直至唱腔再有停頓。戲台南音基本上也採用地水南音的過序音樂,不過偶爾會出現當唱腔音樂停頓時,樂手不奏典型的南音過序,而採取粵劇粵曲常用的「追腔」伴奏方式。
在自彈自唱的情況下,地水南音的過序旋律比戲台南音的簡單,而唱者對自己要唱的旋律瞭然於胸,故能實時加以配合;另一方面,因唱者同時要兼顧唱曲及伴奏,便造成當唱腔進行時,樂器伴奏音量較細,樂音密度較小的情況。反觀戲台南音,因唱者不必自彈自唱,唱腔進行時與停頓時的伴奏音樂無論在聲量及樂音密度上均較為平均。另外,當南音旋律由正線轉到乙反線時,雙手同時彈箏及打拍板的唱者無法以左手按弦,奏不出乙反線中的si-和fa+二音,此時他便會避免彈la和mi兩音,改為經常重複sol和re音。至於戲台南音,因有樂手專門負責伴奏部份,故類似情況不會發生。
地水南音常用的敲擊樂器為拍板,此類樂器多以兩塊竹製,可讓演唱者以單手甚至以腳踏方式演奏,騰出雙手演奏其它樂器。戲台南音所用敲擊樂器為卜魚、沙的和木魚等,以兩枝鼓竹敲之發聲,均為中國戲曲經常採用的樂器。在敲擊樂上,地水南音所敲的節奏比較自由,而聲量也不是每次一樣。戲台南音的敲擊樂節奏較工整,聲量平均。
說唱和戲曲音樂在演出集慣、場合、藝人、音樂功能及審美標準等方面有著相近或不同之處,這些因素的改變,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音樂之風格特徵。研究一個樂種被吸收到另一樂種的現象,可發現上述因素與音樂間的微妙關係。本文僅從地水南音和戲台南音伴奏音樂之異同入手,說明研究樂種吸收現象中可采的方向,然因篇幅所限,未能載入譜例及引文,僅於以下列出本文之主要參考書目。
還有各類參考文獻書目:
·余少華(1997)"幾首南音新曲的音樂創作過程",載於余少華著「中國音樂史論稿」,中國音樂教學材料(未刊稿),頁40-47
·李潔嫦(2000)《香港地水南音初探》,香港: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唐建垣(1981)《唐氏粵曲唱本》,香港:香港書店
·梁培熾 (1988)《南音與粵謳之研究》,舊金山:舊金山州立大學亞美研究系
·陳守仁(2000)《香港粵劇導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粵劇研究計畫
·勞緯孟(1919)《今夢曲》,香港:聚珍書樓
·榮鴻曾(1997)"重建演出場合:一個實地考查的實驗",陳守仁、潘琬琪譯,載於陳守仁編《實地考查與戲曲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粵劇研究計畫,頁297-314
·羅澧銘(禮記)(1958)《顧曲談》,香港:星島日報承印部
及上網址:http://bbs.megajoy.com/bbs_view.aspx?fsubid=8&fid=606969
其中關於:我與南音的一份緣 …… 訪演唱家區均祥